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父亲酒量不好,但勉强能喝两杯。但是这位82岁的老人从来没有喝过太好酒。也许是因为地位,也许是因为钱。地位低,没邀请,钱太少,没闲钱喝酒。也许是因为太过关心。
我爸爸有一瓶好酒,是53度的承德老窖酒。准确的说是两瓶半酒的混合物。老人养了28年。这款酒是承德某酒厂初建时的产品。现在这个酒厂的名字应该改成半城烧锅酒厂。
父亲是一名农村中学教师,从教近40年。60岁时,他带着红色的光荣退休证回家了。据说县里只有教龄超过30年的老师才会有这个红色的小本子。
一个过去的穷老师,无论如何也很难和名酒扯上关系。但是,我父亲的八十多岁一直在不断地接触酒。
在我小时候的记忆里,父亲经常在家里组织酒场,参加的大多是他的同事,校长,还有县教育局的同事。一个不是今天意义上的款待,但几乎是送餐。还是鼻涕虫,我得远远地看着。
当时他们喝的酒是我县产的土酒,名字叫“九龙醉”。九龙醉有很多种。父亲,他们喝的是一种后来被称为“黄帖”的酒。依稀记得两块多一瓶。小吃和饮料是腌制的咸菜、油炸的花生、煮咸蛋和自家花园自制的小菜。
我父亲的酒友不是现在意义上的一堆聚在一起请客送礼的人。但因为上级领导下来视察没有酒店可去,他爸总是邀请他们去他家。他们中的一些人可能喝过名酒,但在我家,确切地说,他们从来没有喝过好酒。当时可以说没有酒,也可以说没有必要。没有任何利益关系的喝酒模式在我的记忆里持续了很多年。
我记得很清楚,家里有好酒的时候。是我父亲的一个学生用他第一个月的工资给我父亲买了两瓶承德老窖酒。那一年是1987年。
我父亲的学生是个孤儿。在没有学费的年代,这个学生的文具都是我爸爸买的。包括他的衣服,脏了我妈洗,有时候坏了我爸修(我爸和学生住校)。这个学生师范毕业后,用自己一个月的全部工资给父亲买了两瓶料酒。我当时就知道,这是当时我们那里最贵的酒。这也是我父亲最喜欢的酒。产于承德市承德县一家名为板城的酒厂。父亲把这两公斤没有外包装的瓶子藏在他的书里。
这两瓶“好酒”在我家放了不超过一年,正好赶上我姐师专毕业。毕业后,如果她想被分配到我们县教书,这两瓶酒就成了父亲带妹妹去教育局参观的礼物。可能是父亲“黄帖”酒多年的情谊吧。妹妹如愿进了县城,两瓶带着父亲书箱墨香的好酒留给了别人。
我的毕业年份是1992年。大学毕业后,我想以父亲为榜样,给他买两瓶更好的酒。我首先想到的是烧锅酒,甚至是五粮液和茅台,因为我知道我注定买不到真正的茅台。我怕严厉的父亲骂我是“害群之马”,没有执行,这几乎成了我的心病。
幸运的是,“心脏病”并没有持续多久。
那是2002年,我毕业分配工作后,接待一位来自北京的客人,客人特意在酒店点了我们当地的板城烧锅龙隐酒。这款酒是承德老窖酒厂生产的,也是那个厂里最贵的酒。我记得当时的价格还不到九十美元。酒瓶一打开,满满的都是香味。宴会室内不时有客人称赞料酒的一些优点。看来他们绝对是一个懂酒的人。
一共五瓶酒,灌下了他们和我们的胃,香味留在了整个房间。生在农村的我,真的不习惯浪费,就让服务员把两瓶半的龙隐酒打包了一整瓶。
这瓶混装酒成了我那年过年时给父亲的最好礼物。父亲小心地用塑料纸把瓶口封住存放他的专用小柜子中,获此殊荣的还有他的荣誉证书、还有他的教师光荣证。
毕业28年了,其间或成功、或失意,或收获、或失落。多多少少有了一点点的成绩。回到故乡总喜欢给父母带一些礼品。除了给父母的钱、衣物之外,往往是两瓶好酒,多是父母喜欢,我也爱闻那个味道的板城烧锅龙印酒。
依然是那个小柜子,依然是年复一年的回乡过年。
2019年的春节,我依旧带着两瓶板城烧锅龙印酒回家,因为我知道我可能买假了茅台,但永远买不错烧锅酒,那种味道萦绕了20多年。
打开父亲的小柜子,依稀淡淡的酒香,依然红红的一摞荣誉证书,可是柜子中只有一瓶存放了好多年的混装烧锅酒。
我奇怪于父亲为什么只喝整瓶的酒?
在我的一再追问下,母亲告诉我,“你爸一瓶好酒也没有舍得喝”。
“哪年的酒为你二哥到矿上上班给了矿长;哪一年,为了你妹妹上班给了她们的校长;哪一年的酒送给你大哥的领导;哪一年,被你侄子拿去孝敬了他的岳父……”
听的我心头一阵阵难受。
母亲的记忆力如此之好,老人说“你上班那年拿回来的酒要不是启封了,早送人了,他就不是喝好酒的命。”
2020年的除夕,我依然会回家。我在给老人必备的礼物之外,会准备两瓶开了封的龙印酒,和爸爸一起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