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五粮液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规模超越汾酒,价格超越茅台’。
消息传来,业界一片哗然,纷纷质疑五粮液。他们为什么敢吹这么大的牛逼?
五粮液之所以不自量力,是因为当时汾酒很好,很难和其他名酒相比。
汾老大:占据中国白酒的半壁江山
五粮液在上世纪80年代虽然有一定知名度,但市场表现一般。茅台刚刚结束十几年的亏损,产能严重不足。
1987年,新华社的一篇报道描述了当年汾酒的状态:出口量全国第一,相当于其他名酒的总和;全国每卖一斤名酒,汾酒占半斤;总而言之,汾酒占了国内销量和出口销量的半壁江山。
中国白酒产量首次突破万吨,而且是汾酒。第一次纳税过亿,是汾酒;从1988年到1993年,第一个经济效益就是酗酒。第一家在a股上市的中国白酒企业还是汾酒。
汾酒荣获中国五大名酒称号,是唯一拥有两大中国名酒(汾酒和竹叶青)的酒企。
中国名酒高效的产能和高贵的血统,让汾酒占据了中国白酒的半壁江山,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汾酒老大’!
下坡路:"一流品质、二流包装、三流价格"
自1949年以来,汾酒凭借成本、技术、产能优势,一直牢牢占据着中国白酒老大的位置。
1988年国家放开商品价格管制,各大酒厂开始轮番提价。在这波浪潮中,五粮液扩大产能,提高价格。
1994年,五粮液顶住各方压力,产能超过汾酒,价格超过茅台。在实现小目标的同时,坐上了白酒之王的宝座。
一方面,汾酒担心涨价会造成滞销,导致产能过剩;一方面觉得自己是老百姓的名酒,价格离不开大众;所以提价的时候犹豫了,提了又降,结果被五粮液和茅台甩在后面。
不知道是酒瘾太高还是太低。白酒行业一再告诉我们,谁考虑消费者的利益,谁就是笨蛋!如何从消费者身上收取尽可能多的钱,才是白酒企业的生存之道!
老板喝惯了汾酒,脑子有点昏花。服务大众的口号喊了这么久,我相信了。不同于茅台、五粮液口号的高喊,剪羊毛又硬又黑。
从此汾酒陷入低潮,‘一流品质,二流包装,三流价格’成为汾酒的真实写照!
致命一击:断送了重整旗鼓的最佳时机
1998年1月23日,山西朔州爆发特大假酒案,造成至少27人死亡,222人中毒住院。其中许多人是盲人,近1000人轻度中毒。这个案件在全国引起了轰动。
经测定,中毒者饮用的每升假酒中甲醇含量为361克,超过国家标准902倍。即使饮用量很小,也会对身体造成很大的伤害。
该案直接导致了山西酒业的崩溃,所有‘山西酒’的名声都成了一句空话。全国各地,杀一个错不如放过一个错。山西白酒人人喊打,报纸甚至刊登了《劝君莫饮山西酒》的报道。
在追查假酒生产窝点时,我们发现了一个靠近汾酒厂址的酒厂。
当时正是春节前的白酒销售旺季,汾酒遭遇大规模退货潮,失去了70%以上的省外市场。
辛苦了几十年,一夜回到了解放前。汾酒在行业中的地位一跌再跌,差点跌出前十。
暂时落后的产能对汾酒来说不算什么,但这次假酒案彻底断送了汾酒重整旗鼓的最好机会。
集团销售额过百亿,汾酒回魂了
1999年,五粮液被摆上了建国50周年庆典的宴席。鼎盛时期的五粮液开始扩张,觉得中国太小,要打造五粮液,五粮液是属于世界的。
2003年,茅台酒的产量
汾酒用了三年时间才走出毒酒案的重创。此时的茅台已经把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夺冠的故事讲得绘声绘色,告诉大家它是开国大典的主饮者。看到五粮液和茅台的反复操作,汾酒变聪明了,开始讲故事,卖情怀。后来因为五粮液贴牌产品太多,是导致茅台弯道超车的重要因素。子品牌过多,严重损害了主品牌的利益。子品牌的名称和瓶数与真正的五粮液接近,但价格差异巨大。你认为你应该买哪个?五粮液就是这样退休的。
居二线酱香酒的这个产量是比较低的,像我们的茅台,满打满算一年只有6万吨,可能我这么说大家没有概念,那我给你讲一下像清香型汾酒一年产能有30万吨,浓香型的五粮液至少产12万吨,而茅台产能才只有6万吨,茅台镇产能破万的企业是少之又少的,工艺决定了价格,价格决定了定位,定位决定了市场。其次,子品牌和定制酒一定不能太多,市场可以做,但不能烂做,这一点我个人觉得尤为重要。
历史每一次告诉我们,历史的车轮永远都是向前,不会倒退;诺基亚已经是过去了,想重新占领智能手机是很困难的,清香型和浓香型白酒已经成为过去式,想要得到高端认可已经很难了,因为习惯,一如酱香深似海,从此他香是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