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 第40卷,汉纪三十二
汉光武帝建武二年(丙戌,公年26年)
【原文】帝使魏军郎中冯钦典为诸侯;勤奋其次于功德,土地远近,地势丰薄,无渡,不可累之。皇帝认为他可以,史书上的一切总是有记载的。故事:商舒朗用悠久的历史弥补了它,皇帝开始用孝廉作为商舒朗。
【译文】刘秀命令魏国大夫秦风主持分封事宜。秦风估计了每个人的贡献,土地的远近,土地的肥沃与贫瘠,这样谁也不能超过谁,谁也没有不满和不服气。刘秀认为秦风很有才能,所以他负责尚书的一切事务。过去,商的位置是由尚书令史按辈分递补的,刘秀开始用孝廉当商了。
【解析】历史也是如此。当我看到上面的材料时,我想到了一个人,他给了刘平六招。
在《史记》年间,有一个陈平的故事。据说陈平把肉分给了村民,每个人都对此感到惊讶,说陈平得到了一份好肉。
材料中的秦风现在也在这样做。
然而,秦风所做的不是分肉,而是利益大于肉。
如果这个分数不好,那肯定是狗脑,首当其冲的秦风就要倒霉了。
从结果来看:“不要乐此不疲。”
秦风做得很好,“厌恶”和“服务”是两个概念。
累,不满足,听话,服气,所有人都满意,服气。
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要知道人心是最复杂的,几乎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满意,因为无论你做什么,总会有人不开心。
而从秦风这样做的结果来看,我们可以做一点逆向思考,秦风会遇到什么问题。
其一,功劳计量
奖励要有顺序,谁的贡献最大,就要列出顺序。
我们简单列个清单吧。你用什么标准来判断谁的贡献最大,谁的贡献最小?这个标准大家认可吗?
刘邦提高悬赏金的时候,也出现了这个问题。萧何为第一,将军不服,于是刘邦有了狩猎者与猎犬之说。
对于秦风来说,如何计算这些英雄的功劳。
如果用战功、战功、砍头来衡量的话,是很直接的,但是像寇恂、傅湛这些搞后勤的公务员,战功不多,贡献却很大。这话怎么说?
退一步讲,即使从战功和斩首来说,有些将军参加过很多战役,的确斩首不多,但作用很大。这话怎么说?
更有甚者,一些人在城市失去了土地。
所以很难讲计算排序的过程,也很难统一对这种算法的认识。
其二,功劳排序
信用的衡量只能说是把相应的信用数字化。
但是数字化之后,必然会涉及到一个排序的问题。
也许这些将军不在乎他们得到什么。
但是这个排名的背后,有论资排辈的意思。
比方说,A付出的比B多,是不是意味着A的功劳比B多?
在和B争论的时候,A说:“老子的贡献比你大。”B一定要怂吗?
如果B说:“放屁,谁说你比我功劳大?”
a,那为什么奖励比你多?
你看,B在这里是无法反驳的。
其三,人的比较
退一步讲,英雄将军们在乎的是什么土地?
恐怕心里的情绪才是关键。
特别是这些人可能还不对付,被养大后很多人会比较。
人的比较往往是通过和别人的比较来进行的。一般看到别人比自己好是不愉快的,看到别人比自己差是很棒的。
结果,这种情况发生了。
我不知道和皇帝在一起多少年了,但你在我面前是个后来者。
这个家伙,我不喜欢,就在我面前?
我比你强,你还在我前面?
我这么优秀,居然还落后?
我和光武帝关系极好。为什么只发送到这里?
好吧,谁愿意承认自己比别人差?
尤其是朝廷已经是天下精英云集,更是心中骄横。
除非你真的超越自己很多,一般那些只比自己好一点点的人都会觉得这个人只是运气好而已。
其四,递条说情
每个人都想要更多更好的封地,不想被落下。
除了正规手段,还需要传递消息说情。
就好像说光武帝关系特别好。写一张纸条,说:“小凤,XX是我的朋友,请多关照。”
秦风怎么样?
刘秀的宫廷内部有许多派别,为了未来的政治地位,这种事情绝不会少。
不能得罪大佬们。
其五,人情上的往来
这是针对秦风本人的。
不可能说秦风本人没有政治倾向。
但在这种情况下,秦风必须摆脱政治倾向。
一些和他关系不错的人,如果也希望他的奖励规划会居高临下,秦风会拒绝吗?
说好,这个就答应了。其他人呢?如果你把事情搞砸了,光武帝会把他打在板子上。
不答应,再得罪朋友,就自杀。
决赛
果,用材料的话是这样说的:勤差量功次轻重,国土远近,地势丰薄,不相逾越,莫不厌服焉。冯勤做到了让所所有人服气。
但就像之前文章提到的,怎么可能让所有人服气,必定是绝大多数人服气,少部分人不服气。
不过,从这段话却可以看出,冯勤大概率是做了这么几个功夫。
其一,把功劳量化。这样才能够进行比较,而且这个量化的过程得到诸人的认可。
否则,你搞后勤的和前线拼杀怎么比,必须要换算才行。
其二,赏赐的东西某种程度也进行了量化,且这个过程也得到了诸人的认可。
功劳是如此,赏赐物也是如此,如果单纯就是钱这一个标的物还好办。
但是那个是土地,不同地方土地产出不同、地理位置不同都会造成价值差异不同。
其三,不相互超过,其实并不是说这些封赏的功臣,个人认为还是冯勤在封赏计算过程中做到了公平、公正、公开。
自己所做让人挑不出刺来,所以才能让所有人大多数人信服没话说。
【闲扯】
利益分配是最难的。
政治就是分配的游戏。
在工作中领导给我奖励,我就会对我自己内心变化进行审视。
有的时候,我负责的项目,领导给的明明很多,我却依然觉得这事是我干的,凭啥分给别人,我要独吞!这就是人性的贪婪。
还有的时候,平均分大家都一样,我却又会想,那个谁明明没做事成天闲得要死,凭什么我和他一样。
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于是我就得住一个结论,利益分配,不管怎么搞都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满足。
既然这样,那就让绝大多数人满足就行了。
而做的过程,却要在三个方面达成共识。
其一,功劳计算的方式众人要认可,毕竟事成靠众人,但每个人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却不一样。这也是封赏让众人信服的基础。
其二,对每个人参与其中发挥作用、功劳,要达成共识。
而这个共识,并不是领导者自己的共识,而是参与者相互之间认可对方发挥的作用。
其实,达到这一步,基本上也没什么吵了。
其三,作为奖励或分配主导者,做事得正!得无可挑剔。
一方面,自己得的理所应当,不能说自己做裁判又当守门员。
另一方面,对关系户可以有但别太过分。
再一方面,过程的公开让所有人看得到,没有黑箱环节。
做的这些,基本上也就搞得差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