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虎年。如今,在全国多家博物馆举办的一系列围绕虎文物的展览中,虎枕等瓷枕展品已经成为“标配”。
古代人对美好梦想的追求,集中体现在有趣的瓷枕上。带着挥之不去的温暖去感受这些文物,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走进古人的精神世界,也可以让我们在新的一年里经受住虎虎生威的考验,变得更加顽强,继续渴望我们的梦想。
【虎枕中的秘密】
在上海博物馆的虎年特展“中日3354年虎年春节虎笑展”中,有一个“金代黄土地芦苇纹黑鹅虎枕”展出。据展厅文物介绍,这种瓷枕“卧虎形,以背为枕面,前低后高。”成型,由左右两半粘合而成。虎身先画白妆,后涂黄色,虎皮在黄色之上用黑色描绘,笔法生动。枕头不涂黄,芦苇纹白底黑雁。“彩画全部完成后,施一层清釉,入窑高温烧制。这个过程也叫釉下彩。虎枕主要流行于宋金时期的中原地区,其造型颇具特色,被认为能给我们的虎年带来好运。
虎枕虽好,但还是硬,枕在头下很难入睡。这就让人怀疑这是不是古人的铁头,还是枕边还有其他美女,让人舍不得放弃。其实在古代,瓷枕的使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作为陪葬品,希望逝者安享长眠(此时软硬已无障碍),另一部分专用于消暑(这里通常需要在枕面包裹软布)。据文献记载,当时实际上无论是虎枕还是一般的瓷枕都有使用。如《苏门四君子》中的章雷曾写过一首33,360,010-30,000的诗,其中“龚人作瓷坚青,故人赠我消炎蒸;“留凉风于室,凉于脑,惊于泥丸”这句话,证明了硬瓷枕因其“消炎蒸”的功效,成为古人夏季必备的寝具。
然而,除了为心灵解暑的功能,枕头里还藏着什么玄机?北宋另一位学者刘智也写过一首五言律诗,题目是《谢黄师是惠碧瓷枕》:“耒阳有奇枕,其形胜于兽。啊,亲亲你的眼睛,转转你的眼睛,你会有新的收获。如果你持有世界的戒律,羊的品质仍然可以被蔑视。别想了,曲剑是我的老师。”这首诗的前四句解释了虎枕的由来和威武的身姿,第五、六句用“羊皮”这个成语来调侃虎枕隐藏在凶猛之下的愚蠢。后两句用了“邯郸之思”和“冰壶枕”的典故,表达了自己不愿依附权贵、洁身自好的政治理想,讲述了自己远离纷争、返璞归真的人生梦想。
从这个角度来说,虎枕真的不简单。它不仅可以消除热气和热气,还可以让诗人抒发自己的情感,展示个人的情操。不愧是值得称道的古代瑰宝。我们习惯了用场景来表达感情,却用枕头来珍藏感情,这还是第一次。让我们来欣赏这里的美景。
【瓷枕中的邯郸梦】
说到瓷枕,自然是用来睡觉的。睡得安稳之后,无论今人还是古人,都会经历一种生理现象,那就是做梦。所以“思邯郸”和“曲枕”这两个典故,无疑与做梦有关。
《邯郸记》出自唐代小说家沈吉吉的文章《虎枕》。故事讲述的是唐玄宗开元年间,一个名叫陆的年轻人在邯郸城外的一家旅馆里遇到了道士陆翁
这个枕头真的很神秘。陆某突然发现自己不在酒店,已经到家了。一是名门望族清河崔氏招他为夫,妻子美丽动人;之后获得进士职位,受到唐玄宗的赏识和提拔,不断升迁,做出了许多突出的成绩。他的一生跌宕起伏,两次被贬,又奇迹般地复活了。我八十多岁的时候,儿孙成名,病死。当他感叹人生无常的时候,突然睁开眼睛,发现自己还在酒店里,但是主人的小米还没有蒸熟。鲁在旁边问他做了一个好梦。陆胜觉得很失落,不知道自己是在做梦还是醒了。
吕翁的邯郸青瓷枕没有留下,却留下了“白日做梦”这个成语。不仅如此,这个故事被历代剧作家马致远、汤显祖等改编,以《枕中记》 《黄粱梦》的名字在中国文学史上家喻户晓,而故事中的“陆翁”也在全真教创始人吕洞宾身上得到了体现,成为了一个启蒙的传说。这些都使《邯郸记》成为中国梦小说的经典。
对于亲身经历了北宋“新旧党争”、充分体验了仕途沉浮的儒生刘智来说,平淡无奇或许是真的。于是,他想到了孔子曾经说过的一句话:“节衣缩食,饮水思源,可以屈臂枕枕,可以自得其乐。”而不义则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诗中‘曲臂枕’一词出自《邯郸记》,曲臂即臂。似乎在刘智的心目中,与其在一个让人做梦的青瓷枕头上休息,不如吃饱喝足,靠在一个人的胳膊上休息,做一个与富贵功名无关的朴实无华的梦,可以帮助人安眠。
难怪他会在生活中发出“不思邯郸,但求师承”之类的感叹。
【梦想成真,不如一枕】
从“邯郸梦”的故事中可以发现,枕头和梦在古人心中有着天然的联系。有什么样的枕头,就能有什么样的梦想。鉴于这种想法,宋元时期的古人开发了大量与梦有直接映射关系的瓷枕,方便所有做梦者各取所需。
在瓷枕盛行的宋代,除了最常见的长方形枕外,还有很多如意形、元宝形的枕流传下来或出土。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人对梦的内容的主观意志。但与这些简单的瓷枕相比,当时出现的人物枕以独特的造型和内涵,用物质的方式展现了当时的社会文化变迁和人们丰富的内心世界。在这些人物枕头中,以一个男孩的肖像命名的儿童枕头是第一个。
比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有一个北宋定窑的童枕。这个瓷枕生动地刻画了一个活泼、天真可爱的男孩躺在长沙发上的形象。瓷枕上覆白釉,底座素色。
无釉,以孩儿背作枕面,两臂环抱垫起头部,右手持一绣球,两足交叉上翘,身穿长衣坎肩,印团花纹。卧榻为长圆形,榻边模印花纹,四面开光,其中一面凸起螭龙,相对的一面光素,其余两面凸起如意头纹。孩童眉清目秀,炯炯有神,神态自然,刻画极为传神,不仅让我们看到工匠的用心与技巧,也分明看到了宋、元民俗中祈子、宜男的文化内涵。除了这类,孩童呈俯卧状、以背部作枕面的造型外,当时还有一类将孩童塑成侧卧状、上托荷叶形枕面的孩儿枕,也很流行。有学者研究,这类具有荷叶枕面的类型,很可能与宋代七夕风俗中小儿执莲叶效颦磨喝乐(佛教中称摩睺罗,即化生童子)的习俗有关。总体上讲,这两种造型的孩儿枕其实可以归为一类,本质上都反映了宋人思维中生育子嗣、多子多福的传统生育观念。古人正是希望通过“瓷枕—梦境”这一实践方式,来获得“梦想成真”的交互效果。
类似这种孩儿枕造型的,宋代还流行过一种侍女枕(或称卧女枕),这类瓷枕有时为一体态丰盈的贵妇,有时又为一女童侧卧于椭圆床榻之上,双腿弯曲。一般左臂弯曲枕于头下,右手叠左臂下方,有的造型也可能类似孩儿枕一样,手持莲叶枕面。至少由此来看,在古人的梦境中,(除开佳人入梦这一俗民主题外),至少对男孩、女孩都有期待;祈求儿女双全的愿望,古今一理。
【枕中还有仙境】
如果说多子多福、儿孙满堂只是古人“梦想”中的普遍需求,那么在满足这一常规操作后,就要进入更高一层次的精神需要。正如“邯郸梦”中的卢生,在经历宦海沉浮、八十而终的圆满之后,依旧表现出的怅然若失那样,若能在人生“之后”继续永享天福,就成为古人进一步的追求。而这样的精神诉求,同样也体现在瓷枕之中。
宋、元之间的瓷枕除之前谈到的几类以外,还有一种极为精美,造型非常独特,并引人入胜的类别。此类瓷枕便是人物楼台式瓷枕,其中最经典的或许是1981年安徽岳西县出土的一件,元代青白釉建筑人物瓷枕,曾入选《中国文物精华》(1984)。
这枚瓷枕胎质洁白,通体呈椭圆形,施青白釉,莹润光亮,清雅秀丽。枕面似一片翻卷的荷叶,两头上翘,中间微凹,饰棱形“卐”字纹,周边装饰卷云形连弧纹。枕身为楼台之状,制作者以塑雕和镂雕的手法,营造祥云环绕楼台亭阁、玉宇琼楼景致,正合“仙人好楼居”的古意。瓷枕内部塑有人像共计十八尊。
正殿神台之上端坐为一男性,高冠长袍,左右各有一个侍从拱手而立。阶下分立男女二人,手捧仙桃进贡。屋檐枋头都装饰均以如意云纹,宫门上珠帘垂挂,正殿两侧透雕铜钱纹隔扇。殿外有勾栏环绕两侧回廊,中有菱形镂孔,若祥云之状。背面亦有神台,宫殿布局与正面相似,装饰上略有差异。神台上端坐一女性,凤冠霞帔,左右各有侍从,台下为一硕大供炉,摆满供品,两边使者似为胡人、仙人装束。
除了前后神台主座二人,侍者四人、贡使四人,一共十人外,还有八人。他们或各持宝物、或两两相对私语,都神情各异,裙带飘忽、惟妙惟肖。难怪有学者认为,瓷枕所表现的可能是八仙为玉帝、王母祝寿的情景。
这类人物楼台式瓷枕显然为人们的梦境打开了另一个窗口,进入玉帝、王母的世界,分享仙桃、仙丹,与众仙人共享齐福。好比张耒在《谢黄师是惠碧瓷枕》的后半阕又写到的那样:“梦入瑶都碧玉城,仙翁支颐饭未成……不如华堂伴玉屏,宝钿敧斜云髻倾。”对古人来说,这一梦想甚至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所建首山宫、章安宫、光明宫,作千门万户,以邀西王母降临的盛景。
与之相仿的,还有上海博物馆所藏“五代白釉镂雕宫殿人物枕”。它虽然没有后出的岳西瓷枕那么精致,但同样别致,独有韵味。这件瓷枕通体施白釉,枕面作如意头形,刻满缠枝花卉纹,两侧微微上翘。枕面下方是仿木结构建筑的宫殿形平座,门窗门拱、基址台阶都塑造得形象逼真。宫殿建筑前门紧闭,后门半开,一个夫人侧立于门前。这件瓷枕早于岳西出土瓷枕,但意蕴相通,且更加简明:在此梦里宫殿中,自有无尽妙处。这类被统称为“启门图”的通幽形象,不但见于瓷枕,还屡屡见于石窟、佛塔、经幢、舍利函、铜镜、玉器、卷轴画,甚至墓葬、石棺之上,足以引起人们无限遐想。
在金元以后,或许是瓷枕工匠在技艺上有了新的突破,或者是使用者对梦境情节有了具体要求,这类以“仙人半启门”造型风靡一时的枕头,又出现了新的变化。在所有那些继承者当中,最具特色的应该就是磁州窑“戏曲故事”瓷枕。这一更加简约的版本,用丰富的人物造型和朴素的装饰风格,留下更多有关古人梦想的真材实例。那些枕面开光上所描绘的动人情节,与其说是某些具体的历史故事,不如说,更像是人们私人定制的独家美梦。
【每个美梦中都有一个梦境守护者】
说了北宋定窑的孩儿枕,说了元代青白釉建筑人物瓷枕,也从黄粱一梦,说到“仙人半启门”,这些瓷枕都以其有趣的造型,精美的工艺,形象的构思,向我们诉说了古人的梦境与梦想。如果说这些瓷枕凭着自己本身具体的模样,就足以让我们了解它们的主人想要从中获得什么美梦,那么回到本文开头的虎枕。枕着这些“羊质虎皮”猛兽姿的古人,是要做个与虎共舞的好梦吗?
答案显然不是这样的,古人的逻辑还是讲究基本法的。按照东晋葛洪的民间偏方大全《肘后备急方》(卷一)“治卒魇寐不寤方第五”所言,有关针对‘做噩梦’的治疗方案,包括但不限于“方以虎头枕尤佳”。为什么虎头枕能治噩梦?葛洪还又写了一本《梦林玄解》,其中提到:“霍幢真人秘授‘虎枕法’,能令神魂宁守,妖梦不见,延年养滎,升仙诞道之要也。”
葛洪为什么对“虎枕”这么有研究呢,因为他不但是《肘后备急方》《梦林玄解》的作者,还写了一篇“枕学”名著,《枕中书》。文中讲述了古代仙人的来龙去脉,所住名山仙洞,福地洞天。对于想要入山的初学道者来说,作为林泉守护的老虎往往是对他们的第一道考验。反过来,只有接受了老虎使者的检验,坚定了修道的意愿,才能找到进山“升仙诞道”的入口。
回到古人的梦境世界,既然美梦也被认为是进入仙境的渠道,那么化身为虎头的瓷枕,也就有了守护梦境、阻遏噩梦的实际功能。正因为这些猛兽的值班镇守,才保护了古代造梦者,安心遨游于美梦之境。当然,梦境守护者也不止于老虎,西域来的狮子有时也分担一些老虎的重责,以狮形枕的模样,一同为人站岗。
从虎枕、狮枕到“戏曲故事”瓷枕,从黄粱一梦到南柯太守,在历史长河中,中国古人写作了太多与美梦有关的故事,也创造了太多与之相关的文物。唯一不变的,是对美好梦境的追求,都浓缩在这枚有趣的瓷枕之中。
(作者:张经纬 为上海博物馆副研究馆员)
来源: 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