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每个人都活在自己对世界的认知里。但同时,每个人的认知也有各种局限,局限在一个固定的范围内。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认知范围,这个范围的极限就意味着你的人生上限。所以从古至今,很多人都在试图打破所谓的认知界限。在这一点上,先秦时期的庄子无疑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人。
我们今天要谈论的话题是――庄子的秋水篇。但由于这篇古文过于晦涩,我们会换一种思维方式去理解它的内涵。
那么请跟随我的思维,完成一次穿越认知极限的旅程。
开启模式假设你现在已经穿越了春秋战国,而且你刚刚来到当时的宋国边境。
这时候的庄子正拿着一根鱼竿坐在河边钓鱼,而你却突然从时空隧道里走了出来,原本以为庄子会大吃一惊。
但没想到他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你来了!
这时候你也开始仔细看庄子,看这位千年后才闻名于世的大师。突然,你觉得自己像一条虫子。面对龙,对方的气质就像深海,让你觉得深不可测。
所以你很疑惑,问庄子:
在真正遇到你之前,我觉得自己已经知晓了世界上的很多道理,懂得了很多内涵。可是为什么在看到你之后,却依然觉得自己是如此渺小,如此浅薄呢。
庄子这时也转过头来看着你,但他没有正面回答你的问题,而是给你讲了一个故事:
那年雨季特别猛,中原到处下着倾盆大雨。雨水汇集成地球上的许多河流,最终全部流入黄河。乍一看,场面特别壮观。
黄河的河神也觉得自己拥有世界上最壮丽的景观,是真正的天下第一河。但是当他乘着湍急的河水深入大海时,他惊讶地发现。大海的浩瀚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
就算千千万万条和我一样的河流加在一起,也不及茫茫大海的万分之一。
所以河神很惭愧地说:
俗话说,听了一大堆道理,你就觉得没人能跟自己比,你说的是我这种人。
况且我曾听说有人认为孔子的见闻浅陋,伯夷的道义微不足道,开始我还不相信。
现在我看到了你的广阔。如果我不在你之前来,会很危险。我总会被有学问的人嘲笑。
然后波塞冬告诉他:
青蛙不能谈海,夏虫不能谈冰,浅薄的人不能和它们谈路。
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渺小和不足,也不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更广阔的东西。现在你终于意识到了这一点,我可以和你谈谈真相了。
现在你知道大海是天底下最大的水域,但是你却依旧不知道,跟苍茫的天地相比。即使四海之水都加起来,其实也不过如同大海中的一个蚁穴而已。
你之前所在的中原大地,和整个天地相比,就像粮仓里的一粒米,连万分之一都不到。
所以从这个角度想想:古代的三皇五帝,夏商周的帝王,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
他们所争论的一切,都只不过是发生在这一粒米上的事情而已。这样的格局是不是太微不足道了?
在这里听庄子讲故事,你的内心顿时感慨万千。
所以他对庄子说:
井蛙不可言海,是因为受到了空间的局限。,夏虫不可语冰,是因为受到了时间的局限。,而粗浅之人,不能与之论道,那是因为受到了思维的局限。,而这一切其实都是因为人们认知有限的缘故。,包括你刚刚在故事中讲述的河神和海神,都是一样的。他们之间的差距,其实就是他们之间的认知差距。而且从这个角度来说,世界上每个人其实都有认知的局限性。
举个例子,如果我现在告诉你,2000多年后,人们可以乘坐钢铁制成的飞船在距离地面数万米的高空飞行,甚至可以突破气流的保护层,进入真实的太空。向下,还可以潜入数千米深的海底,探索未知。
/p>甚至能够拿着一块像镜子一样,名字叫做手机的小东西,就可以看到远在千万里之外的人,而且还能够跟对方说话。对于我说的这些东西,你能够相信吗?
然而庄子却非常从容地告诉你:我为什么不相信呢?
看着庄子意味深长的笑容,你不解地问:你为什么不怀疑呢?
庄子说:用你刚才的话说,还是认知的问题。
你之所以觉得我不会相信,无非就是因为你觉得我的认知上限,不会超越这个时代的极限。
但是你却不知道,这个世界上其实根本不存在所谓的认知上限。那只不过是人们基于自己的认知范围,自己给自己设定了一个虚假的界限而已。
比如现在我也可以反问你,如果我告诉你将来有一天,人类可以在不借助任何保护措施的情况下,在你所说的冰冷的宇宙空间中正常生存,那么你会相信吗?
这时你非常坚决地摇了摇头说:
那我肯定是不相信的,因为人类本身就是碳基生命体。
碳基生命的特殊属性,决定了我们人类根本离不开氧气和水。
所以你刚才所说的假设,是绝对不可能实现的。
庄子说:你看你还是摆脱不了认知的局限。
自以为知道了很多,却反被自己的认知困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给自己设定了一个看似不可能突破的上限。
而且我可以很明确地告诉你,如果这个世界上的人都是按照你这种思维模式,去思考问题的话。
那么你们那个时代所拥有的一切先进科技,就都不可能出现了。说着庄子又继续给你讲起了河神与海神的故事。
庄子说:
其实河神也问过海神一个类似的问题。他说自己能不能把天地当作世界上最大的失误,而把毫末当成世界上最小的事物。
但在这个时候还没等庄子的故事,继续讲下去,你却抢先说道:
当然不能啊,毫末之物虽然微小,但却并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如果按照细分领域的概念来说,物质首先可以分解成分子,分子又可以分为原子,再往下还有质子、量子,甚至是夸克。
而天地也不是世界上最大的事物,你们古人所看到的天地,其实只不过是银河系的投影。
而在银河系之外,还有着更为广袤的宇宙空间,直到我们那个时代,也不过才探测到了137亿光年的距离。
所以说这个世界,远比你们古人想象的还要神奇和神秘。
然而听着你的话之后,庄子却叹了口气说:
你呀还是不明白我在说什么!
虽然我不知道你说的质子夸克到底是什么东西?
但是在你的认知里,那些东西就是世界上最小的事物了吗?宇宙就是最大的存在了吗?
你觉得你们所处的那个时代,对世界的认知就已经达到人类的极限了吗?
是我也承认,我们这个时代的古人,虽然大多数人都不相信,你说的什么钢铁飞船可以飞上太空,也不相信有人能够深入大海的底部。至于你所说的手机,对他们来说更是无稽之谈。
但是除了这些大众的认知之外,总有一些人会为了各种看似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去不断探索。
因为他们从来不给自己的思维设定上限,也不会让自己的认知形成一个闭环。而是一直都在主动向外延伸,所以才能不断刷新世人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
这就像你们那个时代的科学家一样,如果他把自己的认知局限在现有的科学领域之内,而不尝试向外探索的话。那你们的科技,又是怎么一步步取得重大突破的呢?
听了庄子的解答,你终于有了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于是连忙说道:
按照您刚才所说,其实所谓的认知上限,就是人们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范围。在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的认知都已经形成了一个闭环,把自己给封闭在了里面。
而且很多人也都不再主动突破这个范围。这就像是一个装睡的人,你怎么叫都叫不醒他。
他根本不接受自己认知以外的东西,甚至还会极力否定超出自己认知的存在。那么对于这样的现象,又该如何破除呢?
如何破除认知的局限你们之间的谈话进行到这里,庄子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一丝满意的神色。
笑着对你说道:
这一下你总算是开窍了,你所说的认知局限,其实就好比一个人通过一根竹筒,去看这个世界。
而且在他的面前又恰好有一座大山,挡住了他的目光,让他看不到更为广阔的空间。那么这个时候他又该怎么做呢?
你说:那就把竹筒拿掉,然后再登上这座山,不就能够看见更为广阔的天地了吗?
庄子说:
对你说的没错,拿掉竹筒就是拿掉人们内心里的偏执,登上山顶就是让你站在世俗的层次之外。
而在这个世界上,人们所偏执的无非就是世俗中的荣辱得失,是非曲直,以及声名财利。
人们在哪个方面有所牵挂,就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制约和局限?从而导致自己的认知形成一个闭环,不再主动向外拓展。
所以真正的得道之人,不会过于在意这些世俗的概念。他们既不会刻意地对别人造成伤害,也不会怀有目的的对人进行恩惠。
既不会为了财物而争夺,也不会为了名声而谦让。既不会瞧不起低贱的人,也不会尊崇高贵的人。既不推崇高尚的品格,也不指责人性的贪婪与污秽。因为在他们的内心里,早就没有了这些界限。所以根本不会因此而计较什么,更不会让自己的内心,被这些世俗的观念所牵绊。你听了庄子的这一段话,顿时觉得有些迷糊。
于是就忍不住问他:
如果说得道之人,不在乎荣辱得失与财富名利这些世俗之物,我还可以理解。
但是如果把是非羞耻,高低贵贱这些概念都能抛弃的话,那么他又该以什么样的标准,来衡量判断这个世界上的事物呢?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不成了是非不分善恶不辩了吗?
然而让你没想到的是,庄子却告诉你:
你想要用是非善恶高低贵贱来衡量这个世界,本身就是一种错误。因为这个世界根本就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可以作为是非善恶高低贵贱的依据。
从古至今所有衡量的标准,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比如上古时期,尧舜禹三王禅让,大道之行,天下为公。而到了夏商周时代,则从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人们开始推行起了世袭制,和分封制。
那么你能说上古时期的三位圣王是错的吗?或者你又能说,夏商周三朝的开国天子是错的吗?
所以说人们所奉行的标准,往往都需要顺应一个时代的潮流和趋势。如果一个人的言行举止,能够符合时代的价值观,就会被人推崇,甚至尊为圣人。
但如果一个人的行为,违背了这个时代的价值观,那么他就会遭人唾弃,成为人们眼中的耻辱。所以你觉得这个世界上,有固定的是非善恶和高低贵贱吗?一切都是相对而言罢了。
假如你非要用某种标准来衡量一件事物,那么你就必须站在彼此对立的角度,才能判断它的好坏。
如果你顺着好的一面去看,你就会发现一些积极的价值和作用。但如果你用否定的眼光去看,那么这件事物就到处都是毛病。
比如一匹千里马虽然可以日行千里,但如果你用它去抓老鼠,它却连一只猫都不如。
再比如猫头鹰在晚上可以拥有非常敏锐的目光,能够看清比一根毫毛还小的事物。但是到了白天,它却像一个睁眼瞎子,只能待在树上睡觉。
那么按照这样的观念来理解,你不觉得用某种标准来衡量这个世界的想法很可笑吗?听完庄子的话,你也觉得很有道理。
但是与此同时你也觉得有些迷茫,所以你又问庄子:
放弃对这个世界的衡量与评判,固然能够破除人们思维上的界限,让人的思维从对立走向统一。
但在真正离开了世俗的标准之后,我们之前所固有的认知体系,乃至于世界观和人生观,不也随之崩塌了吗?
毕竟人生在世,从小就受到了各种世俗观念的影响,当我们把这种观念抛弃,又该以一种什么样的观念来替换呢?
这时只见庄子微微一笑对你说道:
离开了世俗的观念,不是还有道吗?
用道的观点来观察,这个世界上其实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一切都在往复循环。而这个世界上的兴衰更替,也都是一个发展和延续的过程。宇宙万物本是浑同齐一,而大道又始终独立于万物之外。
所以不要偏执于事物的某一方面,而是要以一种超脱的心态,用发展和变化的眼光,来看待整个世界的运行状态。
懂得了这个道理,才可以谈论大道的准则,评说万物的道理。听完庄子的这一番话,你思考了很久,终于明白了其中的意思。
于是你颇为感慨的说:
原来道的观念就是让一切自然的变化,而所谓的得道之人,就是能够在这个世界上参透各种变化和规律的人。
从前老子曾经说过,真正的圣人可以遇火不焚,入水不溺,就算是最凶猛的猛兽和毒性最强烈的昆虫,也不能对他们造成伤害。现在我才明白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原来并不是说圣人能够抵挡烈火和洪水,或者是对抗毒虫猛兽。而是因为圣人看透了世界的规律,知晓了万物发展的过程。
所以不会给任何事物留下伤害自己的机会,正因为圣人知道,人类无法抵挡烈焰洪水,所以他不会深入险境之中。
正因为人的欲望和偏执,会局限一个人的思维与认知,所以圣人才抛弃了世俗的观念,转而用道来对待世间的一切。
而当你说到这里,庄子慢悠悠的插了一句:
世人对各种世俗的理念和偏执所牵绊,其实就像是牛马被穿上了鼻环,带上了缰绳,处处受限于外界的各种事物。
但是如果能够除掉这些牵绊,打破思维的局限,那么人就会变成一个自由的生命体。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任何事物,能够驾驭和驱使你。
说着庄子又给你讲了一个故事他说:
不久之前,楚王曾经派遣两位使臣来找过我,请我去做楚国的丞相。但是我却对两位使臣说,听闻楚王最近得到了一只3000年的灵龟。
然后扒下了它的龟壳,用锦缎包裹起来,供奉在祭坛上。那你们觉得这只灵龟,是愿意自由自在地在泥水里面摇尾巴,还是愿意被楚王剥下龟壳供奉起来呢?两位使臣当即回答说,当然是愿意在泥里面摇尾巴了。
说到这里,庄子忽然呵呵地笑了起来问你:
你觉得我后来跟他们说了什么呢?
你摇了摇头说自己猜不出来,然后庄子告诉你说:
我告诉他们,既然如此,那你们就回去吧,我也宁愿继续在泥里面摇尾巴。
然而这时候你却不解地问他:
既然你在自己的内心里,已经抛却了世俗的观念,破除了世界上所有的界限,那对你来说,是留在山野之间还是去楚国的庙堂之上,还有什么区别吗?
如果没有区别的话,那你为什么非要执着于山水之间,而不去楚国做丞相呢?
难道是因为你已经提前预判了天下的形势,知道将来统一天下的不是楚国,而是秦国?
听你这么一问,庄子随即大笑了起来:
你不是也说了吗?这一切对我都没有界限之分,那么我为什么就非要去楚国呢?
更何况这天下究竟是由谁来统一,你觉得对我来说有什么区别吗?
其实从大道的角度来看,周天子的分封礼制必然会如同上古的禅让制样,成为过去被一种新的制度所取代。
而这种新的制度也会逐渐变得陈旧,在千百年后被另外一种规则所取代。
所以你也不用拿自己的认知去试图推测未来的形势,因为你所能推测的只是局限于自己的认知范围之内。
但是你不要忘了,一个人所能认知的范围毕竟是有限的, 与其用有限的认知,来推演无限的时空,那还不如跟我看着水里的鱼儿,来的更有意思啊!
这时你看着庄子从容洒脱的样子,之前所有的疑惑也顿时变得烟消云散。
而你眼前的景象,也逐渐开始变得模糊。当一切彻底消散之后,你才慢慢回过神来,发现自己原来一直都在看着手机里的文章。
其实从来都不曾穿越,也不曾遇见庄子,而是自己的内心,经历了一次从有限到无限的突破。
是你斩断了精神上的枷锁,走出了认知的闭环,站在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层次之上。
而这个层次,就叫做“道”。它即使庄子的道,也是你自己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