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打猎,可能总会让人想起《朱桓格格》中“勇奇瞄准猎物的利箭射中燕子”的一幕,或者《射雕英雄传》中“郭靖随成吉思汗外出打猎一石二鸟”的桥段。在很多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中,狩猎似乎是皇族贵族无时无刻不在享受的运动。《列女传楚庄樊姬》年,韩留香提到“庄王即位,爱打猎”,不仅中国如此,西方也是如此。据记载,古代亚述国王喜欢在皇家狩猎场捕杀狮子;在罗马法中,财产权包括狩猎权;湄潭王朝的君主们控制着巨大的皇家狩猎场;法国加洛林王朝的查理曼大帝生前热衷于打猎。
狩猎一词最早起源于法国。当时打猎只是作为军事训练的一种手段,而不是娱乐。15世纪,狩猎之风在法国贵族中蔓延,所有的国王和贵族都热衷于这种体现激情和意志的活动。像“皇家狩猎队”和“国王猎犬”这样的术语出现在当时的文献中。此外,狩猎是展示自己地位的最佳方式。贵族们以拥有多少土地来互相比较。他们拥有的土地越多,他们能捕猎的动物就越多。除此之外,狩猎场附近还设置了狩猎休息的城堡,如路易十四的凡尔赛宫和法国君主居住了七个世纪的枫丹白露宫。在我看来,它建立的意义类似于中国古代的“宫”。
在众多狩猎方式中,Chasse courre是最受推崇的,也是最具历史意义的。体现了欧洲贵族骑士征服猎物的成就感。猎人骑马,猎狗追逐猎物。这种方法需要猎人掌握骑马、射击、吹号、牵猎犬等技能。狩猎逐渐演变成一种带有身份标签的文化:狩猎的服装、使用的工具、骑马、猎狗追逐猎物,都是精心培育、独家定制的,非常讲究。
法国最著名的狩猎场是枫丹白露。自12世纪以来,枫丹白露宫一直被用作法国国王的狩猎宫殿,七个世纪以来一直有君主居住。
秋天是打猎的最佳时间。动物丰满,皮毛光亮。每当这种情况发生时,法国国王路易十六就会带着玛丽女王和贵族们去枫丹白露打猎。接下来的日子里,西班牙侯爵、卢森堡伯爵、苏格兰子爵等贵族家庭接踵而至。当枫叶开始变红,地上覆盖了第一层落叶,狩猎正式开始。
每个狩猎队通常由40人组成,由一名队长和一名“专业专家”带领。其他成员还包括负责驱赶猎犬并配有鞭子和角的成员。团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猎犬团队,这是狩猎中最困难、最危险的工作。猎犬队中通常有80只猎犬,在一次狩猎活动中会有一半左右的猎犬被放生。猎物位置确定后,领队一声令下,队员们骑成一排,放开猎狗,追逐猎物。
在每天狩猎结束时,路易十六会将猎物的右后腿作为当天的“勋章”授予做出最大贡献的人。当狩猎活动结束并取得胜利时,队员们会吹响响亮的号角来表达对森林之神的感激之情。虽然现在很多国家都禁止大规模狩猎,但狩猎文化一直被人们记录在文艺作品中。
这个拿破仑三世风格的狩猎主题镀金时钟生动地展示了狩猎场景。青铜狩猎雕像位于用黄金装饰的卡拉拉大理石底座上。猎狗在后面追,羚羊慌了,马背上的骑士赢了。质感细腻,线条流畅,动感十足。
雕塑的美在于通过静态的造型来表现运动的瞬间,用空间的意象赋予作品真实的情感。雕像中错落有致的草簇,让人联想到枫丹白露狩猎场里丰富的物资,仿佛就是那天将要获得路易十六勋章的骑士。这座雕像测试了失去前蹄的马、猎犬和羚羊的技能。优秀的雕塑通常只有“一个重心”的理论来支撑稳定性。雕塑本身就是一门静态艺术,表达静态相对简单,但是在表达静态的时候很考验艺术家的功力。罗丹曾说过,雕塑为了表现运动,必须表现出从一种姿态到另一种姿态的变化,这不仅增加了“一个重心”的难度,也考验了对形式的掌握。
我们再来看看。整个狩猎主题雕像由五个运动物体组成:马的前后蹄悬浮在空中,马尾飞舞;马背上的骑士转身鞭打猎犬;两只猎犬的动作是不同的。羚羊的重心落在前蹄到腹部,而头抬得很高。每个物体都需要重心的支撑,整个雕像只能有一个重心。仅此一点就足以令人惊叹!
手表的底座由卡拉拉大理石制成
常被用于古罗马建筑物中,米开朗基罗也曾为之着迷,在黑暗中诞生的白色矿石,象征的权力和高贵。表盘及底座四周的鎏金装饰物取自野兽和丛林的题材,左右两侧的鎏金兽头象征着忠诚的骑士。整座钟不论从艺术创作还是文化底蕴都非常令人着迷,现藏于情有独钟欧洲古董家具装饰艺术品馆内。狩猎是一项自远古人类起就存在的活动,人类为获取食物想方设法猎取野兽,当人类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走向高级文明后,狩猎文化并没有因蓬勃发展的农耕文化而消声匿迹,相反,却成为农耕文化的互补,较完整地保留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和精神领域。
如今,我们通过这座雕像,不仅仅是感受到法国狩猎时的震撼,更多的是狩猎文化背后所体现出的人类文明!小编今天就给大家介绍这么多了,如果您对欧洲历史文化饶有兴趣的话,欢迎您和我们共同交流、探讨,同时也欢迎您来参观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