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台酒的包装是茅台酒生产过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包括包装工艺的操作、酒瓶形状和质量的提高、酒盒的设计、纸箱的设计、包装箱的改进。
茅台酒生产过程中运输和包装的不断改进,经历了一个从手工操作到半机械化、半自动化的发展过程。
过去,茅台酒的包装和灌装是人工完成的,以漏斗和葡萄干(容量为500g)为工具。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它被改进为使用木制圆形托盘来搅拌葡萄酒。这个推车托盘分为上下两层,可以旋转。上层每隔一定距离打几个漏斗,下层与漏斗相对放置酒瓶。工人们一边打酒,一边取瓶装瓶。这种方法劳动强度大,成本高,费用高。
1954年11月,茅台酒厂的生产单位由一炉、二炉、三炉、四炉、包装组、马房、磨房组组成。1956年,全厂分为生产、供应、包装三个车间。包装车间占地约200平方米。
1979年初,厂领导到北京东郊的酒厂参观,看到喷射式灌装机装瓶,既省力又省酒,当即订购了一台。灌装机为气动喷射定量杯式(北京昌平酒厂生产)。
1979年8月,贵阳红星机床厂(后更名为贵州环兴实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半自动灌装机正式取代了车床操作工。
工打酒,贵阳红星机床厂技术员、经营科长等多次来厂指导维修,并根据使用情况,进行灌装线的更新改造,后来茅台酒厂又安装了红星机床厂新的灌装线和压盖机。洗瓶时,为了保证瓶内干净,包装工人采用电筒小灯泡人工照瓶的办法来检查瓶子。1975年9月,采用日光灯聚光照瓶,取代了手工小灯泡照瓶的传统方法,减少了返工。

1980年,包装实行半机械化生产,有效提高了包装质量与效率。
1982年,由动力车间设计,技术人员给包装车间安装了茅台历史上第一条简易生产作业线。从画面上看,面对突然加快的传输速度,女工们还需要更多训练时间来适应传送带。
但是,和八年前拍的场景相比,生产线导入包装车间不仅改变了过去散点式作业状态,而且,向标准化作业靠拢的操作方式让这里与现代工厂的差距进一步缩短。直到今天,茅台有流水线作业的工种仍只在包装车间。

过去包装用瓶洗好后,用专用竹筐、塑料篓倒置沥水,后来改用甩瓶机甩干,但甩瓶机高速转动,震动大,容易造成瓶嘴破损,瓶耗大,放瓶取瓶费劲。1983年,由包装车间自行设计的链式滴水输瓶机经厂部批准投入使用,取代了瓶耗高、劳动强度大的甩瓶机。
捆箱子也在改进,同年5月,包装车间首次使用重庆产液压式自动捆箱机,结束了手工捆箱的历史。
1990年底,2000吨/年产新包装车间修建动工。原包装车间最早是在赤水河边一车间的一幢两层木楼内。1993年2月,厂包装车间迁入茅园宾馆对面新址。3月21日,新包装车间正式投产。
由于当时安装的是西安生产线,试生产失败,原因是该生产线不适应茅台酒包装实际。包装车间重新与贵阳红星机床厂、湖南长沙食品机械厂、江苏扬州洗瓶机厂等生产厂家联系和要求提供数据,提供单机由红星机床厂安装,新安装的生产线灌装能力由800瓶/小时提高到3000瓶/小时。压盖完全自动化。

1995年2月21日,茅台酒厂包装车间首次使用“喷码”机,在茅台酒瓶盖胶套上喷码增强防伪。12月,包装第二条生产线安装投入使用。包装车间人员增加,规模扩大,1997年11月24日,包装三班成立。1997年1月,茅台酒有色酒包装班成立,后改为包装四班。
1999年1月,包装转料班成立。5月16日,山东省安丘耀宇机器厂生产的首台高精度定量灌装机投入使用,精度可控在±3%以内,极大地减小了酒的损耗。
2004年,包装车间克服困难,在设计年生产能力为2000吨的生产房内,包装出了7100吨茅台酒。
2004年12月,新生产区茅台酒新2万吨新包装车间投入生产,包装五班成立。
茅台酒包装年产量逐步增加,20世纪50年代包装量最高年50多吨,60年代90多吨,70年代200多吨,80年代800多吨,90年代3000多吨;2000年3970吨;2005年7908吨;2007年包装茅台酒15479.5吨。
来源:综合整理自茅台酒厂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