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酒水分类 > 白酒

太原晋阳湖效果图,太原晋裕汾酒

黔酒汇 白酒 2022-09-25 17:49:06

品牌名称:酱香白酒加盟 所属行业:酒水 > 白酒

基本投资:05~50万元 投资热度:

加盟意向:163400 门店数量:5340家

索要资料 查看详情

  

     

  

  与四百多年前传入中国的玉米相比,高粱是地地道道的“国货”。两千多年前,高粱来到土肥水美海拔高日照充分的汾阳安家落户,成为重要的农作物之一。作为主食,高粱口感粗糙。用于酿酒,却是高粱的拿手绝活,尤其中国北方盛产的粳高粱(相对南方的糯高粱,质地较硬)经蒸煮发酵后,散发出独特天然的清香,沁人心脾。   

  

  高粱酿酒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夏禹时代,据 《说文解字》 记载:“仪狄作酒醪……杜康作秫酒”。后世研究者普遍认为秫即高粱,秫酒即高粱酒。但这并非中国人酿酒之始。   

  

  太谦,姓张三赛祖,是比大禹年长的人物。相传,正是他整治了吕梁与太行山之间的河流水系,“开了灵石口,治了晋阳湖”,使太原盆地和临汾盆地共计一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免受洪水侵袭,创造了独特的山川景观。从此,全长716公里的黄河第二大支流汾河,两岸逐渐人口密集,包括位于太原盆地西缘的汾阳。   

  

  2020年7月,经晋商故里平遥,——,去汾阳。清晨,阳光普照平原。如果不是知道这个地方属于黄土高原,我还真以为自己在华北平原的某个地方。“莫道君早走,早行人多。”S222省道上有各种车辆拖着车。两边除了偶尔路过的村庄,就是一望无际的玉米和高粱,枝叶繁茂,满眼绿色。   

  

  在通往汾阳火车站的道路西侧,我走过一大片黄土坡,烈日下灌木稀疏。在一条深沟旁边,停下来。杏花村遗址上有一块水泥板,这是1982年发现的仰韶中期文化的重要遗迹。这里出土的“小口尖底瓮”在当时的考古界和酿酒界引起了轰动。这种横截面类似甲骨文“一”字的陶罐是土黄色的,高33厘米,小口,短颈,圆腹,尖底。只能通过插沙或者特殊的夹子才能竖起来。而且外观与古埃及、古巴比伦壁画中酿造麦酒、葡萄酒的“神器”几乎一模一样。著名酿酒大师包其安认定它是人类最早的酿酒器皿之一。回溯六千多年前,杏花村的先民们在用石斧、石刀辛勤劳作的同时,已经掌握了酿酒的诀窍。他们只是那时候不知道,中国第一股酒香就是从这个小瓮里流出来的.   

  

  意味深长的是,当我站在纪念碑旁向西南方向望去,只有几百米的距离,那栋不断延绵的房子就是唐朝牧童所指的杏花村。   

  

     

  

  杏花村遗址汾酒融媒体中心供图   

  

  杏花村九如泉杏花村现在是一个镇,由十几个村落组成,分散在山区、丘陵和平川。穿镇而过的G307国道(杏花村至汾阳段称为汾酒大道),自春秋、秦、晋以来就是并州(今太原)至汾州(今汾阳)的官道。李隆兴出生在太原,这条平行的汾路被唐人视为路。唐末,天下心强旅之风炽,杏花村名闻天下。   

  

  太傅观位于杏花村上庙村,修建时间不晚于晋代。除了因其奇妙的古建筑、彩色雕塑、悬挂雕塑和壁画而闻名,还有几个从北宋到北宋的古代纪念碑。当我去那里的时候,一群老师和学生正在检查玻璃覆盖的古代纪念碑3354,唐代前将军郭俊的纪念碑。清朝乾隆年间,这座纪念碑还矗立在杏花村镇永安村外的荒山上。何时迁入太傅观不得而知。唐天宝十二年(753),李白从太原到汾阳拜见刘的朋友时,曾来到此处,细细研读,流连于此碑前,留下了一段佳话:“太白曾与客饮酒,醉学碑。”   

  

  地方志没有解释李白为什么会喝醉。据后人推测,很可能是当时杏花村出产的干酒(gn hu)。   

  

  盛唐是中国葡萄酒史上的分水岭。“忆昨日开元鼎盛,孝义犹藏千户。大米白带肥玉米,公私仓廪丰。”当时由于粮食丰富,禁酒令被废除,城市和乡村的酒旗被展示,民间酿酒蔚然成风。略早于杜牧的历史学家李肇写了33,360,010-30,000史   

  

  《国史补》汾酒传媒中心记录的汾酒供图   

  

  当第一滴晶莹剔透的液体流出酒甑,醇香迷人的香味瞬间溢出远近的村落,渐行渐远,飘过汾河、黄河,进入洛阳、长安.在那里,白居易和张继写下了《酿造豆干》和《酿造爱情干和声》的诗句。   

  

  不得不说,甘河酒已经不是黄酒了,它是中国最早的白酒,是鼻祖。它的衣钵是继承了宋代的:甘露汤,金元的羊肉酒,明清以来的汾酒。而干熟料拌曲、大桶发酵、蒸馏提取白酒这三大通用工艺,一出来,几乎就敲定了日后中国白酒的基本酿造工艺。   

  

  300多年过去了,当我到达汾酒博物馆时,“古代酿酒”的景象已经散去。古色古香的院子里,只剩下我和一个年轻的讲解员。她告诉我,这不是作秀,是真正的酒楼。每天早上,酒厂的工人都会经过。   

来上班,随便游客参观。这里做出的酒最终也会装瓶流向市场。的确,环视四周,我未看见诸如“表演场次、时间、内容”之类的挂牌,倒是看见了数十只用于发酵的地缸。它们正伏身黄土,敞开硕大的缸口,讲述着杏花村历“酒”弥香的传奇……

  

  

仿古酿酒装甑 供图 汾酒融媒体中心

  

草原茶路留余韵1915年,美国旧金山正在举办“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9月23日,是博览会特设的“中国日”。这一天,美国前总统西奥多·罗斯福——他在任期内下令开凿巴拿马运河,是二战时著名总统罗斯福的堂叔——亲临了汾酒展台。试饮之后,交口称赞,并买下一瓶,作为圣诞节的家宴用酒。当时,中国酒品获奖总数为47枚,分为大奖章4枚、名誉奖章2枚、金牌19枚、银牌19枚、铜牌3枚。由于奖项设立与国人习惯迥异,以至于何酒得何奖,一直众说纷纭。

  

犹如两座古堡雄峙于卢家街南北的杏花村汾酒老作坊,占地近万平方米,是汾酒集团前身义泉泳、晋裕公司造酒厂的旧址。这些宋元明清孑遗的门面、庭院、古井、银窖……无不见证过昔日创业的艰辛与成功的喜悦。在账房的内壁,一份装裱考究的英文印刷品引起了我的注意。它就是汾酒获“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最高奖——甲等大奖章的证书。当年汾酒夺魁的消息传回国内,群情振奋。《并州新报》评论“佳酿之誉,宇内交驰。为国货吐一口不平之气”;送展的义泉泳东家王协卿、大掌柜杨得龄搭台唱戏、大摆宴席并勒石《申明亭酒泉记》;阎锡山连题四块金匾:中外驰名、名闻海外、名震四海、味重西凉。

  

  

《中国参与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纪实》里的汾酒获奖记录 供图 汾酒融媒体中心

  

那个时候,许多人以为参展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是汾酒初出国门。殊不知,数百年前,汾酒已经跟随晋商的步伐走南闯北,纵横万里迢途。

  

“金镫马踏芳草地,玉楼人醉杏花天”这句题咏见于伦敦大英博物馆珍藏的元代汾阳羊羔酒酒瓶。汾阳酒瓶缘何至此?没人知晓,身世成谜。或许,从《马可波罗行纪》中能瞧出端倪:元初,太原至汾阳再至临汾一路,“商业及数种工业颇见繁盛,有大商数人自此地发足前往印度等地经商谋利。”不妨“大胆假设”:某位元代晋商携酒赴印度,英国殖民印度时发现了酒瓶……

  

  

元代汾阳羊羔酒酒瓶,现存于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 供图 汾酒融媒体中心

  

作为一个商帮,晋商兴起于明朝初年。“第一桶金”掘自为长城沿线卫所输送军粮,换取“盐引”,至运城、两淮等盐场领取食盐后,再于“行盐地″销售。明朝中叶,大同、宣府、山西、延绥、宁夏、甘肃等十余处恢复茶马互市,晋商乘势将丝绸、棉布、白酒、盐茶、铁锅等贩至边境,易回马、牛、羊、皮毛等,获利丰厚。其时,茶叶并非最大宗商品,棉布才是。明人谢肇淛在《五杂俎》中指出: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指古徽州),江北则推山右(指山西)。

  

正是从这个时期开始,民间诞生了“晋商三宝”的说法。版本颇多:“关公、汾酒、老陈醋”,“会馆、汾酒、梆子戏”……无论哪种版本,汾酒始终是行旅辗转的晋商标配,是温暖的慰藉,也是难舍的乡愁。晋商所到之处,即汾酒流布之地。身怀制曲绝技的汾酒师傅,仿佛风吹的蒲公英,飘到哪,清香的种子就落到哪。陕西西凤酒由晋商创始,明万历后,当地人接手;明末清初,西凤酒在四川改进泸州老窖首个酒坊“舒聚源”;1939年,著名女经济学家张肖梅主编《贵州经济》叙及:“茅台酒之沿革及制造,在满清咸丰(1851-1861)前,有山西盐商郭某,来茅台地方,仿照汾酒制法,用小麦为曲药,以高粱为原料,酿造一种烧酒。后经陕西盐商宋某、毛某先后改良制法,以茅台为名,特称曰茅台酒。”多年以后,上述三酒,仰赖一方水土,终于绽放凤香、浓香和酱香的花蕊。

  

不惟如此。在汾酒博物馆里,还摆放着数列标有“汾”或“汾酒”字样的外地汾酒。比如“汉汾”“豫汾”“北汾”“红星汾酒”“湘潭汾酒”“南昌回笼汾酒”……都有些年头了,市面上完全见不到踪影。然而,细细推敲,我发现:如果用一支笔串联它们的产地,勾勒出来的,正是三百多年前那条贯通欧亚大陆的万里茶路。

  

  

晋商清代行商示意图 供图 汾酒融媒体中心

  

从福建武夷山出发,陆运到江西铅山登船,经信江入鄱阳湖,转长江至汉口(今武汉),溯汉水至襄阳,改小船由唐河北上河南赊店,改用骡马驮过洛阳,渡黄河走太行山路,经山西晋城、长治、祁县、太原等晋商故里,出雁门关分成东西两路:东路在河北张家口换骆驼到库伦(今蒙古乌兰巴托)至恰克图;西路从杀虎口、归化(今内蒙古呼和浩特)换骆驼到库伦至恰克图。再经俄国的乌兰乌德、伊尔库茨克、克拉斯诺亚尔斯克、托木斯克、叶卡捷琳堡、喀山、莫斯科,最后抵达圣彼得堡。

  

这条遥远漫长的茶路绵亘1.3万公里,在连接红海与地中海的苏伊士运河通航之前,却是中国产茶区通往欧洲腹地的最短途径。往返于茶路的“主力”就是晋商和俄商,他们相遇的地方就是恰克图。

  

“恰克图位于西伯利亚南部和中国的鞑靼交界处,在流入贝加尔湖的一条河边,伊尔库茨克城以南约100英里的地方。”这是马克思在《俄国的对华贸易》中的一段话,发表时距离清廷勘边“让出”恰克图正好七十年。

  

清雍正五年(1727),中俄签订《恰克图条约》,规定以旧市街为界,街北恰克图旧城划归俄国,街南由中国另筑恰克图新市街,用于双方贸易。此后,直到五口通商前,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仅有两处对外商埠:恰克图和广州。

  

恰克图在俄语中意谓“有茶的地方”,但实际上“万货屯集,居然都会也”,晋商直呼其为“买卖城”。雍正十一年(1733),汾阳人朱成龙“由张家口出塞”来到恰克图,经营绸缎、烟酒、茶叶、布匹、杂货等。他是历史文献中第一个有名有姓有县籍在恰克图活动的晋商。那个时候,汾阳籍晋商数量众多,在张家口、库伦、恰克图等地遍设商号。当跋山涉水、走过大漠草原荒岭戈壁的驼队一到,满面笑容的掌柜就会照例端起一碗汾酒上前迎接。后来,这个“照例”成了所有在俄蒙地区经商的商帮礼节。

  

  

清代恰克图交易市场 供图 汾酒融媒体中心

  

五口通商尤其是1858年汉口开埠之后,“俄商在汉口开设洋行,将红茶、砖茶装入轮船,自汉运(天)津,由津运俄,运费省俭,所运日多,遂将山西商人生意占去三分之二”。在晋商强烈要求之下,清廷允准晋商“假道该处(恰克图),赴西洋诸国通商”。于是晋商深入俄境,在莫斯科、多木斯克、耶尔古特斯克、赤塔、克拉斯诺亚尔斯克、新西伯利亚、巴尔纳乌、巴尔古比、比西克、上乌金斯克、聂尔庆斯克、乌丁斯克、伊尔库茨克等地开设商号。在冰天雪地、冬日漫漫的俄罗斯,晋商采用马铃薯等当地原料,让汾酒师傅调制出堪与伏特加酒媲美的“北特加”,风靡一时。毕业于俄国圣彼得堡大学物理系的牛映奎,还特意翻译出版了俄文著作《马铃薯酿酒》。

  

牛映奎是汾阳人,担任清驻俄使馆官员期间,曾应邀观礼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加冕。颇费了些周折,在汾阳医院背后的一条老巷子、基督教会钟楼南侧几十米处,我找到了牛映奎的故居——牛家大院。现在院里住着数十户人家,真的成了一处大杂院。实际上,这处大院并非牛映奎的祖上遗产,而是他的长兄牛允宽花费巨资兴建。牛允宽是著名旅俄富商、晋商后期代表人物。其在莫斯科创办的璧光发洋行,主营大宗皮毛和茶叶,于张家口、库伦、恰克图等地开立分行。商业帝国的版图一度扩张至波兰华沙、格但斯克、德国莱比锡、柏林、法国巴黎、美国纽约和日本东京。民国初年,牛家大院动工,十几年后方告竣工。整座大院坐西朝东,分为前后院、南北院和花园。仅前院就有15孔窑洞和一道由16根罗马柱组成的拱券型走廊,是当时汾阳城最气派的大宅院。

  

  

“桥南桥北雪杈枒,青豆倾筐向酒家。忙过小亭吹石竈,杏花如梦作梅花。”

  

1968年,年轻诗人郭路生(食指)从北京插队汾阳。在杏花村,他写下《相信未来》。

  

免费咨询
免费获取加盟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