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学富
民间传说:“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轩辕生。”三月三日是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的生日。三月的第三天在古代被称为“上巳节”。汉代以前定为农历初一初四,后定为三月初三。源于著名的祭祀高柱、洗澡、曲水、郊外春游等民俗活动。
在古代,农历三月初三,主要活动是祭祀高青。舒高是婚姻和生育之神,它也被称为“郊区舒”,因为它是在郊区供应。“青”与“媒”相连,意为牵线搭桥,成人之美。所以上巳节也是求偶节,育儿节。所以上巳节也是青年男女相爱的情人节。农历三月初三,桃花盛开的时候,也叫“桃花节”。在古代,当汉族女孩年满15岁时,她们必须在这一天举行成年礼,即农历三月,也被称为“女儿节”。
《诗经》中的《郑风溱洧》表示3360“双方的和谐;和一个女人,方炳熙。女性观是什么?岳是既和。看看它?在外面,一个人很好玩。一个聪明的男人和一个女人,他们互相戏弄,给他们牡丹。”这首民歌用欢快清新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古老的三月三风俗画。仿佛可以看到三月的春日,交河清澈见底,清澈的水涓涓而下。江边,一群青年男女穿着漂亮的春装,手捧芬芳的兰草,欢快地载歌载舞,互相追逐嬉戏。这是《诗经》描述的中国古代最早的情人节的欢乐场景。
湖南大学生身着汉服迎接上思节(资料图)
《周礼》记录3360“仲春月,造男女。所以,跑者没办法。”甚至在古代,男女不授受亲戚的时候,上巳节男女生见面幽会。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尤其是汉唐时期,有很多青年男女春游的故事。公元前139年,阳春三月初三,正值壮年的汉武帝刘彻,在回坝上祭祖的路上,去看望平阳公主,遇到了娴静婉约的歌女卫子夫。卫子夫眼中满是深情,与汉武帝一见钟情,于是带她入宫,两人相爱了50年。
唐代诗人崔护,三月三日左右春游京城南郊,渴水遇江娘。看到她美丽的容颜和妩媚的神态,崔虎拿话逗她,江娘笑着低头不语。眼看天色已晚,崔虎只好失望而归。回来后,崔虎日夜思念。第二年初四,他直接去城南找她。没想到门反锁了,崔虎很失望。悔恨中,他在左门上写了一首诗,说:“去年今日,在此门,桃花相映。人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在春风微笑。”
过了几天,翠湖又去城南寻找,见到了江娘的父亲。他这才知道,江娘是从去年开始认识她的,经常精神恍惚。如果她丢了什么东西,前几天在门上看了这首诗,更是不堪一击,于是茶饭后就昏迷了。崔虎听了这话,连忙来到江娘的床前,哭了起来。句句肺腑感人,江娘当场醒悟。
早在周朝,三月三日就有了水锋的习俗,朝廷指派专职的巫医负责此事。《周礼》-:“巫婆老了就洗澡。”潜水是指三月至三月间,戒在水边沐浴,以消除不祥;沐浴就是用芳香的药草涂抹(或熏蒸)身体,用汤沐浴和清洁身体。《论语》岳:“暮春,春装成就,冠五六,少年六七。他们沐浴着,风在舞动,他们回来了。”意思是一起在沂水洗澡
到了魏晋时期,上巳节逐渐演变为皇室贵族、大臣、文人在水边宴饮的节日(称为曲水宴)。《后汉书礼仪上》载:“士民出朱江沼泽,饮于流杯水。”这也是为了祈福赈灾,庆祝娱乐。由此衍生出了千古流传的风俗,文人诗词歌赋的雅俗共赏的东西在流淌。人们坐在擂台的水边,把那杯酒放在流水上,让它顺流而下,在任何人面前停下来,谁就把杯中的酒喝下去,写一首诗。
历史上最著名的曲水流觞是金木永和九年在兰亭举行的。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天朗气清,风平浪静”,会稽内史、右将军王羲之及其姻亲、东晋著名政治家谢安等42人,以及高官名士、家族子弟,在会稽山阴下兰亭清溪举行祭祀仪式。之后,他们“理所当然地认为水是流动的,他们拿了第二名。据史料记载,在这场比赛中,11个人每人写了两首诗,15个人每人写了一首诗,16个人什么诗都写不出来,于是每人喝了三杯。王羲之把大家的诗收集起来,用蚕茧纸和八字胡笔作序,写成了举世闻名的《三三三六万零一十——三万》,描写上思节的蜿蜒流水,抒发自己因之而产生的内心感受。宋代诗人石红有《荆楚岁时记》字,说3360,“曲水好流季,茂林总该修竹池。"
宋代以后,三月上巳节的习俗逐渐式微,但曲水流水的习俗依然流传下来。明清时期,北京有许多刘备馆。乾隆皇帝有句诗说,“白石泉伴罗比,曲流溪伴金莲”。每年都是那个时候的金永和。"
宋代诗人吴在《兰亭集序》年间写道,3360年“农历三月初三.唐朝在曲江设宴,倾吐京师散步。”唐朝时,上思节非常热闹,非常繁荣。长安城里的男女老少都穿着他们最好的衣服来到曲江岸边宴饮、郊游。当官达官显贵,倒一瓶酒糊,色青绿绿,翻上堤来。唱画舫,江上灯红酒绿,新鲜的车,健康的马,比肩撞枢纽。
晚唐诗人许唐,诗《满江红》。
中描绘了满城士庶倾城而出、争先恐后的景象:“满国赏芳辰,飞蹄复走轮。好花皆折尽,明日恐无春。鸟避连云幄,鱼惊远浪尘。如何当此节,独自作愁人。”杜甫《丽人行》也写道:“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唐玄宗对曲江进行了大规模扩建,修建了紫云楼、彩霞亭、临水亭、水殿、山楼、蓬莱山、凉堂等建筑,并建了从大明宫途经兴庆宫直达芙蓉园的夹城。皇帝这天于曲江池赐宴群臣,同甘共苦行祓禊之礼,还在彩霞亭、紫云阁、承天门等楼阁殿台摆开“金钱会”,宫女抛撒金钱,士庶百官争相抢拾,嬉笑哄闹,气氛热烈。白居易的《三月三日谢恩赐曲江宴会状》详细描绘了曲江池皇家宴会群臣的盛况。王维的诗《三月三日曲江侍宴应制》则说:“万乘亲斋祭,千官喜豫游。奉迎从上苑,祓禊向中流。”
清明、上巳二节相邻太近,有时日期甚至重合。宋代由于尊崇理学,之后的文献不见上巳节男欢女爱的记载,踏青春游等习俗并入了清明节,上巳节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但是在西南彝族、壮族等少数民族地区至今还流传着三月三男女相会的习俗,如赶歌圩、搭歌棚、举办歌会、男女对歌、抛绣球、谈情说爱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