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白对照清涼山志
清涼山志卷二
伽蓝胜概
群峰显出秃鹫岭的奇形怪状,远离佛国;亭子里都是宝贝,也快到尽头了。什刹海这个清凉的世界,是所有菩萨显灵的地方。故法之秘在金刚,钟鼓在利益。需要注意的是,佛土是庄严的,并不夸耀一时的富贵荣华;所以拿坦娜的功德,就够永恒劫了。试买园布金,老人天上生;聚沙成塔,少年终证菩提。通过清朝的实践,绍隆得到了启示;即争佛光,护众生。佛陀的佛法是不可思议的,功德不会是唐朝捐的。虽然朝代兴衰不同,但丛林的联想结构应该是繁荣的。智伽蓝。
据古代传说,五峰内外有300多座佛教寺院,大部分是古代帝王所建,如今已萧条。大神鹫起源于汉明,殿之初。其中,庙宇,或五峰,或双脊,或叠于山石,或高耸于云外。这座塔现在是雾蒙蒙的,钟声在烟雾中响起。如果天空有阴影,亭子就空了。没有错,不是这个世界。根据法律,还有山麓。这个不可思议的世界,神圣的土地现在是幽灵。历代以来,各种刹车系统的变化次数很难记清。这个记录在左允儿身上可圈可点。
台湾的佛寺是六十八。
大显通寺:古称大福灵鹫寺。汉明帝到了,滕、兰溪到了,看到了这座山,是文殊的居所。它也有佛塔,并发挥皇帝建造寺庙。滕山的形状像一只秃鹫,寺庙以山命名,皇帝开始信佛,就是增加了福字。大富,广信也。元朝孝文帝重修。环九峰,集十二院。前有杂园,故又称园庙。去唐太宗重建。新译本武侯《华严经》,承载着这座山的名字,改名为大华严寺。从国学角度看佛学老师,就不一样了。到了明太宗文重修的时候,他感受到了上帝的回应,这是以前从来没有过的。因此,捐赠的金额很大。古有二圣之人,不智,勿预此庙。明初至今,已有十余阶。永乐三年,设立僧部,由鹤山和尚朱莉领衔,国家每月给和尚粮食。嘉靖到嘉靖之间才改粮。王诗:“五月去大富,皆松平躺如岬雪。寻找一个真正的客人到清罗帐,锡和尚住在白宇锅。几代青苔留锦字,天乐护灵。我不相信世上有图。”秋坛诗:“但它已凋零之后,我还记得它初建的时候。把古老的雕像留在空空的走廊里,毁坏庙宇,落下新的泥巴。最后还是有字,青苔不辨碑。圣人不在,废墟悲。”
大宝塔院寺:在咸通之南,五峰之中,有佛塔和文殊宝塔,是王禹所立,因其名。永乐五年,宦官杨胜重修宝塔,建庙一座。《万无一失的圣母》对范姜和李友的重构。雄伟壮丽,冠之以清凉。比丘命圆广,是焚修之主。石诗:“佛寺倚青天,寒气照帘。琼楼静盖月,宝塔香。天边飘来一百朵灿烂的云朵,几朵清朗的勃拉姆斯落入云端。万年巨通小寒,鸿福应属圣主宫。”秋潭诗:“宝塔白亮,阿育王传。一山如磬,千佛称阳。风铃飘飘,檀香香。晚上听到音乐,心里难过。”“百尺轮王藏,庄严。佛无止境,达之王也
大圆照寺:菩萨-丁振荣院。唐僧,法云,建立了自己的寺庙雕刻一个图标。若有秀才无恙,请言圣仪。云道:“大圣,我能说什么呢?”恳切祷告,祈求圣洁。到了第七天,突然在光线中看到了文殊,然后就塑成了一幅画。它被命名为真容园。古往今来的人从来没有被修饰过。明初,永乐下令重建文殊殿。我给过贝耶凌文,梵文经书,诸书横柱,御序。每个包里都装满了一套工具、一幅挂毯和一条毯子。而秦做了一个文殊的镀金像。万历新寺太监李佑重修。石诗:“古今帝王低头,庙堂开高峰。客松室,僧栖云楼外。所有的山都朝北,两水从南流。名闻天竺,僧游莲花。”真诚诗:“古寺夜峰,登林不歇。烟笼在庙里,影挂在竹楼上。僧溪桥月,鹤双树秋。坐于深院,一灯浮夜雨。
大文殊寺:九峰的南半部。德朝初,为民祈福,遣钟靖建殿,铸铜成瓦,今称铜瓦殿。给予和保护。秋雅等十位高僧住在那里。紫柏真诗曰:“方丈肖骁倚九峰,显长寂讲经钟。更怜旧铜瓦,反难再来。”“鳞五峰,不烧铸铜泥。但北方冰雪甚重,僧人们无力俯身。”楚诗:“仙宫晓开,兀鹫栖岭。琪宇贺先林,意思是古代流冰。秋崖画中晚节,苦海羡首攀。见非凡世,昆仑驾大鹏。”秋崖诗:“小花天成寺,我已隐居百年。青山苍云影,紫府树林丰。洗龙吞水,助鸟入空。秘密在哪里?黄叶在秋风中起舞。
大广宗寺:塔元寺东北角,建于唐代。张天爵看到这里的神灯,就有了感觉,并加以装饰。进房后,赵重修。
罗睺寺:九峰东,古称大王庙。在过去,一个王子抛弃了他的国家,成为了一名僧侣。他在这里建了一座寺庙,并在明朝重建。有后妃子庙,公主出家的地方。
庆缘寺:继费子庙之后,又有明代张发所建的王建。
法王寺
rong>:华严谷,亦名北山寺。明成化间,澄孤月,禅行闻于代王成炼,始建寺,今为代王香火。○孤月诗:“深隐岩阿不记年,名缰利锁莫能牵。七斤衫子重联补,日炙风吹愈转鲜。”“飒飒春风和鸟哀,清音直到耳边来。炉烧柏子端然坐,对月残经又展开。”○镇澄诗:“落日北山寺,萧然古涧边。白云生翠崦,明月下寒泉。孤鹤栖双树,疏钟破晓烟。焚香坐清夜,暂尔已忘缘。”○正秀诗:“斋余聊结伴,来此叩禅关。古寺开前代,危楼倚北山。僧持灵锡去,龙带岭云还。寂寞烟霞里,优游且共攀。”般若寺:楼观谷,唐代无著入化般若寺,因建寺名焉。成化间立禅和尚,道行闻晋王,重建。○觉玄诗:“有缘尊者信前生,童子开门远迓迎。尽说曾游般若寺,不知谁在里头行。”○虞山瞿太虚诗:“寒岩一片云。徘徊长松顶。下偶幽栖人,往来樵牧境。相看两相得,无言意自永。冷风忽飘拂,吹度清凉岭。斐亹(wei美)金色界,望望何辽迥?如逢绣墩翁,或对均提名。为问般若寺,可与衡茅并。仙衣几时还,天末日引领。那得寒潭中,复驻悠悠影。”○性善诗:“古洞岩阿一径通,石门幽掩薜萝中。青衣自昔迎先觉,金色于今摄后蒙。风奏松音回劫梦,日熏花气露春容。自怜未会三三意,把笔徒劳绘太空。”
太平兴国寺:楼观谷。宋沙门睿见结庐于此。平生自誓者四,眼不观非法之色,耳不听非法之声,口不道非法之语,心不缘非法之事。太宗平晋,闻师道,诏见行宫,敕建寺,赐额太平兴国,以师主之,即杨五郎之师也。中有五郎祠。五郎之后,真宝,代州人,以义为质,能外死生,钦宗厚遇。靖康之乱,宝为金酋所获,庭抗不礼。金不忍杀,百方劝诱,终不顾。且曰:“吾许宋皇帝以死,为佛弟子,岂当为妄言也?”怡然受戮。上闻,痛悼不已,立祠本寺,今祠没焉。○秋崖诗:“宋世功臣志异常,弃名林下学僧郎。乾坤到此谁堪并?独许英风动帝王。”“阿师功业与天齐,恨杀丹青不与题。傥得将军常在世,宋朝争肯属单于。”
法云寺:即华严岭,唐三昧姑开化处。代藩中官王朝,因僧真善开拓重修。○丘坦之诗:“欲览诸山胜,先须渡法云。万山开釜口,五顶各支分。侑佛山中乐,留宾涧底芹。老僧慰辛苦,安置费殷勤。”
普恩寺:普济寺东山,旧称西天寺,元建。明洪武间,具生室利板的达寓此。道闻于上,诏入京,应对称旨,赐龙章护持。正统间赐藏经,兼护持。○洪武御制诗:“师心好善善心渊,宿因旷作今复坚。与佛同生极乐天,观空利物来东边。目有神光顶相圆,王公稽首拜其前。笑谈般若生红莲,周旋俯仰皆幽玄。替佛说法近市廛,骅骝杂还拥粉钿。飘飘飞度五台巅,红尘富贵心无牵。松下趺坐自忘缘,人间甲子不知年,此之谓入如来禅。”
平章寺:金建。
报恩寺:并在华严谷,皆荒凉。
金界寺:华严谷,唐建。张商英于此见神物。成化初,清玉禅师重修。
万寿寺:亦名玉花寺,中台东南麓。隋有五百应真栖此,龙神修供。有骡数十匹,不用人驱,自能入市运粮,朝去暮归,率以为常,过夏俱隐。是时白莲生池,坚莹若玉,七月乃烁。代牧砌其池,志曰玉花,明改为万寿。
铁瓦寺:玉花池南,元建,三泉寺入焉。
寿宁寺:在三泉寺南岭,古名王子焚身寺。高齐第三子,自识宿命,厌尘劳,于此燃身供圣,菩萨现形火光中。内侍刘谦之回奏,帝悼之,敕建寺焉。唐普雨大师奏昭宗重修。拨州田百顷,充常住费。宋景德初,敕改建曰寿宁。元华严菩萨者,有道僧。成宗及英宗幸山,命右丞相巴思,重修葺焉。
西寿宁寺:元碧峰建。
三塔寺:鹫峰之西,万历初敕建。僧了尘主之。○李环洲诗:“八十禅翁号了尘,锡飞来自天之津。见明水月成空寂,风静岩花解悟真。法藏度流三塔寺,江山收尽五台春。浮生半日逢君话,浪迹乾坤愧此身。
殊像寺:梵仙山左,有文殊驾狻猊像,神人所造,见者肃然,生难有想。○镇澄诗:“瞻对金容意黯然,依稀身在福城边。南询有路无人践,烟水茫茫镜暮天。”“南国莺啼花雨天,吾师开化福城边。等闲一顾青莲眼,证入无生已六千。”“吉祥妙德相难穷,有作何能尽至功。唯有菩提心界里,一轮秋月下寒空。”
日光寺:在凤林谷。嘉靖初,独峰和尚建。
宝林寺:日光北。嘉靖间,古灯禅师建。
凤林寺:嘉靖间,彻天和尚卓庵。尝有盗贼至,见二虎据门。贼乃革恶,因呼为二虎禅师。万历初,道闻于上,改建为寺,额曰凤林。五年敕建慈寿寺,使官征之,不可。使官强起,师辟谷七日,乃终。赐祭,塔于本山。○一江和尚诗:“五月清凉界,谈经入凤林。松风和梵语,流水奏幽琴。云淡曼殊面,花妍古佛心。不须觅黄卷,遍演法王音。”○镇澄诗:“古木寒岩寺,山门控碧流。丹梯接上界,复道绕重楼。松老鹤巢稳,云闲僧舍幽。何时投杖履,于此事清修。”
护国寺:鹫峰南,三里许。元成宗敕建,真觉国师住此,著《慧灯集》。明弘治间,周国恩母重建。○镇澄诗:“探奇来古寺,触目动幽怀。路绕万松曲,门迎一水开。丹墀迷蔓草,画壁没青苔。不见谈经客,空堂云自来。”
帝释宫:即今玉皇庙。
碑楼寺:宫南。
万圣佑国寺:交口东山麓。元海印大师居此,注《肇论》。英宗建为寺,赐号弘教大师。○镇澄诗:“白社翠巅头,登临思转悠。风烟千嶂暮,钟磬一林幽。清写藤萝月,寒生薜荔秋。虚堂无一物,坐看大海流。”
观海寺:即明月池,在大文殊院南二里,元魏建,成化间月舟禅师重修。清康熙间,吻叶和尚重建,后有夫缘和尚中兴,立为十方常住,慈心利物,本分为人。○法本诗:“万松深处梵王宫,幕翠回岚知几重。定起峰头新月上,一枝松影下帘栊。”
吉祥寺:即清凉桥,在中台南麓。思昙和尚重建,历四世,而至离尘和尚,不剃度,不分炊,不私蓄,不别众,凡有作务,以身先之。故内外诸省,皆知有清凉桥丛林者,代不乏人尔。
佑国寺:即南山寺,台怀南五里,奎衷和尚重建。后有仁山和尚继兴,立为十方常住。结制安禅,寸阴不废。大文殊院:即沐浴室,在佑国寺南三里,吻叶和尚建。后有本空和尚中兴,立为十方常住,授戒安禅,躬行慎切。
护众庵:在观海寺南五里。原为丛林,因无其人,数年歇响。后有如然和尚,复整为十方常住,葺废修残,弘戒演经,晓夜不懈。
镇海寺:交口西南岭畔。
雷音寺:在海螺城。○紫柏真可诗:“云里有雷音,逶迤一径深。好将三里雾,化作万方霖。蛟室寒岩裂,僧居夏木森。我来了宿约,去住两无心。”
云集庵:在晓天梁。
天圣寺:井沟,嘉靖间建。
灵峰寺:阳白谷,唐建。成化间,义宾上人约五十三人,结社参禅。皇戚周善世来游,观众有感,割金三千重修。○秋崖诗:“一室千峰里,幽居少客临。经函就月案,禅榻依云岑。极目空天地,潜心无古今。流馨到人世,故我得相寻。”
中峰寺、圣水寺、天城寺:三寺俱在阳白谷,皆灵峰寺支院。
天盆寺:依山得名,近有空上座重修。
日照寺:天盆谷。金灯寺:南台东北麓,元建。成化间,一庵重修。○性善诗:“梵刹碧山旁,金灯夜吐光。众生心有感,菩萨用无方。萝月庭秋冷,松风海曙苍。五更初定起,清磬听何长。”
金阁寺:南台西北岭畔,昔人见金阁浮空,因建寺。○杨彩诗:“尘中日夜恣昏狂,暮景来参古佛堂。高阁崚嶒银汉近,白云缥缈玉毫长。一乘此际窥宗旨,千手翻疑涉杳茫。兀坐颓然尘念尽,数声清磬倚斜阳。”○王道行诗:“驾壑朱甍乍有无,云开福地忽平铺。莲花十丈承神足,贝叶千函锁佛图。香积厨中松火冷,涅槃会上石床孤。瞻依共说通身眼,何似怀中不二珠。”镇澄诗:“杰阁倚雄峰,登临兴未穷。怡然观物化,肃尔礼慈容。帘卷千山雨,窗含万壑风。倚栏何所思,霜月挂寒空。”
竹林寺:中台南三十里,唐法照误入化竹林,因创寺,名焉。历代以来,不废修葺。丘坦之诗:“遍刻千尊佛,存来不记年。纤微岂人力,妙丽自天然。殿毁塔犹在,山荒名尚传。寺僧头尽白,亦复昧因缘。”秋崖诗:“清凉山畔几丛林,罗列千峰万木森。溪涌寒云流碧玉,风飘落叶散黄金。纵横雁塔星霜古,欹侧龙碑岁月深。多少禅宫看代谢,徘徊谁不动愁吟。”
清凉寺:中台南四十里,元魏孝文建。历代以来,不废修饰。唐末皆设僧正司。祝颢诗:“后岭前峰迭送迎,景多目眩乱吟情。青山影里僧家住,绿树荫中客骑行。流水洗心尘垢净,凉风吹发梦魂清。山高已见诸天近,明日登临见化城。”
智导庵:中台南麓,即清凉泉侧。万历间释明经建。
望海寺:东台,元建。嘉靖间秋月禅师重修。镇澄诗:“宝刹陵霄汉,登临意廓然。云霞连海岱,岚色接青天。远塞冥鸿杳,长空孤月悬。始知身是梦,回向礼金仙。”
普济寺:南台,宋建。成化间重修。性善诗:“策杖寻幽上翠巅,清凉春尽景方妍。千崖花缀千崖锦,五顶峰连五顶天。梵刹岧峣陵日月,经堂寂寞锁云烟。真容欲睹知何在,极目苍苍意惘然。”
法雷寺:西台,唐建。明法聚重修。晋阳西屏诗:“台山远蹑势陵虚,台上高飙不可居。五顶插霄皆嵲嶫,万林蔽日总扶疏,旧闻胜概风光异,今觉闲游怀抱舒。遍历峰巅望西极,恍疑天近地无余。”
灵应寺:北台,五台唯此山高风猛,人难措泊。往者多冻馁而死。隆庆初,释圆广与徒明来构居,开粥以济饥寒。万历丁亥,释佛秀募造文殊大像,未遂,竟以劳死。感梦慈圣施金,佛始成。遣中使陈儒,载送峰顶,更建寺宇供奉,为祝釐之所。丘坦之诗:“客子新游地,文殊旧道场。庄严托圣母,护法有龙王。殿与霄汉近,山多松柏香。风涛复暴作,愁绝老僧房。”
演教寺:中台,唐建。弘治间玉禅师重建。中有铁塔,藏舍利焉。秋崖诗:“嵯峨高万丈,气宇眇蓬莱。塔影连台汉,钟声出斗隈。龙池藏岁月,圣地绝尘埃。天下多名胜,难同是五台。”
净土庵:栖贤谷,嘉靖间玉峰和尚开山,历试苦行,尝四十余日昏散不入。后广集缁流,事净土行,因结庵。新安明渊诗:“雪发头陀遁僻林,定忘昏散道犹深。双眉不着人间梦,一麈高挥劫外音。野衲从风因有道,山禽相狎为无心。蒲团夜照清凉月,一榻松风独自任。”
龙兴庵:栖贤谷。嘉靖初太虚和尚卓庵于此。初住,林茂无人。正旦,见金色女,手执莲花立石上,俄而不见,流光满谷。又尝闻龙鸣,居无何,大开社火,广接方来,丛林鼎盛,因为名,镇澄诗:“纷纷逐荣辱,大士独惊心。避俗难寰阓,诛茅入远岑。林花观代谢,沤影识浮沉。定入千峰夜,寒云一榻深。”
灵鹫庵:华严谷东岭。正德间僧官从铃建。
大钵庵:紫霞谷。群峰拱抱,茂林森耸。无边禅师得楚峰和尚道,济下二十八代。楚峰尝嘱曰:“尔后有钵饭,当共衲子食。”嘉靖甲子卓庵于此,掘得铜钵,受斗余,遂成丛林。伏牛法光诗:“住老台山不记年,蔬餐涧饮乐心田。云埋五顶谁人到?雪覆千峰独自眠。系钵谩歌佛祖句,缚茅常结水云缘。自从勘破西来旨,此段因缘不易传。”●镇澄诗:“群山环抱树森森,大士开图岁已深。铜钵埋来应有谶,可知原是旧丛林。”静林庵:紫霞谷。释真云所构,学天目中峰禅,梓其书以施人。寂江诗:“静林庵结碧岩阿,目极溪山乐处多。帘卷白云生远岫,窗含明月映澄波。灯寒绝涧龙蛇冷,路僻羊肠虎豹过。门掩清凉无个事,数声啼鸟隔烟萝。”
杂花庵:塔儿沟。僧正参建。
法云庵:即古弥陀庵,在龙门上。长干德清居此,号为憨山子。清幼时人呼为清郎。万历己亥,与友妙峰卓庵于此,掘地得石座,上勒“清郎居”三字,有契焉,遂居之。镇澄诗:“独宿千峰里,良宵开竹房。幽松发爽籁,淡月生微凉。野色凝心静,溪声引兴长。魂清眠不得,拥衲坐绳床。”
大林庵:在凤林谷,金陵素庵法师构。
龙树庵:在车沟。嘉靖初,宝印、楚峰、玉堂同参大川和尚,曰:“去向三人载一车。”后至蛇沟,共结庵而居,致成丛林。盖蛇沟,旧名车沟也。杨海洲诗:“岩扉一榻安,便遣红尘累。巾裾带月清,枕箪流松翠。梵磬夕转幽,花雨晴还坠。莲社倘相容,日耽菩提醉。”谢畹溪诗:“三老习禅静,结宇白云林。户外数峰秀,岩前众壑深。夕阴连雨足,空翠落庭昏。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
栖凤庵:天盆北岭。嘉靖间,宝峰建。释紫崖诗:“峰头嘉木绿依依,客子寻芳路转迷。清磬一声寒雨外,淡烟缥缈隔幽栖。”
华严庵:栖凤庵东北,嘉靖末,僧古檀能诵华严,于此卓庵。
白头庵:南台东北十余里。昔有行者,生而皓首,神异颇多。嘉靖间,卓庵于此,后罔知终焉。性善诗:“皤然一老叟,来自无何有。手携紫节藜,飘飘鹤随后。两鬓带秋霜,未拟年多寿。隐显翠微中,樵牧传之久。乞食向人间,结庵倚山阜。紫气拥崖巅,丹砂煮星斗。乘舆入蓬莱,相寻不相偶。题诗细咨询,遗踪果非谬。”
卧云庵:中台西南麓,明建。法光诗:“卧破白云不出山,终朝无事乐闲闲。一声清唳松头鹤,格外风光哪可攀。”不二楼:西台北,楼倚二圣对谈石。景泰间,宣城公子游此,遥见紫金楼跃出云表,因建重楼,拟所见也。嘉靖丙寅,永平法师慧月至此,见文殊、净名二圣对谈,须臾失之。有感,偈曰:“清凉有分归来晚,大圣无缘奉觐难。一句了然千圣外,相逢何事自颟顸?”先是成化间,有老尼居此,自忆宣公子再来,发其私隐,皆符契。将终勒石志曰:“吾若来时,必阐华严,重修是楼。”月公至此,讲华严凡五遍矣。故时人呼为华严楼,亦曰三生楼。镇澄诗:“大士谈经不二楼,八功德水印明秋。泠泠清梵满山谷,散入冥空不可收。”“谈经人在翠微中,缥缈烟霏隔几重。欲寄此心无可托,长随片月挂西峰。”“冰雪谈经岁已深,萧条瓶钵挂高岑。虚空不住婆娑影,劫火难销刻苦心。”台外佛刹凡三十六。东台外九寺。
华林寺:在古华严,唐建。
香云寺:华林相邻。
香蘽寺:华林之东,中有乳头香蘽。
慈云寺:香蘽之南。
龙蟠寺:大会谷。其山状若蟠龙。
凤岭寺:龙蟠相邻。
温泉寺:台东南五十余里。古传昔有王者婴(撄)疾,至是就浴,疾差(瘥),因建寺。元重修。
铜钟寺:大会谷中。有神钟,受三十斛。雕文镂藻,绮焕可观。寺僧慧灯受戒赴京,及归,钟失。徘徊怆恻,冥启大圣。忽闻空中报曰:“钟乃拘楼秦佛时,兜率天王所造,今收入金刚窟中,尔何求耶?”灯遂勒石为铭云:“寺法器,世无伦。击振吼,息烟尘。集圣贤,灭苦因。被收入,金刚轮。谁得知,闻空神。表神钟之去处,绝后代之疑人。”
龙泉寺:台东南旧路岭,宋建。嘉靖初,群盗纵横,往者惮之。有马大士者,不知何来,依止废寺,遇贼即杀,群盗乃绝。由是道路复通,往来无难。马公将卒,以三门托燕京大智宗主,以慈惠及物。山之野民,靡然从化,耻为盗者,皆愿修,重修其寺。谚云:“前日马那吒,今朝智菩萨。”南台外九寺:
灵境寺:去台二十里,成化间释清善建。法本诗:“萧萧灵境倚云层,拽杖南来试一登。匝地莓苔敷卧具,半龛萝月代昏灯。缁衣有力耕南亩,白社无人叩上乘。览尽清凉多少寺,不堪愁思忆衰兴。”
石塔寺:亦名小柏寺,台东南谷,元建。
娑婆寺:台西南三十里。高齐释玄赜卓庵于此。诵华严,有妇携子,数来听经,赜疑之。妇即知其疑,告曰:“师莫疑,我名娑婆,乃龙母也。因闻法得悟,我将脱是类矣。”赜曰:“孰当信汝耶?”妇指龙池曰:“我若真悟无生者,此之深陂,涌成高阜。”言讫,随手而起,即成高阜,妇即化去。后人目其阜,名龙宫圣堆。玄赜于此建寺,名曰娑婆,龙母名也。镇澄诗:“华座巍巍树影重,白云不散讲时钟。龙闻了义乘通去,梵宇峰存翠霭中。”
佛光寺:台西南四十里,元魏孝文帝建。帝见佛光之瑞,因为名。唐解脱和尚于此藏修。参政王陶诗:“五台山上白云浮,云散台空境自幽。历代珠幡悬法界,累朝金刹列峰头。风雷激烈龙池夜,草木凄凉雁塞秋。世路茫茫名利者,尘机到此尽应休。”
嵌岩寺:台南六十里,元魏孝文帝建。
赤崖寺、圣福寺、法华寺、殊公寺:并在仙花山阳。西台外九寺:
秘密寺:在秘魔岩,岩谷幽深,隐者星布。唐木叉和尚于此藏修,始建寺。大千和尚诗:“览胜登临兴有余,秘魔岩畔几闲居。羊肠石径通幽谷,鲸首钟声透碧虚。隐隐龙宫多子母,萧萧僧舍少亲疏。何时得遂归来志,相共云间展钵盂。”
圭峰寺:峨谷,隋建。觉玄诗:“几年闻说圭峰寺,未暇从容试一游。丹凤翻来形势古,青猿啼断海山秋。霜钟捣日开金殿,铁钵分泉漾碧流。嘉赏每思酬宿愿,爽吟先付管城侯。”
豹子寺、熊头寺、向阳寺、育王寺、望台寺、石门寺,六寺并在峨谷,隋唐所建。
铁勤寺:台西南六十里铁勤山,唐慧洪大师建。镇澄诗:“西出清凉路转遥,铁勤方丈倚青標。铿锵涧水幽琴合,起伏云山翠浪朝。僧定虚堂生白月,鹤飞双树动清飙。头陀更在深岩下,默默无言味寂寥。”北台外九寺
宝积寺:台北谷。
木瓜寺:台北谷。
普济寺:大黄尖南麓,唐建。
公主寺:台西北谷,元魏第四诚信公主出家建。唐有尼掘得尺璧,献武则天,下敕重建。唐末,唯德禅师重修。
净名寺:台西北繁峙县南,唐建。具九山龙戏龟之势,寺在龟背上,宋兴国间敕建。金大定间重修。元天历二年推官郭琪重葺。天觉诗:“月满汾川宝铎寒,谁来此地葬金棺。育王得道行空际,尊者飞光出指端。天上凝云常覆定,人间劫火漫烧残。三千世界无留迹,聊向阎浮示涅槃。”
正觉禅院:台北,临滹沱,宋称天王院。宣和初,黄冠所侵,改神霄宫。三年,复佛寺。时有真容院僧慧识主之。邑人仰重,相与踊跃葺之,复请额于朝,赐名正觉禅院。将立石志其事,识以言于大夫王公元礼,礼复言于承德郎高公植。植为文,其略曰:“昔我师释迦,以修多罗教,付阿难陀,以正法眼藏,付大迦叶,由是宗教并行。今五台山善言佛者,宗则佛光解脱师,教则华严观国师。其间名流继出,代不绝人。自宋以来,唯教仅存,其言宗者寂无闻,顾识所主院,独以禅名,奈何!”植复于礼曰:“事固有实废而名存者,虽圣人不去也。昔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孔子以为羊存,犹得以识其礼。故告之曰:‘尔爱其羊,我爱其礼。’盖存其羊,冀礼之复行也,识之院榜之曰禅,其谁曰不可,礼固知识之志也。请并记以告将来,其有能发最上乘者,庶几因事而解脱。复于此土传无尽灯,则于世尊拈花嘱咐之意为不孤矣。”
清源寺:大黄尖下二十里,元建。群峰环抱,山气日佳,禅者之栖也。关西僧戒喜,久参悟中和尚。及辞,中曰:“尔缘在北,逢源而止。”万历初,至此卓庵。掘地得残碑,因识清源古基也。
兰若寺:大黄尖北二十里,唐建。万历初,法华道者游行五顶,诵法华,日夜无怠。后挂锡于此重修。中有卓锡泉,宋谷寺、天宫寺,入焉。镇澄诗:“清凉北控太行峰,望入烟霞紫翠重。日暮白云飞不尽,几回敲断夕阳钟。”
普光寺:今名黎谷寺,在文岫山,金璧峰藏修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