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评论/注释
鞭炮的轰鸣声,旧的一年过去了;温暖的春风迎来了新年,人们愉快地喝着新酿的屠苏葡萄酒。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宋代诗人王安石的诗《元日》描述了春节的情景:放鞭炮,喝屠苏酒,换桃符,表现了春节的欢乐气氛和民间生活。
2022年虎年新春之际,《光明悦读》特别邀请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教授肖方,来聊聊大家熟悉或陌生的过年节日:橡皮糖牙、新年酒、年夜饭。我们将与读者一起,轻轻翻开我们岁时生活的文献记录,了解中国人岁时的独特制度,感受我们祖先岁时生活的浓郁风味。
除夕和除夕夜把我们带入一个特殊的仪式时空。生活的富足,人情的美好,对节俭的热爱温暖着中国人的心,满足着中国人的生活理想,期待着未来生活的成功。
作者:肖芳(北京师范大学社会管理学院人类学与民俗学系教授)
节日是生命之花。节日是人们对季节时间节点的感知,是人们与天地物候相协调的重要契机。新年是辞旧迎新的时刻。人们聚集一年的感情和事物来庆祝新年,这已经成为自周秦以来中国人最温暖的时光。
《北京的春节》老舍著大武绘画漫画出版社。
一岁时生活的文献记录
中国人的时间观念和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人一样,经历了从自然时间到社会时间的转变。然而,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农业传统的国家,其依赖于自然条件的农业生活,使得中国人的时间观念具有强烈的自然特征,尤其是在季节陈旧的时候。中国人有独特的年龄体系,年龄的基本结构是一年四季对应的季节生命。中国人非常重视记录和保存自己的岁时生活,发明了“岁时录”这种记录自己岁时生活的纪实形式,形成了独特的“岁时录”的纪实传统。
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系列的“年谱”文献,自梁宗巴撰《三三三六万零一十——三万》开始,开创了编年文献的写法。晚唐《荆楚岁时记》,北宋《岁华纪丽》,陆元明336000-30000,南宋《岁时杂记》,元336000-30000,明代陆《东京梦华录》,清代潘33660。顾的《岁华纪丽谱》,潘宗鼎的《北京岁华记》等。《年谱》的影响力甚至远达东亚,《帝京岁时纪胜》10-30000等。只要我们轻轻翻开“年谱”文献,我们的祖先在岁时浓郁的生活气息就会扑面而来。在中国传统的时间生活中,人们重视4: 08节,尤其是在4: 08节。
除夕和大年夜把我们带入了一个特殊的仪式时空。原本寒冷的冬季生活,因为我们元旦的到来,突然变成了五彩缤纷的生活世界。生活的富足,人情的美好,对节俭的热爱温暖着中国人的心,满足着中国人的生活理想,同时也期待着未来生活的成功。
3360010到69501,在大五汇吃了顿团圆饭。
二新年饮食的特定传统
新年是一个新的年度周期的开始,新年的饮食有着特殊的象征意义。岁末年初,三万-四万时代,人们聚集在宫廷里,说“他的寿命是没有限制的”。晋人之子安《清嘉录》也说:“才一年之始,月初一,味才弥足珍贵,百病可治。”新年饮食的内在价值,是在新旧交替的时间节点,保养身体,抚慰心灵,展望未知的未来。这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特别重视过年饮食的精神动力。《金陵岁时记》记载的元饮食是不寻常的,如椒柏酒、桃汤、酒、口香糖、五香盘、铺粉、阙归丸、鸡等,都有象征意义。这是道教的盛世,取食修行的理念体现在新年的饮食节上。当然,这样的饮食观念和内容构成了中国人过年饮食的特定传统,我们也经常在历代的编年史和诗词中读到这样的过年美食。这里主要说一下大家熟悉或陌生的新年节日:橡皮糖牙、新年酒、年夜饭。
胶牙饧的固齿养生与灶糖的甜蜜意愿
口香糖糊就是后来的火炉糖。这是一种由谷物制成的粘性糖果。六朝时人们把它作为新年练习和固定牙齿的特殊食物。民间习俗认为“用胶水粘牙齿,盖子会使牙齿粘起来”(《东国岁时记》)。古人深知牙齿坚固对健康的重要性。到了唐代,节日里还有胶牙器皿。白居易在《日本岁时记》中说:“三杯蓝尾酒,一碟胶牙”;另一首《诗经》诗说:“青尾酒推岁灯后,齿龈劝春盘先”。宋代也有类似的习俗。洪迈引用胶牙的诗词典故后说:“以胶牙胶牙,岁嚼琥珀”(见《椒华铭》)。今天北方流行的一句话,“好牙,好身体”,就是对这一传统新年习俗的最好诠释。
胶牙胶囊3354寄托着长寿的美好愿望。肖方提供
到了明代,明胶胶囊已经和祭灶的习俗结合在一起。明胶胶囊不再是固定牙齿的食物。人们用明胶胶囊,即麦芽糖,来祭祀厨房的炉子。“如果菜里有糖浆,我希望你的舌头会像糖浆一样甜”(陈30《荆楚岁时记》)。传说用黏黏的胶牙祭祀灶神,让每年向天报人事的灶神张不开嘴,或者舌头甜如饕餮。新年胶牙胶囊改造成老灶糖,本来是用来固齿和练牙跳的。
为人间祈福的甜蜜供品。民国年间,鲁迅曾写过《庚子送灶即事》,“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精通古意的鲁迅先生十分明了灶糖的前世今生。当然,人们在祭灶的名义下品尝到这穿越千年的古老糖食美味,也是口福。我们从流行于北方地区“新年来到,糖瓜祭灶”的童谣,体味到孩子们期待品尝祭灶糖瓜的迫切心情。新岁酒辟疫祈福
新岁酒。酒是新年仪式中的重要饮品,祭神、合欢、辟瘟、祈福与欢庆,无不以酒为媒。酒历千年,酒意延绵,酒情深远。新年与立春邻近,新年节俗充满春意,新年之酒也称春酒,《诗经·豳风·七月》:“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唐人卢照邻诗曰:“人歌小岁酒,花舞大唐春。”这种祈福祈寿的春酒在汉唐时代还有特定的名称,汉代称为椒柏酒或椒酒,酒用椒花与柏叶浸制而成,用以辟邪保健。“正旦辟恶酒,新年长命杯。柏叶随铭至,椒花逐颂来”。庾信诗咏的正是汉魏六朝时期的岁首新年酒,以新年春酒祈寿祈福是周秦以来的民俗传统。唐宋时期,新年流行屠苏酒。据《岁华纪丽》记载,屠苏酒得名于传说,俗传屠苏是草庵的名字,有人居草庵中,他每年除夜送给附近居民一帖药,让人们用布囊浸于井中,元日取井水置酒器中,供家人饮用,以“不病瘟疫”。后人知道这药酒之方,但不知此人姓名,故称为屠苏酒。也有人解释屠苏酒名,说“屠苏”二字字义为:屠绝鬼邪,苏醒人魂。宋代元日依旧饮屠苏,王安石“春风送暖入屠苏”的诗句,道出了新年酒与春天的关系。宋代以后屠苏酒逐渐淡出年节,明代新岁酒已经名为春酒。上次我在日本做访问学者期间,正逢公历元旦,一位大学同事,送我一帖屠苏散与一瓶清酒,方知日本仍有这一古俗。无论如何,新年的春酒是祛疫祈福、呼唤春天的美酒。
贵州春节萧放提供
古代过年饮酒,有特别的方式,饮酒从年少者开始。这在以敬老为社会伦理的古代,可称奇事。为何这样呢,我们看古人解释“正月饮酒先小者,以小者得岁,先酒贺之。老者失岁,故后与酒。”(《荆楚岁时记》引董勋说)就是说新年到了,小的又该长一岁了,值得庆贺;老年人又垂暮一年,所以不贺。这一自汉朝兴起的新年饮酒习俗,唐宋时期依然,有的自信年少,“自知年纪偏应少,先把屠苏不让春”(裴夷直),有的自觉年老,旷达的“手把屠苏让少年”(顾况)。宋代才华盖世却命运多舛的苏东坡大年夜还在旅途,夜晚野宿在常州城外,心情悲苦凄凉,但依然坚定,“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鄱阳人洪迈说:“今人元日饮屠苏,自小者起,相处已久,然固有来处”(《容斋随笔续笔》)。新岁酒是希望之酒,是青春的祝福,“称觞惟有感,欢庆在儿童”,我们看小孩儿过年欢天喜地,是有它的道理的。明清以来,新年饮酒成为社交与生活娱乐方式,民国《金陵岁时记》:“新年邀集宾朋燕饮,称为饮春酒,以正月半前为盛”。当代人们过年,酒仍然是不可少的饮品,不过大多喝红色的葡萄酒,以增添节日气氛。年节酒品可有,但不必攀名攀贵,有它,合欢助兴,没它,一杯清茶,也一样醒脑清心。
三年夜饭盛满温暖的幸福
家是最温暖的地方,也是最安全的港湾。新年是巨大的磁石,漂泊在外的人,“有钱无钱,回家过年”“一年不赶,赶年三十晚”。新年是家庭团聚的盛大节日,年夜饭是辞旧迎新的团圆圣餐。在物资匮乏的传统社会,年夜饭是一年最丰盛的晚餐。同时它也是最具仪式性与象征性的晚餐。
伏虎程建礼剪纸作品
年夜饭,又叫年羹饭、年更饭、分岁筵、团年饭等。明清时期“合家聚饮”称为“分岁”或“团年”。传统的年夜饭,食物菜肴充满寓意。北方地区新年包饺子、煮饺子,有的饺子里面还放上硬币、糖果,谁吃到谁就得到新年祥瑞。饺子形状,类似元宝,白面大馅的饺子意味富足安乐。中国南方地区的年夜饭餐桌上有两样菜不可少,一是有条头尾完整的鱼,象征“年年有余”。旧时山区穷人弄条鱼过年不容易,有的地方就要用一条雕刻的木鱼代替。现在有人发明了新的年鱼菜,这就是以糯米为原料的糍粑鱼。糍粑鱼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味道甜美。二是丸子,南方俗称圆子,象征团团圆圆。
有些菜肴十分普通,但很特别,比如马齿苋,宋代就出现在开封的年节食谱中,我们在《东京梦华录》中看到备办的年节食物中就有马牙菜(即马齿苋)。在当代湖北英山,过年餐桌上就有一道马齿苋做的安乐菜,家人无论老幼都得尝一尝,俗说尝了该菜就一年安乐。民俗称马齿苋菜为“五行草”“长寿菜”,它维生素含量高,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据医学专家介绍,它对痢疾杆菌、大肠杆菌、金色葡萄球菌等有很强的抑制作用,被誉为“天然抗生素”。我们祖先很早认识到马齿苋这类植物药性非同寻常,所以形成了在岁首食用它的节俗,以求新年安吉。这种经验性食疗习俗在节令食物中颇多表现,旧时北京人的年夜饭中必定有荸荠,谐音“必齐”,说家人吃年夜饭时一定要团圆齐整。其实荸荠也同样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也是岁首预防疾病的菜肴。
屠苏酒资料图片
《金陵岁时记》记载了南京人除夕的“十景菜”,人们以酱姜、瓜、胡萝卜、金针菜、木耳、冬笋、白芹、酱油干、百页、面筋十种,细切成丝,以油炒之,谓之“十景”。还有黄豆芽做的如意菜等,都取其吉祥之义。苏州人年夜饭,俗称“合家欢”。在年夜饭的菜肴中同样也有安乐菜,不过它是用风干的茄蒂杂拌其他果蔬做成。人们吃年夜饭,下箸必先品此,以求吉祥。周宗泰《姑苏竹枝词》云:“妻孥一室话团圆,鱼肉瓜茄杂果盘。下箸频教听谶语,家家家里合家欢。”(《清嘉录》卷十二)朴素的家常小菜,因其寓意与功用,在年夜饭大餐中成为必不可少的菜肴。它体现了中国人俭朴、卫生的生活智慧。
年夜饭是家庭亲情与愿望的集中表达,许多食品特地为过年而做,具有象征意义。在闽南,一些菜品不可少且不可不吃:韭菜是新春尝新之物,也是初春祭祀神灵的时新供品。后代重视“韭”与“久”谐音,寓意年寿长久。家人拥炉围桌而坐,长辈带头先吃一撮韭菜,全家跟着动箸吃韭菜,边品尝佳肴,边互相祝福,其乐融融。这大约是《诗经·豳风·七月》中上古岁末“献羔祭韭”场景的现代版。饭后来些甜品,寓意生活甜蜜;吃些柑橘,寓意吉祥如意;啃些甘蔗,寓意节节甘甜、步步高升。
中国人的年夜饭是家人的团圆聚餐。这顿一年中最丰盛的晚餐,是人神共进的晚餐。逝去的各位亲人都被主人一一招呼、请回。只有等各位先人用过年夜饭之后,人们才开始享用。这大约是中国人历史感与伦理意识培育的生活实践。
《光明日报》( 2022年02月03日04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