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骄阳似火。三伏天以来,上海进入了“蒸笼”模式,夏天的蝉鸣和鸟鸣似乎在诉说着炎热的夏天。“现在才夏天的六月。火浮,炎烈。”古人对盛夏的感受被写进了诗词。
古代没有空调和电风扇,古人在炎热的夏天是如何纳凉的?与现代相比,他们有什么独特的避暑胜地吗?
古人优雅地表达“热”
气象学上,35以上的温度可称为“高温天气”。如果连续几天最高气温超过35,就可以称为“高温热浪”天气。那么,历史上最热的夏天气温有多高呢?
据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古气候研究室专家研究换算,1743年7月20日至25日气温值均高于40。7月25日的气温最高,达到了惊人的44.4。1942年和1999年夏季,公元1743年即乾隆八年也被称为史上最热的夏天。,出现了两次华北地区的极端高温记录,分别为42.6和42.2,但都比甘龙八年来的最高温低2左右。
上海古园荷花睡莲展。新华社
古代有多热?文人对酷暑的感受和乘凉的方式都记录在诗词里。韩愈曾写过一首诗《郑群赠簟》,他在诗中用“五月以来,我陷入湿热,如坐深蒸笼”这句话,把炎热比作炭窑和蒸笼。唐朝《苦热行》年,王步把高温环境比作大洪水炉:“祝融南来鞭火龙,火旗之焰烧天。正午太阳转动,所有国家都在一口大锅里。”
面对酷暑,宋代戴复古一口气写下了《大热五首》,其中“天地为大窑,六月骄阳烹”,把高温环境比作烧瓷砖的窑。唐代樊登在《六月》中写道:“盛夏六月,体热汗出”;在宋代,戴复古觉得“田里的水像汤一样沸腾,他的背上淌着汗水”。古人们用“雨”“泼”“浆”“流”来描绘人们在炎热天气里流汗的状态,生动而形象。
夏季荷花盛开。新华社
白居易(《消暑》)写出了“心平气和,自然凉”的心得。“何必呢,坐在医院里。眼前什么都没有,只有窗下的微风。散热导致冷静,凉爽导致空房。这个时候,很难和别人多在一起。”全诗都是在乘凉,从我们自家的庭院凉亭到附近的水榭,一切都成了乘凉的最佳场所。唐代诗人韦庄《夏夜》说:“水旁动书榻,开门纳凉夜。繁星满忧,天热露重,荷花香。青蛙的声音回报呼吸,蜘蛛消失发光。是在秋天,在西墙。”炎热的夏夜,我脱衣纳凉,却觉得天上繁星闪烁,荷花飘香,蛙声阵阵。在古人眼里,这种场景自然是很酷的。
夏趣纳凉活动
“亲水”是现代人的避暑选择之一,古人也不例外。古人有许多消暑活动。
南方人是古代最亲水的民族,比如明清苏州人,喜欢乘凉。清代鲁谷《清嘉录》谈“乘风纳凉”:“乘凉就是乘风纳凉。或泊于万年徐门桥口,或越洋边,或多思林宫梵文窗冰亭边,随意徜徉……”据南宋吴卷360《梦粱录》《四月、六月录》记载,“是日胡一舟,皆在堤畔,乘凉避暑。”
近日,杭州市民和游客来到九溪景区戏水避暑,在树荫下寻找自然的清凉。新华社
唐朝的刘禹锡喜欢在靠近水的地方乘凉。他写道:“千竹苍翠,数荷花红,水阁空。琥珀红色有漏酒嫌疑,水晶窗帘更ventila
明代临安(今杭州)人有六月初六到西湖边集体纳凉的风俗李时珍说,钓鱼可以缓解“心脾燥热”。古人云:“湖边一站,可除病除邪,养心修身,不如补医。”钓鱼对于修身养性的作用不可小觑。除了钓鱼,还有许多人们喜欢的夏季活动,比如有水的地方就有细风,有树的地方就有阴凉,都是纳凉好去处.
古人的另一个爱好是避暑读书。“几千本书,几百篇文章。坐在苔藓里,度过一个漫长的夏天。”“南窗梦碎,枕边书空。”从这些诗句中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常常用读书来静心安神,以此来缓解炎炎夏日。
“大暑赏荷”也是古人过三伏天的习惯。
事实上,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就有一个大型的container-古人喜爱大自然,夏日尤其乐于在自然的山水中嬉戏。-appeared用来装冰块降温。
,还有贮藏冰块的冰窖。这些器具都和现代冰箱一样有制冷效果。古代冰鉴。
古代并没有制冰手段,用到的冰都取自大自然。古人在冬天采集大量冰块,贮藏在冰窖中。冰窖建在阴凉的地方,深入地下。古人常用新鲜稻草跟芦席铺垫,把冰放到上面之后覆盖稻糠、树叶等隔温材料,然后密封窖口,待来年享用,以作纳凉使用。由于这样储存,每年大概会有三分之二的藏冰融化,所以古人常将藏冰量提高到所需使用冰量的3倍。河南新郑、河北易县、陕西咸阳等地,都曾发现战国时期的冰井。
《诗经》用生动质朴的笔触描绘了古人凿取冰块、藏入冰窖的劳动情景:“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有学者认为,此处的“凌阴”即冰窖。因为冰块的采集与贮藏成本太高,在古代能享受这一待遇的人大多是达官贵人。
古代冰鉴。
北京故宫也建有“冰窖”。如今故宫开辟出的餐饮休息区不在少数,但独独火了“冰窖”,作库房所用的“冰窖”也是故宫少见的半地下的建筑,这里冬暖夏凉,人在里面待着非常舒适。由于冰窖所处的自然环境宜人,这一块区域有许多绿树,吸引了鸟儿来筑巢,也成为故宫猫经常出没的地方。
在唐代,还出现了一种供人消暑的“凉屋”。它傍水而建,采用水循环的方式推动扇轮摇转,将水中凉气缓缓送入屋中,或者利用简易机械将水送至屋顶,然后沿檐而下,制成“人工水帘”,使凉气进入屋子。这样的“凉屋”既绿色又环保,只是老百姓同样很难享受。不过,古代百姓一般常在屋檐前面挂帘子,院子里搭凉棚,屋里放竹床竹凳,床头安放石床或瓷枕等纳凉。
“凉屋”示意图。
古代也有冰淇淋
炎炎夏日,冰淇淋是深受人们喜爱的消暑冷食。古代也有冰镇制品,那时的冰淇淋又是怎样的?
从文献资料来看,《周礼》《诗经》记载了我国古人冬季采冰、夏季用冰的传统。进入唐宋时期,民间饮食领域开始大量出现冰镇制品。冰淇淋的基本成分是冰块、牛奶和糖等,南宋时人笔记中就曾经记载过一道解暑饮料,名字叫作“乳糖真雪”。虽然其配方已无可考,但是从字面来看,它可能是一款冰水混合物的冷饮。宋代《东京梦华录》更是描述了当时开封街市冷饮店遍地开花的场景:“皆用青布伞,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卖冰雪荔枝膏……”
近日,在福建福州古典园林公园里,荷花绽放,蜜蜂飞舞,宛如炎炎夏日里的一幅写意花鸟画卷。 新华社 发
意大利商人马可波罗曾在他的游记中写道,他在游历中国时,在元朝皇帝忽必烈的皇宫里,见到了一种叫作“冰酪”的解暑食物。这是用冰块、果汁和牛奶混合制成的冷饮,类似冰淇淋。在清末问世的一些小说和医书中,冰淇淋也已作为一种常见冷食出现。如今,冰淇淋雪糕和冰棒成了夏日的代表食品之一。
夏日莲花开。新华社 发
明清以来,老百姓在伏天最盛行吃莲子汤,养神益脾。在清代宫廷中,消暑冷食最出名的是冰碗,用甜瓜果藕、杏仁豆腐、葡萄干、鲜胡桃、淮山药、枣泥糕等制成,有诗句将之称为“过雨荷花满院香,沉李浮瓜冰雪凉”。
栏目主编:龚丹韵 文字编辑:彭薇
来源:作者:彭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