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酒不成席,无酒不成庆。酒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说到酒,相信大家都会舔舔舌头,咽一口口水,笑一笑。有美酒佳肴,是人生一大乐事。在中国,喝酒是一种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参加婚宴叫喝喜酒,我们老家简称“喝酒”。酒文化太灿烂了,这里就不说了。只有夫妻二人谈上瘾了。
不幸的是,我没有多少酒量。这应该和我父亲的基因有关。父亲有一个自嘲的笑话,说他可以喝——上海话的“碰酒”,与“瓮”谐音。意思是酒只能沾在嘴唇上。我父亲确实是个滴酒不沾的人。我能喝一点,但是我几乎不能喝一瓶啤酒。前几年听说致中和五加皮不错,喝了一段时间;后来,我改酗酒了。有小瓶酒,两两瓶。从校门外买的,进门。门卫看到了,说,你拿了什么?就像手榴弹一样。我举手示意,门卫笑着说,小心点,这东西真结实,下面不老实。我说我要吃一个星期。卫兵笑了。你只是在假装。我可以一次杀死三个这样的东西。
我不能喝很多,但是我对酒精上瘾。我每天都吃。晚上,下班后,一堆油炸花生米,或者蚕豆花瓣,一个小酒盅,倒半杯烈性酒,然后喝。
是的,喝得这么少,喝得这么慢,相信能促进血液循环,保持健康。《本草纲目》年,少喝酒会带来血运,扶正御寒,祛焦虑,辟邪除秽,温五脏,吃药。可见适量饮酒是有益的。
还有一点是,当你拿起一个杯子,喝几杯,人们就会进入一种欣快状态,忘记烦恼。这个时候少喝点酒就好了,这样才不会酒量失控。然后我就恍恍惚惚的,想了千年,却没有灵感,我会想起喝过酒的诗人和一些关于酒的诗句。李白辛弃疾,曹永。酒当歌,人生几何,皇帝下不了船,自称我是酒仙。今夜你在哪里醒来,杨柳岸有微弱的微风和残月。
也想想刘玲,他是一个真正的酒鬼。崇尚老庄,无端沉迷,嗜酒如命,《酒德颂》的作者流传后世。刘玲在房子里裸饮早已成为众所周知的典故。他还有一个很奇妙的行为,就是出门的时候带一壶酒。一个仆人拿着一把铲子。刘玲照顾仆人:如果我在什么地方喝醉了,你可以挖个坑把我埋了。
世界上的人,像刘玲一样,对酒如痴如醉,登峰造极,著书立说。毕竟他们是少数。记得以前钟镇上坝有个酒鬼叫紫发。他一直喝酒,可惜死在厕所里了。没有仆人为他挖一个洞。
但是瘾君子是常见的,而且他们的酒醉不一样,怪事还挺多的。我活了几十年,见多了。比如在无锡[我待过的地方]大厂,三年“天灾”期间,一个酒鬼从早到晚喝酒。没有酒的时候,他整天喝醋来满足自己的瘾。再比如我同学姚某,每次喝酒都会喝醉。他跟我去殷先生家搓麻,醉意不散。回家路过别人家门前的柴堆,说要躺在里面睡觉。
类似的例子太多了。我记得杰克伦敦写过一个短篇故事,讲的是一个原始部落被一个卖酒的打倒了。那么,人见酒如蚁见血,飞蛾扑火,不死不灭,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原因是什么呢?
这里面有生理和心理因素。据科学分析,酒精进入人体后,90%以上的乙醇会在人体肝脏中分解成乙醛。乙醛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排出体外。当一个人大量饮酒时,体内乙醇和乙醛的浓度增加,加速氧化能量的代谢,增强大脑兴奋和器官功能,使人的精神显得特别愉快和兴奋。长此以往,人体内的这种反应会逐渐成为常规,在大脑中形成固定的程序并稳定下来。这样人体就会有强烈的需要不断补充乙醇和乙醛。这叫酒精中毒。如果用我们家乡的一句老话来说,肚子里有一只贪吃的虫子,它要时不时地钻出来,才懂“做菜”。
与吸烟不同,少量饮酒被认为是有益的,只有长期饮酒才会对人的健康造成危害。医学家认为,酒精中毒容易引起小脑变性和共济失调,表现为步履蹒跚、走路不稳。震颤,手抖,面部严重扭曲,舌头颤抖,口齿不清。电影往往很夸张,没有言行。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在男女之间,然后就被完全遗忘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更多看到的是酒精中毒,昏迷,被送到医院挂水。据说还会引起胃炎、胃溃疡、肝硬化、胰腺癌、脑梗塞——
酒精中毒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危害,就是影响生殖功能,也就是会影响精子质量,进而危及下一代。据说陶渊明嗜酒如命,使他的五个孩子不是愚钝就是愚笨。这比酒后驾车被抓更糟糕。
我该怎么办?
凉拌!我们现在嗜酒如命的大多是半老男人,已经完成了造人的任务。不怕生病,不怕死,不怕创造出畸形的孩子。
我开玩笑的。不干了。不难。一个人在家喝酒很少喝醉。一般酒喝多了,就是社交场合。劝酒、敬酒、倒酒是中国特有的文化。这些年来,我参加了很多,经历了很多。我有过两次被泼过地面的经历。别提了。
最后,我想说两句。一、无酒不成席,聚一聚。
会总得少量饮酒,最好是高度酒,度数越高,越是喝不了很多,不会喝醉。我两次喝醉,都是米酒。二、小心席间的女士,会喝酒的女士,是男士的杀手,一旦杀出,赛过花木兰穆桂英,死伤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