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香烟知识

酒乐乐官网,酒乐go洛阳

酒易淘 香烟知识 2022-06-20 13:59:41

品牌名称:酱香白酒加盟 所属行业:酒水 > 白酒

基本投资:10~50万元 投资热度:

加盟意向:1634 门店数量:534家

索要资料 查看详情

  

  司马光主持编写的 《资治通鉴》 在独乐园成书   

  

  "睡觉的地方有竹子,真是一个绝佳的住处."熙宁六年(1073),年过半百的司马光在洛阳已经两年多了。他在龙门石窟东北三公里的万安北麓洛阳尊贤坊北翰林院侧营买了一块地,建了一座园林,取名杜帕拉迪斯。   

  

  据忧国忧民的司马光说,众所周知孟子有一句话:“与人同乐,不如与人独乐,与人同乐,不如与人共乐。”司马光为什么反其道而行之?司马光佐从30010到30000说明了自己的真心。他说,公共幸福是一个君子非常高的境界。我是一个愚蠢的人,所以我能做到最好。我对幸福的体验是“明月几时来,清风几时来,我不能自理,眼耳肺肠,我所知道的一切都是我自己的。”   

  

  其实这个时候,司马光真的有点深居简出的感觉。在来洛阳之前,他的“司马牛”和“愤青”王安石聚在一起,围绕推行变法,意见大相径庭。后来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了三封长信,劝他扭转变法,王安石拒绝了。   

  

  于是,司马光离开东京,西行,来到这个他曾唱过“若问今昔繁华与破败,请只看洛阳城”的地方。司马光一心以儒修身,崇道守贫,为的是逆流而上,潜入历史深处,探寻仁义之源,追寻礼乐之始,试图在错综复杂的语境中梳理出偶然与必然的规律,最终实现“学前生兴衰,考今人得失”的宏伟目标。   

  

  虽然这个选择和愿望从四年前的洛阳就开始了,但距离实现还有十几年的时间,而新建成的独一无二的世外桃源注定是诞生《独乐园记》这位皇帝的杰作的摇篮。   

  

  天堂是什么样子的?好在后人还能看到。明代,在仇英《资治通鉴》,我们看到一位白衣老人,他在冥想中看书,看一个男孩浇花,看一只白鹤梳理羽毛,或者独自垂钓。他成了一个老和尚。这幅画青绿相间,精工见美。当人们看到司马光的日常生活时,仿佛是独自走在一个世外桃源。   

  

  天堂只生长在苏轼的诗中。司马光给苏轼写了一首《独乐园图》的诗。苏轼读司马光《超然台寄子瞻学士》,回诗《独乐园记》,曰:“青山在屋之上,流水在屋之下。”到底是不是苏轼?就前十个字,就是。   

  

  古代士大夫如果爱什么,就会用诗歌来表达。除了《司马君实独乐园》外,司马光还写了《独乐园记》首诗,介绍了园中的七景,即阅书堂、渔庙、百草园、山台、农水轩、植竹屋、浇水亭,都是以“吾爱”开头的。   

  

  红尘虽忙,与我何干?花园一关,就有了整个世界。我与古人进行灵魂对话,几千年的重大事件在我眼前重演。我不仅是在看,更是在擦亮一面镜子,揭示经世之道。读历史可以让我忘我,炒茶种田可以让我更安心。就像司马光在诗《独乐园七题》里写的,“一个老朋友满足不了你的需要,门外放一只麻雀真的值得。我懒了懒了,雨水带来了更多的春草。”不就像人与人的交流,世界的更迭,朝代的兴衰吗?   

  

  从上面的文字描述来看,似乎《独乐园》很华丽,其实不然。李清照的父亲李在他的《闲居》一书中记载了当时19处著名的私家园林,杜帕拉迪斯是其中之一,但被誉为“罗钟最朴素的园林”。李曰:“司马文公谓其园为洛阳都帕拉狄斯。园里简陋小,不能和别人一起上课。读书馆椽子几十根,小的浇花亭,特别是小的浇水植竹亭。”这段话读起来让人不自觉地会心一笑,“卑微渺小”,“有益渺小”,“特别渺小”。可见是不能和其他园林相比的。不过,李的话锋一转,“文公的自律,各种亭台楼阁和诗词歌赋,在世人中颇得人心。所以,佩服的不是园耳。”不在花园里,是什么?自然在于人。   

  

  “王家钻入天,司马入地。”洛阳士民中流传着一种说法,说是留在西京的陈宫国王建了一座豪华别墅,正厅起了三层的房子,顶楼叫“袁超阁”。与司马光独一无二的天堂相比,它显得低矮卑微,只能遮风挡雨。酷暑难耐时,司马光独辟蹊径,挖了个地下室,在山洞里埋头写作品。挖到地下细细品味,谁更受尊重,不言而喻。   

  

  司马光独特的天堂不奢侈,但也不吝啬。他和富弼、吕公著一起为著名的理学家邵雍集资买房。邵雍将其命名为“舒适小屋”,并自称“安乐老师”。可见,司马光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脑子里是没有金钱概念的,但他的“节俭是美”在我们的天性里。   

  

  关于《孤独公园》,还有一件事值得一写。司马光为种植的竹子和中草药植物挂上名片,这样人们就可以很容易地识别它们。这种做法在今天很常见,最早可以追溯到司马光的《天堂》。公园关闭时间不长,也对游客开放,有茶水供应。有一次,仆人鲁直给游客递小费。司马光说:“你可以留着当零花钱。”鲁直一再拒绝,但司马光坚持要给他。鲁直答道:“只有相公不爱钱吗?项公应该是个好人,鲁直也应该是个好人。”过了一会儿,司马光看到花园里新建了一个井亭。经过询问,他得知它最初是由鲁直建造的。   

  

  君子以和为贵!天堂的风景美、文学美、诗歌美、历史美是独一无二的,人也是美的。   

  

  王安石晚年幽居半山园,与苏轼相见欢   

  

  虽然司马光和王安石在变法问题上存在分歧,但他们之间其实有很多相似之处。不用说,他们年龄相仿,天赋相近,甚至喜欢节俭、诚实、远美。说完了司马光独特的世外桃源,我想说一下王安石的半山花园。   

  

  王安石出生在江西。   

临川,但与南京有着不解之缘,他的青年时代随父亲在南京度过,后又多次在时称江宁的南京任知府。熙宁九年(1076年),56岁的王安石二次罢相,得“判江宁府”官衔,真正从东京回到南京安居。

  

次年,王安石在城东门到钟山途中选一址,为自己建造了一所居室,因此处距离江宁城七里,距离钟山亦是七里,故起名为半山园,王安石甚是喜欢此名,并为自己取号为半山居士。

  

半山园在开建之前,是一片无人居住的荒僻之地,且地势低洼,积水很多。王安石不怕麻烦,找人开渠泄水、培土造屋。这处居所规模怎样呢?据《续建康志》记述:“所居之地,四无人家。其宅仅蔽风雨,又不设垣墙,望之若逆旅之舍。有劝筑垣,辄不答。”连围墙都不设的小宅院,却成了宰相王安石的容身之所。

  

在半山园里,王安石度过了他人生最后近十年的绝大部分时光。后人有时可从他的诗词里窥得其一丝心迹。他用大量的写景诗、咏物诗取代了前期政治诗的位置,逐渐形成雅丽精绝、浑然天成的风格,被誉为“王荆公体”,即“半山诗”。在一个春天的黄昏,王安石写下《半山春晚即事》一诗,“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翳翳陂路静,交交园屋深。床敷每小息,杖履或幽寻。惟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诗人没有对春花凋谢流露出过多惋惜,却说红瘦绿肥,自是别样风景,可见其达观境界。

  

据统计,王安石有关南京的诗词达三百首左右,其中名篇众多。在一首《渔家傲》中,王安石写下了“平岸小桥千嶂抱,柔蓝一水萦花草”的句子,每个字都美不胜收,接着他写到半山园,“茅屋数间窗窈窕。尘不到,时时自有春风扫”,光影明灭、风烟俱净,不染的是心境啊,在最后,王安石感叹道:“贪梦好,茫然忘了邯郸道。”功名如梦,转眼盈盈鬓星,可王安石真的断却了建功立业之念了么?恐怕未必。

  

王安石老了,可性情始终如一,他整日骑一头驴子,由一名家丁相陪,慢悠悠地走进街巷里、山水中,至于去哪,随意。有人劝他乘轿子会舒服一些,王安石肃然道:“未尝敢以人代畜也。”

  

虽已远离庙堂,不过王安石该说话时也并不含糊,苏轼因乌台诗案危在旦夕,王安石不计与苏轼过往政见上的不快,声援苏轼,这对保住苏轼的性命起到了很大影响。从黄州归来的苏轼,已蜕变成了那个达观的苏东坡。他乘船到江宁拜访王安石,王安石一如平常,骑着驴子去迎接,来不及冠带的苏东坡慌忙出船长揖:“轼敢以野服拜见大丞相。”王安石则拱手而笑:“礼岂是为我辈设?”相逢一笑泯恩仇,两人都回归潇洒飘逸、风流千古的“唐宋八大家”之列,游山玩水、谈诗论佛多日,真忘了今夕是何年。

  

遥想多少个夜晚,王安石与苏东坡在半山园里月下对酌,山风净爽、树影婆娑,思想交流与文字切磋都再无芥蒂、心有灵犀,王安石可能还会真切地说:“子瞻就在这江宁建一所住宅,与我做邻居吧?”苏东坡也怦然心动,但人在宦海,身不由己,苏东坡后来答道:“从公已觉十年迟。”

  

这是一次空前绝后的会晤,两年后,王安石即将走到生命尽头。王安石见苏轼之前,生了一场大病,病愈后,他决定将半山园捐出,舍宅为寺,王安石便搬了出来,从此一直租住别人的房子。

  

元祐元年(1086年),王安石病逝,就葬在了半山园后院。几个月后,司马光病逝。他们的名字最终都记载在史册中并且熠熠生辉,而独乐园与半山园遥相守望,慢慢地藏在了历史的褶皱之中。(蔡相龙)

免费咨询
免费获取加盟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