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下半年以来,相信很多资深酒友都注意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一方面,酱香型白酒品牌的主要单品和五粮液、泸州老窖、舍得等品牌的产品价格涨幅较大;另一方面,这种酒是有钱也买不到的。
以唐司令的《李杜高粱1955》为例。500ml光瓶酒从2018年的680/瓶涨到现在的950/瓶。关键是“一瓶难求”。就连它的天猫旗舰店都在炫耀下架。据说要有足够硬的关系才能买一瓶这样的酒。
那么,问题来了,这些我们撞破脑袋都抢不到的好酒,是谁喝的?
恐怕只有消费者扫描瓶盖的内码才能知道。
1.酒商比消费者更愿意把酒卖给黄牛。
所谓黄牛,就是低价买入,高价卖出,赚取高额利润的中间商。这种被认为不厚道的行为,也让黄牛永远成不了体面的工作。但是,相对于消费者,酒商更愿意把酒卖给黄牛。
消费者买酒,折扣越好,但黄牛从酒商手里拿货,价格会高于最新的市场报价。此外,黄牛经常蹲守在经销商仓库附近。一旦补货进来,他们可以直接上门取货,甚至不用送货,消费者没那么长时间反应。
2.“缺货”是虚的,囤积是实的。
酒圈的人都知道,一个产品在涨价前会有一系列的迹象让市场接收到涨价信息,然后才会有正式的调价通知出来。从有调价迹象到正式调价期间,经销商和黄牛都在忙着囤货!
尤其是双节过后,随着需求的扩大,库存的紧张,热钱的涌入,囤积更加普遍。大大小小的经销商一边喊着“没货”,一边急着囤货。
然而,这些酒最后去了哪里,被谁喝了?结果未知。
3.卖货,甚至电商平台。
很多消费者都把目光投向了各大电商平台,但电商平台上的商品也被大大小小的酒商和黄牛抢购一空。尤其是双11期间,平台优惠组合多,价格比实体渠道更有优势。相关产品只要一上架,就销售一空。
04.终端消费者会接受炒作出来的酒吗?
经过几次炒作,价格已经一波高过一波。那么,谁将是最终的接受者呢?终端消费者会为这种储存已久的高价酒买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