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伟文
一个朋友给我寄了一堆自己包的粽子,小巧可爱,蒸熟剥开,有淡淡的碱味。我以为是碱水粽子,蘸糖吃,咬开一看是云腿。小云推丁藏在糯米里,吃起来很香,像是配着茶的点心。
想到家乡兰溪的肉粽,我选择肥瘦适中的五花肉,用酱油和料酒腌制,配上板栗或蚕豆。兰溪的游埠古镇,据说有一种“三福酱油”,曾获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金奖。这种酱油需要在百年酱料店晾180天,用来腌制五花肉。它是美味的。
端午节回兰溪的时候,我看着姨妈姨妈包饺子。取两片竹叶,交替对折,对半旋转,做成漏斗状。放入一点圆糯米(比长糯米软),用五花肉和栗子码好,再盖上一层糯米,盖上粽子叶,整个盖成小枕头形状,用棉线裹紧——这一步很关键。不包紧的话,煮的时候粽子会松。
包好的粽子,没有加水,大火煮开后转小火。耐心点,煮的时候,肉的脂肪就析出来了,和糯米、树叶融为一体,弄得满屋飘香,这就是端午节的味道。煮好的粽子不要急着拿出来,放在锅里炖一会儿更入味。
父亲每年回老家都会带一些肉包子回来(金华酥饼也是必须的)。因为今年疫情,端午节他不回老家了。网上买了一个嘉兴的老式肉粽,说是用浙江武夷山的竹叶和黑猪肉做的,价格比普通的肉粽高一点。
嘉兴最著名的“五芳斋”粽子创始人张金泉是兰溪人。他起初在嘉兴以打棉花为生,闲暇时利用做粽子的机会,在街头摆摊卖粽子。张金泉的粽子沿袭了自家传下来的配方,在粽子中加入火腿和鲜猪肉,打破了嘉兴粽子只有碱水、白水、红枣和豆角的旧做法,引来食客的一致好评,获得了很高的口碑。从此有了“金华火腿出兰溪,嘉兴粽子出兰溪”的说法。
在其他地方,端午节吃粽子,而兰溪一年四季都有。很多早餐摊都有肉馅饺子,热乎乎的,和特色拌面、油条一起,成为我难忘的味蕾记忆。
我觉得浙江人对粽子情有独钟。比如海宁老师金庸,24岁移居香港,家乡的味道一定渗透到了他的血液里。
《笑傲江湖》年,令狐冲因翻越悬崖被罚,岳灵珊给他送粽子。令狐冲闻到一股清香,咬了一口粽子。虽然是素馅拌香菇莲子豆,但吃起来也很好吃。岳灵珊问他味道好不好,令狐冲说:“难得我差点把舌头吞了。”
《神雕侠侣》年,程英偶然遇到杨过后,心中充满了爱,对受伤的杨过无微不至的照顾。有一次,程英问杨过想吃什么,杨过说想吃粽子,就自己做了,打包了一些。“甜的是猪油豆瓣酱,咸的是火腿鲜肉,末了才好吃。杨过一边吃一边欢呼。”她不敢表达爱的感觉,把感情包在粽子里。杨过吃粽子,她一个个默默写。后来杨过把她随手扔掉的字和纸捡了起来,发现张章写的都是“见君子,不喜君子”——这是先秦流传下来的感人表述,是东方独有的。
程英知道杨过另有所爱,选择了退出。她接受了口交来表达她的爱,但从未结婚,并和她的表妹陆无双共度余生。她安慰表妹:“三姐,你看这些白云聚散散,人生分分合合,何苦呢?”深沉而豁达,她深爱着一个人,但她能表达她的情感
福建人林语堂也在小说《京华烟云》中写过粽子:“我奶奶从家里带了一些山东风味的粽子。里面的馅是火腿、猪肉、红糖、红豆沙。”粽子,四种馅料的混合物,南方人很难想到。
南京作家苏童写道:“我们白洋淀周围的人都是用小脚包饺子,这大概是世界上最好吃的饺子了。祖母把雪白的糯米放在四片叶子里,做成小脚的形状,塞得紧紧的,用红绿绿的花线扎起来。”里面没有馅,大多是白粽子。我虽然看童的小说,但我不能认同它是最美的粽子,因为我心里有兰溪枕头肉粽子。
在我生活的江西,粽子是三角形的,以前是我妈包的。我记得她和亲戚朋友或者邻居坐在一起,用牙齿咬着棉线的一端,把它们扎得紧紧的——大部分是碱性粽子,米粒要紧紧抱在一起,才能煮得紧紧的,好吃。妈妈在一个大高压锅里煮,在水里加了一点盐。做饭后,一栋楼里飘来树叶的味道。
这些年,我妈身体虚弱,一点重量都扛不住,一个粽子都绑不起来。我的一些亲戚会扎,每年端午节前都会送来——其实到处都有卖,只是自家的饺子总是更家常。因为肠胃不好,我不敢再吃糯米饭了。端午节的时候,我还是要每天早上吃一个——就像端午节前我要买两捆艾草和菖蒲,只不过这是绿色的,这是端午节的仪式感。秦雪老师也在《红楼梦》中写道:“这一天是端阳节,艾普簪门,老虎象征缚臂。”
一束艾叶,一束粽子,在日常的烟火里,有点诗意。
每个节气都伴随着不同的食物,四季也有一些新意。当梅雨的湿气使它到处湿漉漉的时候,粽子提醒人们温暖干燥的夏天真的要来了,大概是吃完粽子的茶和鸡蛋的第二天。
这些代代相传的传统美食,强调和放大了一种生活情趣。
父亲兰溪,端午节要吃“黄武三白”(“黄武”是雄黄酒、黄鱼、鳗鱼、黄瓜、蛋黄,“三白”是大蒜、茭白、银鱼)。我爷爷在世的时候,端午节的凌晨,他会用雄黄在我额头做记号。据说夏天不会有痱子和疖子。除了粽子和咸蛋,还有一道炒苋菜红蒜煮茶叶蛋——不要剥一瓣,整个扔进去煮,吃的时候再剥。爷爷走后,我再也没有这样吃过大蒜。
《光明日报》(2022年06月03日07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