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酒文化系列文章的第十六篇。本期,你将了解陕西当地的酒文化。
上次说山西人喝酒,东南西北西北各有特色。今天到了陕西省,分别去了南、北、中。
陕西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西周、秦、汉、唐等十四个政权都在陕西。四大古都之一的Xi位于陕西省。
陕西的历史与朝代更替密切相关。同样,历史上一直处于政治文化中心的陕西,也是酒文化的重要发源地。
陕西酒文化根植于秦传统文化,是一份历史悠久的遗产。中国四大名酒之一凤翔酒的典型代表西凤酒产于陕西,可见陕西的酿酒艺术在国内还是遥遥领先的。
陕西有八大名酒,分别是:西凤酒、城固特曲、太白酒、定军山、秦川大曲、xi安特曲、杜康酒、沁阳特曲,其中以西凤酒最为著名。
西凤酒,古称秦酒、柳林酒,始于殷商,盛于唐宋。它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它是商周时期皇宫的珍宝,受到了春秋时期的霸主秦穆公、唐代诗人裴行健和北宋文学家苏东坡的高度赞扬。
西凤酒是陕西省典型的代表品牌。它与贵州茅台、山西汾酒、四川泸州老窖并称为中国白酒的前四大香型。多次获得国际大奖,是中国最早的国酒之一。也是前几年的国酒名酒。
西凤酒,产于陕西省凤陵县西凤酒厂,是一种凤香型白酒,以优质高粱、大麦、豌豆为原料,采用固态发酵法酿造而成。
西凤酒的味道是甜,醇厚,丰满,果味,有一个长长的干净的尾巴。醇香淡雅,甘甜爽口,各味和谐,饮后不燥。
西凤酒起源于6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有“酒中凤凰”的美誉。西凤酒以“凤凰展翅”的精神和宗旨,连续多年入选“中国品牌500强”、“中国最具价值品牌500强”,成为中国制造业和实体经济的中流砥柱。2018年,西凤品牌价值突破千亿,跻身白酒行业四大品牌。
陕西是一个古老的秦国,这里胡人和汉人融合在一起。民风粗犷淳朴,饮酒是家常便饭。陕西分为陕南、关中、陕北三个地区,饮酒习惯完全不同。
陕北人豪爽不拘小节,因为气候寒冷,喝酒御寒。久而久之,他们养成了良好的酒量。
陕北最有名的酒宴是N加1,按人数多加一瓶白酒。这叫N加1。然后主持人告诉你,按规矩先喝这些吧。下来了,想喝什么就喝什么,想和谁单恋就和谁单恋。
除了当地的名酒,陕北人还喜欢用一种陕北农民酿造的低度饮料。酿造方法是将当地出产的软黄米用水浸泡一夜,用滚筒压成面条,用水打湿,笼蒸,与酒曲混合,搅拌均匀,趁热放入瓷缸中,放在热炕上发酵。它开始后,它被称为“发酵的谷物”。酒醅储存在阴凉干燥的地方。饮用时,舀取一些,倒入清水,用手揉捏挤压,然后用篮子在锅里过滤,点燃煮沸后饮用。
这种酒粘稠,颜色不清,所以又叫“浑酒”。这种酒既有酒的醇香,又有蔗糖的甜味,还有橙子的酸味。既解渴又提神。男女老少都喜欢喝。在陕北的市场上,有卖米酒的小贩
陕南人虽然不太想喝酒,但是在陕南做客的时候,不会喝酒就不举杯,主人也不会劝。但只要你拿起酒杯,无论男女老少,一定会让你过得“痛快”,典型的“不当酒杯,安然无恙;一端,肚子可以撑船”。
陕南人也爱自己酿酒,习惯用玉米酿造“soju”(白酒)。有的人一年酿几百斤,也不卖一两,全用来自饮。也有人用枣、柿子、梨、高粱秆、玉米秆酿酒。
当地流行的一句民间谚语“秋收了,粮食入库,家家户户忙着酿酒”就反映了这种情况。在平原地区,春节前几乎家家都用糯米酿造“黄酒”。
人们说“过年酿黄酒,家富”,因为是自己酿的,花不了多少钱,客人可以大量自由饮用,这样主人家就不会觉得锅空了也寒酸尴尬。
用甜酒招待客人是陕南人的习俗。甜酒是酒酿,用糯米和特制的甜酒曲制成。洁白清澈,略带酒气,醇厚甘甜,含酒精10%左右。不善饮酒的人也可以喝。
给客人煮甜酒很有讲究。客人进门,主人家喜气洋洋。一边招呼客人坐下,一边顺手往锅里舀清水。水烧开后,放入适量猪油煮沸,再放入醪糟。鸡蛋可以煮成蛋花或荷包蛋,再加入白糖或红糖。给客人送外卖时,谦虚地叫“喝碗开水”。如果客人拒绝喝酒,女主人会被误认为是看不起家人的人。
陕北关中人粗犷豪放。就像他们的性格一样,关中人喜欢喝烈酒。爱烈酒的人一般都是极其豪爽大方的,喝酒的时候要画拳头。拳击和武术大师一样有好坏之分。
样。加上关中人独特的高嗓门,经常会在关中人的酒席上听到一阵一阵铿锵有力的“呐喊”。
与此同时,关中人讲究座次席位。主位是“主宾”或者“东家”坐的,但不讲风水学的坐北朝南,只看正对门,只要是对着门的座位,就是主位。
关中人就不像陕南陕北那样喜好自酿,多是从商店沽酒而饮,西安市一带,人们除饮白酒、啤酒外,也爱喝酒度小、香味浓的“黄桂稠酒”。
西安人也把这种酒叫做稠酒、甜酒、米酒,其特点是汁稠醇香、绵甜适口,有健胃、活血、止渴、润肺的功能,对促进食欲,增加热量又一定的作用。
关中当地流传着有一种独特的饮酒方式,人们围炕桌而坐,桌上置一小杯,依次传递,传到谁面前就要一饮而尽,否则将被视为失礼而受罚。一圈轮完,再从头开始,如此循环往复似磨盘轮转,俗称“饮磨盘酒”。据当地传言这是源于唐代长安春节传杯饮“蓝尾酒”的风俗。
蓝尾酒是唐代宴饮时,人们对末座者所饮酒的称呼。宋代叶梦得《石林燕语》卷八云:“唐人言蓝尾多不同,蓝字多作啉,云出于侯白《酒律》,谓酒巡匝,末坐者连饮三杯,为蓝尾。”
今天的酒文化就讲到这里,咱们下期见。
如果你有想知道某地区的酒文化,也可后台私信纯粮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