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时候的茶,呸,好苦好苦。这是我对茶的第一印象。
农村过节,客人来做客,端茶倒水是第一礼仪。90年代,农村还不富裕,家家都喝市场上买的大袋茶,很便宜。即使是农村人现在喝茶,也不是在喝茶本身,而是作为待客的饮料。
尤其是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灌几杯茶。
“哈水,哈水,吃瓜子”。
没有茶的味道,只有不知道泡过多少次的苦水,可以避免喝茶。我真的不知道为什么每个家庭都用这么可怕的水待人,就像小孩子不理解为什么大人喜欢喝辣烧酒,女人不理解为什么男人喜欢一直抽烟一样。
喝茶似乎是待客的程序化操作。
2.爷爷的茶有点香。小时候,我喜欢去外婆家。
爷爷喜欢喝酒,一杯酒可以品一下午。他每天暖一壶酒,喝最慢的酒,讲最古老的农村古事。他没有茶对酒的热爱,但爱酒的人喝茶也是陶醉的。
奶奶住在一个高地,在遥远的南方,隔着一条河。这就是著名的金华山。在清明节,人们每隔几英里就来方圆爬山赏花,这是这里的习俗。
山上山清水秀,郁郁葱葱,桃李杏梅遍布。东风一吹,满山飘香。
这座山很高。据说里面住着神仙,庙里香火鼎盛。寺庙旁的小泉清澈的水永不干涸。你可以听到附近泉水的潺潺声,也可以闻到远处善男信女朗诵的佛歌。
每次都很期待,清明会去外婆家,在嘈杂的公司里爬山,山上会有摄影师。美美会拍一张照片,然后折一朵桃花回去插一瓶,这样持续四五天。
回来的时候,总会看到奶奶大人在院子里撑起油布,悠闲地坐在树荫下,喝着茶,悠闲地抽着烟,吹着春天刚刚柔化的微风,几只小鸡在旁边走来走去,时不时地偷啄着桌子上的什么东西。
爷爷总喜欢看远处山上的桃花杏花。他笑着说:“在这一天,桃花要过几天才会盛开,所以看起来会很美。”
我也从远处抬起头来。这里的风景真好。山满所得,半山遍地花。山里的人似乎还能听到他们的笑声。
清明节前后,我爷爷喜欢坐在院子里喝茶,看远处的金华山。
我坐在旁边,还是不太喜欢茶,但是我爱远处的山和花,还有这个季节的闲适,院子,那碗茶,远处的山和我的亲人。
3.当你拥有了生活的智慧,你就会爱上茶。刚认识杨先生的时候,孩子天天打游戏,桌子上放着一大杯茶。比赛的时候,茶杯里的浮茶被吹了,他津津有味地喝着。我总是居高临下的认为这个宝宝真的很堕落。如果你有好的青春,不奋斗,坏孩子一大堆。
哦,这样的人应该敬而远之。事实证明,在婚姻和爱情中,千万不要乱骂人,往往事与愿违。越是觉得不可能,上帝总会用现实让你知道这个世界谁说了算。
九年义务教育,老师教我们珍惜时间如金,努力学习,却没有告诉我们如何面对生活。
很多时候把生活过好需要的不是知识而是智慧。
后来才知道杨老师在等。当你能做的都做了,剩下的就是等待机会了。果然,最后的机会如约而至。
如日中天的人,总喜欢先下手为强。而事情的成功趋势往往比人的想法要慢。你走得快,到时候找不到你。你走得多了,很容易走上有机会的岔路,失去机会。
会等待,让脚步慢下来,是生活里是一个很重要的智慧。
中国人崇尚的一个最重要的美德就是稳定。慢慢地走,慢慢地感受,慢慢地说,慢慢地吃,做事情不要急躁,这让你看起来很稳重
4.等我老了,我会看《红楼梦》才这样喝茶。林妹妹一帮人会讲究茶。
用什么杯喝什么茶,用什么水喝什么茶,安排的一清二楚。我一个普通人,只能期待。太优雅太刺激了。
我是个小丑,不会做,就随便看看。
如今,随着茶文化的日益普及,喝茶已经不是为了喝茶,而是一种观赏性的茶艺。
禅茶道要融合,喝茶要穿禅服,杯子要精致,视频要拍摄。哇,真的很漂亮,很有艺术感。所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了喝茶的大军,这是好事。
总感觉喝茶分两派,一派为艺术而生,一派为岁月总结。以前喝茶是中老年人的爱好,现在喝茶是年轻人的艺术行为。
林妹妹和现在讲究精致茶文化的人,真的是很艺术很优雅。那些中老年人
呢,喝茶不在乎杯子是否精致,不在乎在哪里,只在乎那段时光。说说中老年人喝茶,他们总会慢悠悠地喝着茶,用大把的时光去回忆过去,清空当下繁杂。
人闲着或者休息的时候如不想躺着那总得干点什么,否则待着就成了呆子。茶,便是最好的陪伴,喝着茶度过一段时光,这就很有意义了。
是他们真的太闲了吗,也不是。人啊,年纪大了,经历得多了,就看开了,四十不惑嘛。你做与不做,人生百分之八十都不是我们来决定的。我们只能命运这条既定轨迹上上下浮动不超过百分之五。
所以,偷得浮生半日闲,十分忙碌中要留三分给休闲,张弛有度,品茶便是最好的休闲方式了。
有闲,有茶,才品得起茶。但对这些看开的中老年人来说,只要我想,我就能天天喝茶。
他们喝茶,喝的不是茶名贵与否,品的是人生,喝的是岁月,一壶不够,牛饮又何妨。
《乡愁中国》里有个场景,我匆匆一撇过,却记了很多年。盛夏的树荫下,三五个老头摆一八仙桌,几壶热水,冲泡几碗热茶,便开始了一下午的悠闲时光。茶,不用让,自喝自泡,话,有一搭没一搭的说着,旁边一只狗趴着,伸着舌头散热,深处有深山,近处有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