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我家住在长春市红旗街。在南关,公司是货运公司。
每天,在我骑车上班的路上,我都会路过“老平阳宾馆”。老平阳饭店在菜市场平阳街附近。这是一个蔬菜市场。那时候那里还没有真正的菜市场。那只是一个古老的地名。
如果前几天刚开始发工资,口袋比较宽敞,家里不吃早饭,可能会来这里吃点东西。两根油条,长春人叫“大果”,一碗豆浆。油条每根0.08元,大碗豆浆0.05元。
由于经常来来往往,幸好平阳宾馆的一个“大眼”女服务员冲上来和我搭讪。可能是因为她觉得我是一个漂亮优雅的年轻人,很坦诚。每次去,她递给我的油条总是“大”,豆浆总是像她的心,“特别热”。后来才知道她叫“小马琴”。
秦(音译)听说我负责一家货运公司,而且我可以自己开车,她对我更加热情了。后来她结婚,我给她运家具,她妈妈病了,我开车送她去医院。那是另一个故事。
我们必须谈谈酒店。那时候家家都吃粗粮,除了玉米粉和蒸玉米,就是高粱米。食物也很简单。这家旅馆供应面粉和大米。我和小商量,能不能多卖给我一些馒头?小马秦出轨导演答应我!太好了。那时候没有经理,酒店的负责人叫“总监”。
从那以后,每个月,小马琴都会卖给我50个馒头。正常买馒头,是要“带菜”的。买1元钱的食物,可以买10个馒头,不仅仅是馒头。当然,钱和粮票是不可或缺的。有时候,我给孩子留一点馒头,大人不吃,每个月可以给亲戚吃。
说到亲戚,1976年春天,农忙的时候,农村亲戚发来消息,问我能不能给他们买点馒头,最好是50个!当然,我还是要找小马琴。
不正常,加上50个馒头,绊倒了小马琴。原来还是有几个人买小马琴的馒头,其中她还有个农村亲戚,要买50个!
这一突如其来的增长让小秦晓措手不及。无奈,小只能靠面子,去找主任特批。写了一张纸条,理由是发货单位需要一百个馒头开生产大会!主任当时就签批了!事情解决了。
我的农村亲戚,离长春50多公里,在劝农山公社。我骑着单位的边车摩托“长江750”,就是战争片里的那种,去送馒头。我还没有看到那个村庄。在场上,亲戚看到了,拦住了我。亲戚说,你可以来。三个孩子都盼着这些馒头呢!如果再吃不到馒头,我们连干活的力气都没有了。我们做不下去了,也种不了地了。
原来亲戚家的孩子,一边种地,一边看路,盼着有人来送馒头。
我们正在数玉米,停止播种。每个人都有一个馒头,口吃,没有水,没有食物。今天想想。这馒头怎么吃?
那时候,酒店是最好的工作。我们开车,这是最好的工作。现在,用这里的词汇来说再合适不过了,就是我和小马琴,当年的“强强联合”。
因为有酒店做后盾,过年的时候总会去酒店买散装啤酒。通常买多了啤酒也不会卖给你。当你买啤酒的时候,你也应该带食物。一碗啤酒要带0.4元起的菜。你听说过吗?因为啤酒卖得好,蔬菜卖得不好,还有卖菜的任务。
散装啤酒,0.18元一碗。除夕夜前,我会去餐厅,找小马琴,买20碗啤酒不要菜,方塑料桶回来。有一年,除夕开始喝酒,包括客人,一直到正月十五,还剩下一屁股!告诉我,你怎么喝这种啤酒?春节长春特别冷,不用冰箱。没有人有冰箱。外屋是天然的“大冰箱”。
世事沧桑,人心变迁。
今天,我也在喝啤酒。家里真的有十几罐啤酒。包括青岛啤酒和比利时啤酒,毫不夸张。晚上没喝完的啤酒,等我吃完收拾桌子就倒掉了。我说我留着明天用,我媳妇不同意。
我喜欢喝生啤酒。我出去看了,就买。有一次去东三环国贸酒店,喝了一堆,也就100多块钱。我就是没喝。这生啤酒哪里好吃?
她为什么没有1976年春节的散装啤酒好喝?
我忘了一件事。馒头,0.05元一个,粮票2张。
我还忘了一件事,我的“强强联合”等于我现在的“伙伴”。小马琴,她也过得很好。她比我大三岁。有时我们见面,去“老平阳饭店”旧址。那里有许多大餐馆。我们在一起吃饭喝酒,总会聊两个话题,“散装馒头和啤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