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家乡的美食美酒,家乡江西赣州的客家水酒也要算一个。
“快来,快来,不急,来家里吃更好。”
这些年来,无论你走到哪里,这经典的一幕总是浮现在脑海里。
我家在赣南山区,隔壁两个村要上街回家,所以总是路过我家。来来去去,其实不是叔叔阿姨,阿姨叔叔,公婆公婆,而是堂兄妹,兄弟姐妹,或者老伙计。不然就是个能工巧匠。总之,不管隔了多少代,不管牵扯多深,总有一些邻居是有血缘关系的。
年轻人和老年人,男人和女人,赶着去集市的人,商人,走亲戚,只要在门口相遇,都会互相问候。他们一打招呼,总是拉出竹椅,邀请他们坐坐,聊聊天。
关系稍微好一点的,请到家里来,坐在桌子上。在这里,爸爸拿出果盘,装上花生和瓜子。在那里,我妈拿着壶上楼去玩酒坛里的酒。两碗浓稠的酒糟用水洗净,变成一口大锅。用不了多久,一壶热水和酒就准备好了。桌上,大家倒了一大碗,舒舒服服地喝着,边喝边聊,一股浓浓的乡愁瞬间就出来了。
这款酒是我们家乡最经典的饮品,客家水酒。一种种子自留的糯米,用电饭锅蒸熟,再放入当地特有的酒曲,然后密封在一个大酒缸里,周围用破布、被子包裹,保温发酵,等十天左右,酒香飘出时再开缸。
酒的度数不高,可以直接喝,但是后劲足。两碗不冲酒的后劲堪比一碗白酒。所以家乡人都爱,用一碗酒加三四碗煮,这样酒的味道不会降低,喝起来又温又舒服。这是非常受欢迎的自饮或招待客人日常。
我家很大,近60人。虽然过年很难一次聚在一起,但是两三桌是常有的事。因为亲戚关系好,过年几乎都是几个兄弟一起吃。在这个过程中,虽然白酒、红酒、啤酒都可以喝,但其实水酒才是最爱。这个大家庭,男女老少,大家来几碗,边喝酒吃菜边聊天,偶尔发起一波敬酒。每顿饭至少要喝四五壶酒,每壶至少五升。每年为了满足一家人的饮用,母亲都要提前酿三四坛。留两缸给自己,另外两缸给其他兄弟。
除了日常的家庭饮酒,当地的红白喜事也以水和酒为主力。一般大宴前一个月,主人会酿十几二十坛水酒。酒席前一天,会把酒调好,好酒坛子的开口用黄泥封好,坛子埋在扁扁的小米渣子里。这种扁扁的小米渣会先在下面烧一些秸秆,再盖上厚厚的一层,这样就不会有明火了。而是会像地下暗火一样慢慢煨上两天,鸡尾酒会就变得无比纯净芬芳。
酒席一开,就打开酒缸的黄封,先在每桌各放一壶。喝完了可以自己继续。如果是冷清的露天宴席,那么一碗热酒,里外暖人,整场宴席都是神清气爽,回味无穷。
这几年大家日子过得好的时候,桌上都会端上各种高档饮品,客人也会对饮品的质量做出各种评价。白酒啤酒换了又换,换了又换,一个接一个地流行起来。但唯独这款水酒一直没有失去主角的地位。所以客家人说做婚宴也叫“酿酒”,酿酒,酿酒。千百年来,酿酒都是水酒,而不是茅台、五粮液、二锅头酒。
当然,水酒还扮演了一个最重要的角色,那边是敬神祭祖的酒。我的父辈坚持认为,水酒是素酒,性子温和,不伤人身心,也不会触犯神灵禁忌,而且老祖先也好,当地的土地坊神也好,在存在的久远时间里,一直喝的是水酒,水酒也必定是其最好的,必定是不能少的,以水酒敬奉,是能够最容易通达神灵,获得荫佑和感应的。
所以,无论是清明扫墓,还是请客吃饭,或者初一十五,过年过节,在吃饭之前,都总要盛一碗神饭,弄上几样好菜,倒上一碗水酒,端在神盘中,点燃香烛之后,先敬大厅神龛上的先祖,再敬门神,再敬八方神灵,燃放爆竹,才会开席吃饭。
我这些年因为在外安了家,两个孩子尚小,回乡不便。时常,在老家的父母问我要寄一些什么时,我总会说“来点水酒吧”,父母知道我这点爱好,便总是会将最醇的酒娘舀进锅里,烧热烧熟,再装进瓶子中,邮寄过来。
每回一收到这些水酒,我第一件事就是倒出一小杯,冲上一些开水,畅快的喝上几口。每天熬夜难眠,高兴自在,或者伤心失落,独处沉思时,也总要倒上一小点,然后冲上水,用文火慢慢的热一热,热好了,用一个大碗,心满意足的喝上一碗,那么沉思的会思绪更加明朗,烦恼的会打通一些阻塞,喜悦的又会增加几分快意。
有人客家水酒也叫娘酒,因为它不但是母亲亲手所酿,更是亲情的慰藉,和温暖滋润游子心灵的甘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