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天山河美,春风花草香。”春天临近大地,万物苏醒,自然界生机勃勃。让我们一起品味名家笔下的春天,欣赏中外名家描绘的美丽春光。
展子虔 《游春图》 :亮丽的色彩勃发盎然的春意
詹子谦《游春图》卷4380.5cm套色隋帛
詹子谦(约545 -618),隋代绘画大师,汉族,渤海(今河北沧州)人。经历了东魏、北齐、北周的动荡年代,詹子谦进入隋朝只想过安稳的日子。但刚得天下的隋朝皇帝知道了詹子谦的才能,下令把詹子谦请入朝,在朝做了大夫。詹子谦是公务员,公务比较清闲,这为他的绘画创作提供了有利条件。他潜心绘画,不断探索新的绘画技法,在山水画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创造了“青绿山水”的绘画形式。从已知的山水画痕迹来看,青绿山水的鼻祖应该是詹子谦。他是绘画史上承上启下的画家,地位非同寻常。
《春游图》部分
这幅传世作品《游春图》是中国山水画的独特风格,也是中国最古老的山水画。描绘了人们在春光明媚的季节,在山水边“郊游”的情景。所有的画都以自然风光为主,人物点缀其中。湖边的一条曲径蜿蜒进入一个宁静的山谷。人们骑马或散步,沿途观赏青山绿水、鸟语花香的美景。波光粼粼的湖面上,一艘游艇缓缓荡漾,几名坐在船上的女子似乎被周围的景色陶醉,流连忘返。山腰和山凹之间建有几座佛寺,十分幽静,引人入胜。
作品色彩丰富厚重,岩石树木都用矿物制成的蓝晶石和蓝晶石颜料上色,以绿松石为主调。建筑、人物、马匹都是红白相间,既统一又和谐,充满变化。鲜艳的色彩也更好地衬托出大好河山的春天气息。
《春溪水族图》 :春水初生具春意 文鳞群泳爱文漪
匿名《春溪水族图》页宋帛书颜色设定24.325.5cm
此图作者不详,是现存宋代画意世界游鱼画的代表作。春暖花开,鱼儿戏水藻。鲢鱼摇尾漫游,鲶鱼回头,鳜鱼抬头,象征着“年年有贵人”的吉祥寓意。画家通过鱼欢快游动的自由弯曲的姿态和藻类在鱼游动的冲击下漂浮的形状,巧妙地暗示了流水的动势和泉水清澈透明的感觉。所有的大鱼都是用细致的笔触画出来的,鱼鳞都是精心刻画的。景观中的小鱼、小虾、小藻类,采用去骨法染色,将鱼虾的灵动和藻类的轻盈表现得恰到好处。
《春溪水族图》部分
有一首七言律诗,题目是《干青玉龙》:“庄辉曾谈及知识与智慧,但被传为奇语,不足为奇。如果你试图反驳我不是儿子,你就回答云碧的问题。春水生有春,文鳞游成群,爱。伊曼淡色鲜耳,颇有几分梁伯辩的豪气。申的钦定年号。”“五申”是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
商琦 《春山图》 :形式美与意韵美高度统一
齐《春山图》卷元绢本彩色39.6214.5cm
汤琪(?——1324),元代画家,名德福,寿延人,曹州尹姬(今山东菏泽)人。擅长画山水,笔墨飘逸,也有很高的兴趣,带着个人的感情入画;兼职者,朱墨,是一家自给自足的公司;誉,与高、赵孟頫并称“元初三杰”,有“大话西游”之称。
《春山图》部分
这幅画《春山图》是汤琪的唯一一幅作品。远山青山,烟雾罩;特写丛林树木,在春天染成绿色;远处和近处都衬着沙碛古桥,更添辽阔。画中有许多物体,显示了作者的综合技能和建模能力。特写山石刻画细致,先用浓墨勾勒,再用汁绿晕染,既表现了山石的纹理结构,又洋溢着山川间的春意。远处的山峰以墨黑或盛开的花朵为主,辽阔的群山为整幅画烘托出一种壮丽的气势。《点睛》里的树都郁郁葱葱,美不胜收,但他们的笔触却充满了变化。他们附近的树用干湿两种笔法工整地画着,和南宋的画风差不多。远看,树是侧边横指或中心竖指,只有树的样子没有树的形状。虽然近处的树和远处的树形状不同,但它们共同装饰了万物花开、满山绿的春天景象。这是一幅形式美和音韵美高度统一的山水佳作。
周臣 《春山游骑图》 :一派春机昂然的景象
jpg">周臣《春山游骑图》轴 明 绢本设色 185.1×64cm周臣(1460年-1535年),明代著名画家,字舜卿,号东村,吴(今江苏苏州)人,擅长画人物和山水,画法严整工细。他有两个学生特别著名:唐寅和仇英。他画山石坚凝、章法严谨、用笔纯熟,曾与戴进并驱,则互有所长;画人物古貌奇姿、绵密萧散、各极意态。
《春山游骑图》局部
这幅《春山游骑图》以传统的春山行旅为题材,描绘高山石崖险峻陡峭,楼阁房舍掩映其间,错落有致。近景山溪岸边春花几树,山溪湍流,小桥流水,主仆一行三人正在过桥。山上苍松浓郁,遒劲多姿。舍后绿树成荫,一派春机昂然的景象。画家在全景式的构图中突出前景,着意表现春山、游骑、桃花、虬松,以此点明题意。
《春山游骑图》局部
作品构图繁复而不失明旷,稳健周密,雄中寓秀,密中呈疏;设色清妍秀丽,笔法劲健明秀;人物用细线淡色,笔意流畅,是周臣代表作品之一。本幅山石方折峻嶒,勾皴细密硬朗,松树略为倒挂多杈,斧劈皴挺括,造景雄奇。
袁耀《汉宫春晓图》: 画家描绘想像中的仙山琼阁
袁耀《汉宫春晓图》轴 清 绢本设色 250×162cm
袁耀(生卒年未详,约活动于乾隆中期),字昭道,江都(今江苏扬州)人。工画山水、楼阁、界画,画风工整、华丽。偶作花鸟,亦甚佳。
《汉宫春晓图》局部
这幅画创作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图虽名为汉代宫殿之景,但实际上表现的是作者想像中的仙山琼阁,宫阙殿宇富有装饰趣味而不具写实性。图中山石形貌奇异,繁皴与密斫浑然一体,其灵动的点染不仅显现出石质的坚硬,同时增强了画面的动势,与工整精巧的宫阙楼阁形成粗放与华美、活泼与整齐的鲜明对比。
波提切利《春》:象征春回大地 万木争荣
桑德罗·波提切利《春》 木板淡彩画 203×314cm 1476-1480年
桑德罗·波提切利是意大利15世纪佛罗伦萨画派最后一位大师。在他的全部创作中,有相当多一部分采用的是古希腊与罗马神话题材。在16世纪时人们把这种对古代文化的兴趣视作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意大利人采用古希腊与罗马的文化成就,是因为它们肯定了人的价值。在自然科学与哲学中,他们注重的是唯物主义成分,在文学艺术中,则是它的现实主义成分。这一切大大动摇了长期禁锢人民的神学思想。所以,这个时期的艺术家借用希腊神话题材,实质上是一种反封建的艺术思想反映。
这幅作品取材于当时的著名诗人波利希安的寓言诗:一个早春的清晨,在优美雅静的果林里,端庄妩媚的爱与美之神维纳斯位居中央,正以闲散幽雅的表情等待着为春之降临举行盛大的典礼。
在维纳斯的花园里,春是永恒的,天空无一丝云彩,橘树环绕着美丽的女神。维纳斯满面春风,容光焕发,头四周有山桃树枝绿荫缭绕,她正在督导春的进程。维纳斯头顶上方是她的儿子丘比特,正弯弓搭箭,准备向左边美惠三女神(阿格莱西、塞莱亚、攸美罗西尼)中的一位瞄准射击。这三位女神(从左至右)沐浴在阳光里,正相互携手翩翩起舞。右边的一个象征青春,中间一个象征美丽,左边一个象征欢乐,她们将给人间带来生命的欢乐。在画的右边,分别是花神、春神与风神(从左至右)三个形象,象征春回大地,万木争荣的自然季节即将来临。
莫奈《春天的花》:展示出画家对色彩异常敏锐的天赋
奥斯卡·克劳德·莫奈《春天的花》 布面油画 116.8×90.5cm 1864年
奥斯卡·克劳德·莫奈(1840年-1926年)是法国印象派主要画家,擅长光与影的实验与表现技法。他改变了阴影和轮廓线的画法,在他的画作中看不到非常明确的阴影,看不到突显或平涂式的轮廓线。除此之外,莫奈对于色彩的运用相当细腻,他用许多相同主题的画作来实验色彩与光完美的表达。他曾长期探索光色与空气的表现效果,常常在不同的时间和光线下,对同一对象作多幅的描绘,从自然的光色变幻中抒发瞬间的感觉。
1864年,时年24岁的莫奈创作了这幅《春天的花》,虽然年纪轻轻,却已极具个性——构图大胆、用笔自信,已展示出画家对色彩异常敏锐的天赋。当时,他曾这样记叙户外作画的愉快时光,“自然变得非常美,一切都显得变幻多姿,真是妙极了!”相传,他认为这是他有史以来画得最好的一张;同时,这幅画也标示着画家色彩明亮且充满活力的盛期,即将到来。
毕沙罗《菜园和花树·蓬特瓦兹的春天》:在用欢畅的笔触赞美春天诱人的景色
卡米耶·毕沙罗《菜园和花树·蓬特瓦兹的春天》布面油画 65.5×81cm 1877年
卡米耶·毕沙罗(1830年-1903年)出生在丹麦圣多马的安蒂尔岛,父亲是个犹太富商,拥有很大的钢铁器具业。毕沙罗虽自小喜爱绘画,但得不到父母的支持,只得靠自学。1854年8月,其时毕沙罗已是25岁的青年了,尽管他因经营商业而收入极丰,但他仍想弃商学画,父母这时也只得让了步。他曾这样回忆道:“1852年我在圣多马是一个收入较高的商业职员,但我不愿在这个岗位上……我断然抛弃我的一切,前往卡拉加斯。从此,我和资产阶级生活方式一刀两断。”
毕沙罗曾受到柯罗较大的影响,常常描绘大自然的景色,也非常喜欢画米勒式的农妇,表现农家的生活情趣,既注重外光色彩的表现,也强调人物形象的刻画,二者并重,他的作品有一种毫无矫揉造作的天然魅力。
毕沙罗作为印象派大师,最偏爱表现田园景色和人物,其绘画色调透明细腻。《菜园和花树·蓬特瓦兹的春天》是其成熟期的代表作,表现了初春时节万物蓬勃生长的动人情景。画面用统一的蓝绿色调,准确渲染了鲜花盛开、欣欣向荣的春天景象。为了使光线和色彩表现更加细腻生动,画家采用了多变的笔触,以色彩冷暖对比强烈的色点来细致造型。无论是树上大面积的花朵,还是大片的蓝色天空,画家均用细小色块组合而成,将色彩变化丰富的田园风光表现得格外逼真,给人以轻松、愉快、充满生机之感。画家像是一位歌手,在用欢畅的笔触赞美春天诱人的景色。
西斯莱《春季的小草地》:春天的美是平静而淡定的
阿尔弗莱德·西斯莱《春季的小草地》 布面油画54×73cm 1881年
阿尔弗莱德·西斯莱(1839年-1899年)出生在巴黎,但其父母都是英国人。西斯莱的父亲由于经商成功,使其自幼在优越的家庭环境中成长。18岁时,西斯莱遵循父亲的期望前往伦敦习商4年,回到巴黎后在一家商行工作。可是喜欢钻研文学和绘画的西斯莱在1862年进入格莱尔画室习画,并结识了莫奈、巴齐依、雷诺阿等志同道合的青年画家,他们经常结伴到巴黎近郊的枫丹白露林中进行户外写生。对西斯莱而言,将画架由室内移到户外,不但是一种崭新的尝试,也让他寻获了另一片创作天地。
西斯莱画的树多种多样,变化全依靠笔触的变化。这幅画中的树技,他使用细长而坚挺的笔触,张显生命的零原始和张力;画中女孩的衣服色彩与天空的色彩相得益彰,令观者感受到春天的美是平静而淡定的。
梵·高《盛开的桃花》:将丧失亲情的悲伤化作绚烂盎然的画面
文森特·威廉·梵·高《盛开的桃花》 布面油画 81×60cm 1888年
文森特·威廉·梵·高(1853年-1890年)出生于新教牧师家庭,是荷兰后印象主义的先驱,并深深地影响了二十世纪艺术,尤其是野兽派与表现主义。梵?高早期只以灰暗色系进行创作,直到他在巴黎遇见了印象派与新印象派,融入了他们的鲜艳色彩与画风,创造了他独特的个人画风。他最著名的作品多半是他在生前最后两年创作的,期间梵高深陷于精神疾病中,其最后在他37岁那年将他导向自杀一途。在梵高去世之后,其《星夜》《向日葵》《有乌鸦的麦田》等作品,跻身于全球最著名最珍贵的艺术作品的行列。
梵高创作这幅《盛开的桃花》是为了纪念他去世的表兄,也是他的老师安东?莫夫,他将丧失亲情的悲伤,化作如此光彩夺目、绚烂盎然的画面。相传,梵高为这幅画题字:“只要活人还活着,死去的人总还是会活着。”画面中央两株怒放的桃花,在蓝天和白云鲜明的色彩的衬托下,线条简单鲜明。整个画面充满生机,昭示了梵高热爱生活、崇尚生命的内在狂热。光影处理得恰到好处,生动、自然、贴切。凝视画面,相信每位欣赏者都能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和大自然的震撼,不自觉地置身于画境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