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白酒行业规模以上企业产量约716万千升,同比下降0.6%。与往年相比,这一数据在意料之中。从时间上看,近五年中国白酒产量一直在下降。但最近两年,越来越多的酒企加入到扩产阵营,行业似乎在释放新一轮的扩产信号,这显然与实际下行趋势背道而驰。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该如何看待酒企发起的这一轮扩产运动,其背后隐藏着怎样的产业逻辑?
一个
谁在掀起扩产运动?
近年来,白酒行业的分化效应日益明显。所谓差异化,就是市场会更倾向于名优、名企。因此,名酒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对市场的争夺不仅要看前方,更考验后方的产能储备。尤其是近两年,很多酒企都发起了“扩产”运动,干劲十足。
1月26日,贵州茅台发布公告称,公司将投资41.1亿元实施“十四五”酱香型白酒习水同民坝一期建设项目。项目建成后,将形成系列酿酒能力约1.2万吨、制曲能力约2.94万吨、贮酒能力约3.6万吨。
去年11月,国泰酒业与茂源酒业达成合作,优质酱香型酒产能突破4万吨;10月,贵州醇拟投资超百亿建设3万吨酱香酒生产基地;朗新葡萄酒产区投产,预计年产能可扩大至5.5万吨。此外,从2020年开始,习酒、珍酒、安酒等酱香酒企业纷纷上报扩产计划。
除酱香型白酒企业外,其他香型白酒企业均有酱香型白酒生产布局。2月,金世元计划投资90.76亿元扩产,其中预计优雅酱香型基酒新增产能2万吨,超过预期新增产能的一半;老白干酒近日也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表示,公司正根据发展规划积极推进产能扩张。
浓香型白酒也在扩大生产队伍。今年1月,五粮液公告称,根据公司“十四五”规划,将对制曲车间进行产能扩建,投资规模为27.5亿元;方水晶表示,公司邛崃项目已开工建设,预计2023年建成投产。项目建成后,预计将形成20000 KL/a的原酒生产能力;此外,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新增酿酒工程技改项目14.63亿元;筹集50亿元扩大龚景白酒产量的计划近日获得证监会批准。
清香型白酒企业的扩张主要集中在山西。据山西省投资项目网上审批监管平台查询,2020年至2021年底,核准了近20个新建和扩建的浓香型白酒项目,其中包括山西杏花村酒厂有限责任公司2030技改项目;山西兴化汾河酒厂4800吨/年白酒生产项目;吕梁王复明酒业有限公司新建年产1081吨白酒生产线等。
拉长时间线,2020年,扩产浪潮汹涌。泸州老窖和顾靖也向业界发布了大规模扩产的消息。据统计,仅2020年,18家白酒上市公司中就有8家已经实施或提出产能扩张计划。
梳理这些酒企的对象,以全国头部酒企、区域龙头酒企和新兴发展迅速的酱香酒品牌为主。中小企业并不是盲目跟风,也就是说扩大生产并不是所有企业的最佳选择。因为在目前行业分化的背景下,“大鱼吃小鱼”的戏码正在上演。扩大生产不仅需要资本
因此,由于优质产能无法满足日益旺盛的市场需求,许多酒企已经将扩大生产列入重要的战略规划。显然,这里的扩产不再是单纯的着眼于数量的提升,而是通过扩大基酒储备,为未来酿造老酒或年份酒提供产能支持,为高端产品的品质赋能。
扩产背后的“玄机”和“危机”认为,“十四五”期间,白酒行业不会集中在优质白酒企业。
会变,而在集中的过程中,市场对头部酒企原酒、高端酒的需求也会日益增加。不难理解酒企长远布局未来高端市场竞争而采取扩产行动,但扩产并非能让酒企们都如愿以偿。举例来说,从上市公司酒企年报中的产能利用率数据来看,除了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的产能利用率在100%区间波动外,其他头部酒企和区域龙头企业的产能利用率并不高。而伴随扩产之后又会释放出新一轮产能,就很难保证市场会充分消化和容纳这些新增产能,这背后显然暗藏着一定的“过剩”风险。
显然,“产能过剩”某种程度上是物竞天择的必然结果,过剩下来的、被市场淘汰出去的大都是低质酒产能。而伴随名酒产能在几年以后陆续释放,他们或许也依然会面临自身产能过剩的难题。可以预见的是,酒业这一轮的产能扩张,或许将是未来名企互相竞争的重要砝码,但激发产能优势依然要以做好品牌价值维护和营销工作为前提,谁将是笑到最后的赢家,答案可能还是一个未知。
有业内人士指出,未来,行业的结构分化还会进一步加强,头部酒企和区域龙头等强势品牌会占据越来越多的市场份额,这势必会对中小品牌形成更大的挤压,而与之相伴随的是,市场也会偏向优势产能集中和倾斜,随着名酒企业产能释放逐步兑现,这或将引发行业新一轮的竞争洗牌。
资料来源
<1>酒说
<2>酒讯
<3>佳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