今年,(编者按)是仰韶文化发现和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一百周年。
1921年,瑞典人安特生经批准,与中国学者一起首次发掘仰韶村遗址。这次发掘历时一个月,为仰韶文化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也标志着中国考古学的诞生。
杏花村遗址毗邻汾酒集团所在地,是一处从仰韶文化中期到商周时期延续了3000年的考古遗址。该遗址的发掘奠定了汾酒6000年的酿酒历史,证明了杏花村是中国葡萄酒的发源地之一。为纪念仰韶文化发现100周年,我们特推出“杏花村遗址”系列文章,以飨读者。
杏花村遗址横空出世
1980年夏,在黄景略、张中培、汪克林的主持下,由国家文物局、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和吉林大学考古专业共同组成的晋中考察队,选择了山西省太谷县白岩遗址作为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晋中地区考古工作的基点,拉开了晋中地区大规模考古发掘的序幕。1982年春,根据白岩遗址发掘提出的问题,在太原盆地外围的太谷县、汾阳县、孝义县、汾河中游、汾河上游的娄烦县进行了多次专项调查,并对典型遗址进行了小规模试掘。同年7月至11月,位于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团公司东侧的汾阳县杏花村遗址被发掘。
杏花村遗址
1982年,改革开放之初,全国各地都在大力发展,杏花村也不例外。杏花村遗址发掘前夕,当地农民已经开始在遗址内大规模取土烧砖。如果不是晋中考古队及时赶到,如果不是张中培老师迅速决定挖掘杏花村遗址,一座延续三千年的罕见古文化遗址早就化为灰烬了。
杏花村遗址发掘现场
晋中考古发掘的三位主持人,都是中国考古界的大人物。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黄景略;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原所长汪克林老师;故宫博物院原院长、中国考古学会原理事长、吉林大学考古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张中培是领军人物。
《山西汾阳孝义两县考古调查和杏花村遗址的发掘》,署名晋中考古队,徐伟执笔,写着:杏花村隶属汾阳县,现由东宝、西宝两部分组成。遗址位于东宝东部,面积约15万平方米。地势北高南低,期间分为几个阶地,或自然形成,或人工营造。西北部为吕梁山脉,太原至汾阳高速公路穿境而过。根据试挖和开挖勘探的分布情况,整个场地分为五个工区。I-IV区是遗址部分,V区是墓地”。
根据得到的层位关系和内涵分析,杏花村遗址的堆积形成经历了八个阶段。其中,第一段相当于仰韶文化中期(约6000年前);第二、三段相当于仰韶文化晚期(约5000年前);第四段相当于龙山文化早期(约4500年前);第五段相当于龙山文化晚期(距今约3900年);第六段属于夏文化早中期;第七段属于商朝;第八段属于商代晚期,属于商周时期(约3000年前)。
小口尖底瓮,山西杏花村汾酒博物馆收藏
杏花村遗址以上八个阶段,始于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中期,止于3000年前的商周时期,历时3000年。在相当于仰韶文化中期的杏花村遗址中,有C
2009年9月12-13日,中央电视台《晋中地区西周以前古遗存的编年和谱系》栏目播出了《伏羲台之谜》,其中清晰地描述了伏羲时代的迁徙路线:“从甘肃天水大地湾出发,经xi安半坡、河南三门峡、山西运城、山西中部汾阳的杏花村、段家庄,再到忻州、山西西北部的油窑,最后来到河北。
由此,“杏花村遗址”成为伏羲时代大迁徙路线中的五个支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