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典的《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个爱情故事:诸葛亮奉前任之命出兵北伐,76岁的曹魏司徒王朗作为军师与大都督曹真并肩作战。大战当天,王朗亲自与诸葛亮对质,打算以自己的金口玉言说服诸葛亮投降。然而足智多谋、能言善辩的诸葛亮反而骂了王朗,封他为“气满胸膛,大叫一声,撞死于马下”.
受这个桥段的影响,很多人对王朗的印象,就像诸葛亮说的,他为了权力和地位,背叛了汉朝的“白头老贼”和“苍髯老贼”。值得一提的是,在电视剧版本《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痛斥王郎的那句“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的人”,被很多人津津乐道,广为流传。事实上,尽管小说中结局悲惨,但历史上的王朗是不折不扣的赢家。
东汉末年,王朗出生于东海县郯城县,也就是现在的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据《三国志》记载,王朗早年师从于太尉杨慈,后因熟读经书,拜太医为太尉。钟平二年(185年),杨慈去世,王朗辞官悼念杨慈戴孝,于是推举他为连笑。后来朝廷虽然征服了王朗,但直到徐州牧陶谦推荐他为茂才,他才接受任命。
萍萍四年(193年),汉献帝在长安被李珏、郭思挟持,关东诸侯联合起来互相征讨。这时,正在治理徐州的王朗主动建议陶谦派使者向献帝进贡,以示忠心。对于陶谦的态度,汉献帝非常高兴,于是下诏封他为安东将军,王朗也因为他的提议被封为会稽元老。据《朗家传》的记载,来会稽县上任的王朗看到当地百姓还在按照旧习俗祭祀秦始皇,他立即下令禁止这种行为,认为秦始皇是一个没有道德的国王。
王朗在担任会稽郡太守的四年间,爱民如子,精心管理,成绩斐然,深得百姓爱戴。建安元年(196年),号称“小霸王”的孙策领兵渡江东。王郎以为他是朝廷任命的太守,所以忠心反对。在数次击退孙策的进攻后,王朗最终因为实力差距没能守住会稽。在南下途中,被孙策的追兵追上,不得不投降。
孙策因为风度翩翩,名声在外,所以没有伤害王朗,而是训斥了他。尽管当时形势岌岌可危,王朗仍然照顾着亲戚朋友和曾经的下属。历史表明,在“分多割少,行义甚著。”,之后不久,用武力夺取了皇帝的曹操告诉汉高祖征服王朗。对于汉献帝名义上的招安,王朗很积极。他从曲阿出发,过了很久才终于到达许都。至许都,封王朗为谏大夫,司空从军。
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被汉献帝尊为龚伟,王朗为军师,领魏军太守。此后,王朗先后担任少府、丰昌、大理。这三个官职分别负责皇室财务、祠堂礼仪和狱务诉讼,可见他的行政能力相当过硬。王朗在大理任职期间,主张尽可能赦免罪行。当案件有疑点时,他会从轻处罚,避免冤假错案。
延康元年(220),曹丕继位王巍,王朗为御史,被任命为安陵阁官。这次升迁后,王朗劝曹丕,天下连年战乱不断,社会长期得不到稳定发展,应该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具体来说就是“医药以疗其疾,宽繇以乐其业,威罚以抑其强,恩仁以济其弱,赈贷以赡其乏。”
同年,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自己当了皇帝。王朗被改为司空,进入丰乐坪乡。当上皇帝后,曹丕经常外出打猎,直到晚上才回宫。王朗赶紧上书劝谏,这才让曹丕有所收敛。黄初二年(221年),刘备率领大军讨伐吴栋。很多大臣都劝曹丕趁机出兵灭,但王朗认为不应该仓促出兵,应该等到孙和刘相持不下的时候再出兵。
太和元年(227年),曹丕去世,曹操继位,王朗被立为兰陵侯。不久,曹操打算建宫,王朗强烈上书劝阻。除了在朝中为官多有建树外,王朗一直潜心研究经典。史书记载,“著 《易》 、 《春秋》 、 《孝经》 、 《周官传》 ,奏议论记,咸传于世。”太和二年(228年),王朗去世,朝廷授予他“功成”。值得一提的是,王朗的孙女王元吉后来嫁给了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并生下了司马燕,他将成为西晋的开国国王。
综上所述,历史上的王朗并没有被诸葛亮骂死,而是安详离世。论地位,王朗官至司徒,爵至兰陵侯,孙女更是生下了开国皇帝;论成绩,王朗为官多年,一直重视改善民生、发展生产,切实改善了许多百姓的生活水平。如此看来,真实的王朗实在堪称人生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