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后,由中国酒业协会主办、五粮液承办的“2017中国低度白酒发展高峰论坛”于7月29日在成都召开,随之而来的是一波业界关于“高度白酒和低度白酒哪个更好”、“为低度白酒正名”的大讨论。其实,“低度白酒”并不是一个新概念,“低度白酒正名”也不是一个新话题。唯一不同的是,在消费群体和消费趋势发生了十年的深刻变化之后,再次讨论这个话题,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虽然葡萄酒行业是一个非常传统的行业,但是葡萄酒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从来没有停止过变化。先不说酒精消费从发酵酒到蒸馏酒,从黄酒、黄酒到白酒的历史变迁,就连今天看似不起眼的酒也在渗透和侵蚀白酒市场。这足以引起传统白酒企业的警惕和重视。
文/酒网刘红增
高度酒和低度酒哪个好?这其实不是问题
抛开文化和情感,单从喝酒本身来看,喝酒无非就是口感和香气:好的高度酒香气更多,更持久;好的低度酒口感更柔和顺滑。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没有严格的孰优孰劣的问题。即使在专家云集、严格评判的国家级评酒会上,低度白酒的表现也不亚于高度白酒。从1979年第三届全国品酒会开始,名优白酒以低度白酒的形式出现。五粮液25、29、39度,章贡大曲28度,洋河大曲28度获全国名酒称号,洋河大曲38度,双沟特液39度,章贡大曲38度,金九38度获全国名酒称号。
事实上,白酒从来就不只是单纯的酒精饮料,它的社会功能构成了白酒更多的文化内涵。在酒局应酬频繁、饮酒过度的今天,狂饮高度酒已经成为消费者乃至社会的负担,而优质低度酒在这方面有很多优势:酒精度越低,对身体的刺激越小;“酒量低”的消费者不会有压力;能有效减轻商务和社交场合的饮酒压力。
低度酒技术不是问题,如何教育市场才是核心
从技术角度来看,生产高质量的低度白酒,对基酒质量和相关加工工艺要求较高。知名白酒企业经过多年的技术研发和沉淀,采用不同的技术手段,克服了低度白酒“浑”、“淡”、“不稳定”等问题。比如五粮液采用的“淀粉吸附-低温过滤”法,是当时保证低度白酒质量最先进、最安全、最好的方法。现实中,与优质低度白酒的酿造工艺相反,很多普通低度白酒为了降低成本,采用了直接添加香精香料的方法来改善口感,这让很多消费者感到后怕。
所以技术不再是低度白酒走向市场的障碍。低度白酒要想得到消费者的认可,首先需要解决消费者“低度等于低品质”的偏见认知。可喜的是,以五粮液为代表的知名酒企已经开始关注这一问题,不仅从学术层面积极探讨和推动低度葡萄酒相关标准体系的制定,还从酿造工艺和文化内涵方面对市场和消费者进行教育和普及。
讨好现有消费者不是问题,抓住未来消费者才是关键
公众消费偏好的转移取决于经济的发展和消费水平。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的温饱还是个问题,饮食贫乏,能喝上一杯就是福气。如果遇到一杯“高度辛辣的酒”,绝对会是难忘的回忆。然而,如今已经成长为消费主力的80后、90后,绝对没有了50年代、60年代甚至70年代那种对“味道”的疯狂渴望。
在“2017中国低度白酒发展高峰论坛”期间,白酒消费媒体酒评网曾经做过“高度白酒和低度白酒哪个更好”的市场调查。在调查中,超过70%的饮酒者选择高度酒精,16%选择低度酒精。其余饮酒者的说法取决于他们的需求:低度酒席和高度自饮。81%的受访饮酒者年龄在35岁以上。在另一项“购买白酒一般会选择多少度”的问卷调查中,超过40%的人选择40度以下的白酒,73%的受访者是30岁以下的男性。
这两项调查的结果与这一结论高度一致:“喝酒就是喝高度酒”是70、60年代出生的消费者的普遍看法,而80、90年代出生的消费者则有不同的选择。重要的是,后者逐渐成为社会精英和新一代群体力量,占据社会主流。
相比十年前的低度酒论坛,这次由五粮液主办的低度酒论坛,从时间上来说更为关键和实际。目前,葡萄酒行业刚刚走出调整期,正处于供给侧改革的关键期和消费者结构性变化的初始期。及时把握低度白酒市场发展趋势,是以五粮液为代表的龙头白酒企业延续下一个辉煌十年的关键,也是中国白酒行业消除消费者“约会”危机的务实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