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酒水分类 > 白酒

汉王盛世53度酱香型白酒价格,汉王53度15年酱香型价格

酒易淘 白酒 2022-09-20 15:40:20

品牌名称:酱香白酒加盟 所属行业:酒水 > 白酒

基本投资:10~50万元 投资热度:

加盟意向:1634 门店数量:534家

索要资料 查看详情

  

  明朝文健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朱棣从金川门进入南京,朱允炆在庙后烧尽,不见踪影。这座城市一片混乱。翰林院的公务员们心情复杂,有的想以身殉难而死,有的想巴结朱迪,为自己争取一条升迁之路。例如,翰林院的王艮,编辑,听说朱迪进城选择喝金枪鱼而死,而他的同事解缙选择在街上主动与朱迪相遇,赢得了朱迪的好感。   

  

     

  

  在同一个翰林院,一位翰林院的编辑采用了一种非常特殊的方式会见朱迪,其中记载《明史卷一百四十八》:   

  

  成初入京,迎马头曰:“殿下是先谒陵,还是先即位?”我要兴致勃勃的开墓了。我自然是出名的。   

  

  意思是,朱迪入京后,翰林院的编辑在朱迪的马前停下来问:“殿下先去明陵还是先登基?”听完之后,朱迪清醒了,立即转身去参观朱元璋的陵墓。从那以后,杨子荣。.朱迪记住了他的名字3354   

  

     

  

  明朝“三阳”中的杨子荣,杨荣,在第三年阻止了朱迪做官。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他开始“收徒”,最终成为明朝内阁中的领袖。几年后,他甚至被供奉在帝王庙里。   

  

  在本文中,笔者将与大家分享《三阳》中的杨蓉,希望通过史料和分析,还原一个机敏而审慎的“东阳”。   

  

  一、福建结缘入翰林,七品文官封侯王艳杨蓉,字勉仁,福建建安(福建建瓯)人。据《文敏集附录》的记载,杨蓉生于武字,1911年12月,洪武四年12月初九。   

  

  杨蓉一生中两次改名,据《尧山堂外纪卷八十二》的记载:   

  

  出生时,祖大清听到叫声,说:“雄仔!是儿子要给我家看看。”更名为訾荣。永乐之初,命归“子”字,成为单名。   

  

  意思是他出生后取名杨道营,他的爷爷杨大庆听到他哭得更大声了,说:“这个孩子一定会让我家人丁兴旺,气度不凡。”所以他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杨子荣。“杨蓉”这个名字是朱迪在他成为国王后给他起的。   

  

     

  

  杨蓉,一个年轻聪明的人,在他的家乡以撒尿闻名。十七岁那年,杨蓉当选为福建建宁府的“诸生之首”。文健元年,户部侍郎夏元吉到福建考察,正巧碰到杨蓉给低年级学生讲解《孟子》。夏元吉非常喜欢杨蓉。同年秋,杨蓉参加福建省的省考,考上了福建第一名,以此来分享好处。   

  

  当时,靖南之战已经爆发,但为了吸引人才,文健如期举行了第二年的科举考试。于是,第二年,杨蓉如期赴京,考了第三名。经过殿试,杨蓉排名第五(第二名第二名),被授予进士出身,并被授予翰林院编审。   

  

     

  

  需要注意的是,他在位第二年的很多进士并没有得到他皇帝的重用。例如,胡广、金幼孜、杨溥和其他后期的著名官员在他统治期间被贬谪到翰林院。他们向法院提出的一些治国建议大多没有被朱允炆采纳,杨蓉也是如此。   

  

  文健四年六月,朱迪的军队到达浦口,翰林院的文官们开始骚动起来。当朱迪进入南京时,杨蓉选择用冒险的提醒来证明他的智慧。   

  

     

  

  杨蓉拦住朱迪,问他是先去明陵还是先去即位?一句话彻底惊动了朱迪。因为朱迪是以“清军边”的名义进入南京的,毕竟他是朱元璋的儿子。如果他不去南京拜见朱元璋,岂不是不忠不孝之人?于是,朱迪迅速转身,向明陵走去。   

  

     

  

  四天后,朱迪即位,杨蓉受到重用。一起   

  

  需要注意的是,永乐初期的内阁成员与明末不同,当时的内阁成员大多只有七六级的职位。他们的角色是为朱迪讨论政务,说白了,相当于朱迪的私人秘书组。   

  

  《明史》云:   

  

  带着七个人,最不荣誉,警察敏感。   

  

  在这7个人中,杨蓉是最年轻的,但他是最精明的,而杨蓉熟悉军事。这   

点让他和其他六位内阁成员有所不同。

  

  

一日,西北传来军报,说宁夏被围。朱棣连忙派人召集7位内阁成员商量对策,可是,由于时间太晚,内阁只有杨荣一人在值班,朱棣就把奏折给杨荣看,问杨荣该从哪里调兵。杨荣回答说:“不用调兵,宁夏无碍。”朱棣连忙问何故,杨荣说:

  

“宁夏城坚,人皆习战,奏上已十余日,围解矣。”

  

意思是,宁夏城池坚厚,将士和百姓都善战,这份奏报是十几天前发出的,如今宁夏之围应该已经解了。

  

朱棣是“马上天子”,也算了解兵事,但杨荣说的话他仍旧不太相信。待到天亮,第二份奏报送到京城,果然说宁夏之围已解。

  

  

从此,朱棣对杨荣信任不已。此后,不管朱棣是御驾亲征,还是出京巡查,内阁成员中,唯一一位常年跟随朱棣之人,就是杨荣。

  

二、文臣擅断通军务,免仁敏达在帝心《明史纪事本末》中曾记载一件这样的事情:

  

吉水钱习礼以练氏姻族,未及逮,既官中朝,恒为乡人所持,以告学士杨荣,荣乘间以闻。文皇曰:“使子宁尚在,朕固当用之,况习礼耶!”

  

这段话中提到一个重要的人物——练子宁

  

朱棣登基后,对建文旧臣进行了血腥的屠杀,其中,以方孝孺、齐泰、黄子澄和练子宁四人的遭遇最为凄惨,练子宁被杀前已经说不出话,但仍然用手指蘸血在地上写字辱骂朱棣,因此朱棣灭其全族。

  

  

上述这段记载,是说江西吉水有一个叫钱习礼的文臣,曾和练子宁的家族联姻。因为有这层关系,他经常被其他人威胁。后来,钱习礼找杨荣帮忙,杨荣找机会将这件事禀报给了朱棣。朱棣说:“假如练子宁尚在,朕也会重用他,何况钱习礼呢?”

  

从这段记载中,可以看出,在当时人们对建文旧臣都缄口不言的情况下,钱习礼首先想到的是找杨荣帮忙,而杨荣也敢在朱棣面前提这件事。这足以说明,杨荣很受朱棣的信任。

  

永乐二年,皇长子朱高炽被立为太子,朱棣命杨荣兼任太子右谕德,赐二品官服。《明史·杨荣传》云:

  

帝威严,与诸大臣议事未决,或至发怒。荣至,辄为霁颜。

  

意思是,朱棣向来威严,和大臣议事的时候常常发怒,只要杨荣一来,朱棣的怒气便消了。

  

  

杨荣在军务上的熟悉程度,已经远超其他内阁成员,永乐元年,江西发生强盗劫掠事件,朱棣命行人许子谟奉旨去招安这帮盗贼,然后下旨给都督韩观,命他发兵跟随。若是盗贼不接受招安,便命韩观出兵剿灭之。

  

结果,盗贼主动接受招安,朱棣下旨要封赏许子谟和韩观。其他内阁成员都没有发现有什么不妥之处,唯有杨荣认为,许子谟当赏,但盗贼接受招安时韩观并没有到达,不应该赏赐韩观,朱棣和其他6人这才意识到杨荣言之有理。

  

永乐五年初,杨荣奉命前往甘肃筹划军务,他亲自骑马观察甘肃山川的地形,并且画成地图。等他夏天归来,朱棣看到地形图后惊叹不已,亲自切瓜给杨荣解渴。两年后,蒙古将领脱脱不花给甘肃总兵何福递信,表示要投降明朝。何福拿不定主意,快马加鞭到京城请示朱棣。朱棣和内阁成员商议此事,杨荣主动请缨前往,果然收服了脱脱不花。

  

  

事后,何福因功被封为宁远侯,他对杨荣佩服不已。

  

另外,明朝第一代宁阳侯陈懋常驻宁夏,他是“靖难四公爵”之一的陈亨之子,他曾3次担任朱棣北伐的先锋官,在永乐朝绝对算得上是一员虎将。杨荣曾奉命与陈懋一起规划宁夏防务,待杨荣回京后,陈懋上书给朱棣,他认为以杨荣的军事才能尤在自己之上。

  

永乐七年,“靖难第一名将”丘福带兵北伐鞑靼,结果惨败。朱棣一怒之下,决定于次年御驾亲征,杨荣随行。明军在斡难河探知鞑靼军队的行踪,朱棣亲自挑选精骑奔袭而去,独留杨荣在后方带领300人押运粮草和辎重。最终,朱棣大胜。但由于明军奔袭太远,粮草不够,杨荣建议将朱棣的御用粮食发给将士,大军才没有饿肚子。等到朱棣返京,更加珍视杨荣。

  

  

是时,朱瞻基已被立为皇太孙,朱棣让杨荣每个月必须抽出三天时间到文华殿陪朱瞻基读书。若干年后,朱瞻基登基,每逢军事大事,他必请教杨荣。实际上,杨荣和朱瞻基之间的信任,从永乐朝便已经开始了。

  

《名卿绩纪》曾评价杨荣:

  

荣为相,以才敏见知,上当大系未决者,取片言信。又周习地理兵将、险阨强弱,然于礼乐儒雅,则无称焉。

  

意思是,杨荣在内阁辅政时,以才思敏捷而著名。皇帝有大事不决的时候,杨荣总能用几句话就能引导皇帝做出决断。杨荣通晓地理和军事,懂礼乐,又是翰林出身,学识之渊博,无人不服。

  

  

三、永乐北征器东杨,秘不发丧稳交接早在永乐六年,杨荣的父亲去世,朱棣离不开杨荣,便命杨荣将父亲下葬后立即归京,这在当时称作“夺情”。到了永乐九年,杨荣之母去世,朱棣仍要“夺情”,杨荣求朱棣允许他守孝三年,朱棣几番挽留,杨荣涕泗横流,跪求朱棣成全。朱棣最终派宦官一路护送杨荣返回福建老家。这期间,朱棣经常快马加鞭请教杨荣事务。27个月后(永乐十二年),朱棣等杨荣守孝期刚满的第二天,便立即让宦官接杨荣重回内阁。

  

是年,朱棣带着皇太孙朱瞻基率军50万开启了他人生中的第二次北征,杨荣再次扈从。

  

  

在军中,朱棣给了杨荣三件任务:第一是参谋军务;第二是给皇太孙朱瞻基担任老师,若朱瞻基在军务、政务上有所疑惑,都可以向杨荣请教;第三个任务则比较重要,由于朱棣需要带兵在阵前指挥,玉玺不能带在身旁,杨荣则掌管朱棣的玉玺。史载:

  

凡宣诏出令,及旗志符验,必得荣奏乃发。

  

意思是,凡是军中需要由朱棣过目或发出的诏令,都必须由杨荣看过之后才可以签发。

  

从这三个任务可以看出,杨荣在朱棣心目中占据非常关键的位置。

  

永乐十五年,朱棣北巡。有军中将领忌惮杨荣的刚直,想推荐杨荣为祭酒,实际上是想让朱棣疏远杨荣。可朱棣不为所动,在朱棣心中,没有人可以代替杨荣的位置。

  

  

笔者认为,明成祖朱棣在政治和军事上成就颇丰,他在识人用人上,也颇具慧眼。他多次出征,留杨士奇、夏原吉、蹇义等能臣帮他治理天下,却独用杨荣这样的懂兵事又善于决断之人常随身边,这些人,便是永乐盛世的根基。

  

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说,朱棣和杨荣是相互成就的。

  

永乐十八年,杨荣升任文渊阁大学士,他肩上的担子更重。但朱棣每次出征,仍必带杨荣。当时,浙江、福建等地山贼起事频繁,张辅等将领建议朝廷出兵征讨。朱棣问杨荣的意见,杨荣认为:“百姓之所以会起事,大多是因为官吏压迫而无路可走。如果贸然出兵,必然会导致民不聊生,不如先派人去督查当地的吏治,然后再去招抚山贼,如此,便不用烦劳师旅了。”朱棣采纳了杨荣的建议,后来山贼果然平息。

  

《晏子春秋》中说:德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

  

杨荣虽然有军事才能,但他并不乐见战争导致的生灵涂炭,这才是优秀士大夫的高级境界。

  

  

杨荣对明朝来说,有一项非常重大的贡献,那便是支持朱棣迁都。当时,朱棣要求迁都北平,包括杨士奇在内的众臣皆反对,唯有杨荣认为“北平内跨中原,外控朔漠,宜为天下都会”。杨荣的支持,对明朝此后的200余年巩固北部边防来说,意义重大。

  

朱棣在人生最后三年,连续进行了三次北伐,杨荣每次都随行。永乐二十二年,朱棣的身体已经大不如前,但他仍然开启了最后一次北征。这一次,明军在塞外并没有找到蒙古人的主力,但天气寒冷,再加上朱棣将最能干的户部尚书夏原吉下狱,导致军粮不继。史载:“士卒饥冻,馈运不继,死亡十二三。”将士们在饥冻之下,损失惨重。《明史·杨荣传》记载:

  

帝问群臣当复进否,群臣唯唯,惟荣从容言宜班师。帝许之。

  

朱棣向群臣问计,群臣唯唯诺诺,都不敢出声,只有杨荣大胆说出自己“班师回朝”的建议,最终被朱棣采纳。

  

敢断人之不敢断,言人之不敢言,这才是杨荣!

  

  

当年七月十八日,朱棣在归途中病逝于榆木川。同行的宦官惊慌失措,关键时刻,杨荣稳住大局。他命宦官照常供应“朱棣”的饮食,然后和金幼孜一起打造锡器保存朱棣的遗体,对外秘不发丧。在安排停当之后,杨荣亲自骑马赶回京师,将朱棣驾崩的消息告知太子朱高炽,并建议朱高炽密切防备汉王朱高煦。最终,大明朝顺利地完成了皇位交接。

  

殊不知,当时军中亦有朱高煦的亲信,若非杨荣处理得当,那明朝必将再次陷入大乱。

  

四、宣宗亲征平二叔,仁宣之治推三杨明仁宗朱高炽即位后,擢升杨荣为太子少傅、工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并赐他“绳愆紏缪”金印。朱高炽执政期间,杨荣和杨士奇、夏原吉等人共同辅佐,为仁宣之治埋下伏笔。

  

朱高炽仅仅在位10个月后便去世,太子朱瞻基登基,是为明宣宗。朱瞻基登基后,汉王朱高煦发动叛乱。在朝堂上,朱瞻基有意派英国公张辅为帅,发兵征讨朱高煦,结果被杨荣阻拦,杨荣力劝朱瞻基御驾亲征。

  

  

当时,很多大臣不明白杨荣是何意,有人甚至认为杨荣跟随朱棣亲征惯了,想再次跟随宣宗出征,来捞取自我利益。关键时刻,还是夏原吉先看明白,夏原吉替杨荣解释说:

  

“独不见李景隆已事耶?……且兵贵神速,卷甲趋之,所谓先人有夺人之心也。荣策善。”

  

意思是说,当年靖难之役爆发时,建文帝以曹国公李景隆为帅,结局如何?平叛当兵贵神速,皇帝御驾亲征,不仅可以在军中及时指挥、传达圣意,还能用天子的身份让叛军党羽屈服。

  

大家听完这番解释,才明白杨荣为何建议朱瞻基亲征。朱瞻基也恍然大悟,遂下旨亲自出征平叛。在朱瞻基的征讨下,朱高煦之乱很快被平定,杨荣和朱高煦回京后,得到了优厚的封赏。

  

  

明朝宣德三年,朱瞻基带兵巡边,钦点杨荣随行。当时,兀良哈犯边,朱瞻基命所有的文官都留在大营,他只带着杨荣率轻骑出喜峰口,大胜而归。宣宗还朝后,杨荣朝夕陪侍左右。不久后,杨溥入值内阁,杨士奇、杨荣、杨溥这“三杨”的格局正式形成。

  

明朝文学家王慎中说:高帝文皇以后称相业者,莫盛于三杨。

  

明朝的“三杨”内阁如雷贯耳,杨士奇为“西杨”,杨荣为“东杨”,杨溥为“南杨”,他们三人能力突出,性格互补,共同辅佐明宣宗,实乃是“仁宣之治”的最大功臣。

  

  

“三杨”之中,杨荣年龄最小,而且在内阁中居杨士奇之后,但是,明宣宗最依赖的还是杨荣。《玉堂丛语·政事》中记载:

  

中官有事来阁下议,必问曰:‘东杨先生在否?’知不在,即回。

  

意思是,每逢朱瞻基议事,让宦官到内阁召三杨,宦官必问:“‘东杨’在不在?”若“东杨”杨荣不在,宦官便(不召杨士奇和杨溥)直接回去了。

  

注意,这并不是说朱瞻基不看重杨士奇和杨溥,而是杨荣在决断方面的才能,非其他二杨可比。

  

  

宣德十年,明宣宗朱瞻基病重,临终前,他召来“三杨”和张辅、胡濙五人,当着九岁的太子朱祁镇的面说:

  

“卿等老臣,嗣君幼,幸同心共安社稷。”

  

意思是,你们五位都是老臣了,太子年幼,以后就靠你们共同辅佐了。

  

朱祁镇登基后,是为明英宗。当时,英宗年幼,太皇太后张氏(朱高炽之妻)主理内宫,“三杨”主持朝政,仁宣之治得到了很好的延续。

  

正统五年,杨荣70岁,他多年没有归乡,在清明之前,杨荣特地向明英宗和太皇太后请假回乡扫墓。杨荣于二月中旬出发,到杭州后便重病不起,同年七月,杨荣病逝,享年70岁。

  

  

杨荣是在京城去世的,他的遗容非常安详,古人七十岁称为“悬车之年”,杨荣在70岁时回乡一趟后病逝,虽是明朝之殇,但对于他本人来说,也是较好的归宿。

  

五、老臣竭虑历五朝,“三杨”之中最幸运杨荣去世后,明英宗为他辍朝一日,派礼部尚书胡濙亲自赐祭葬,追封他为太师,谥号“文敏”,并赐给他的儿子杨恭世袭锦衣卫指挥使的荣誉。

  

在笔者心目中,明朝的“三杨”的确是最优秀的内阁。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人不分高下,其中,杨士奇勤勤恳恳为百姓,有古名士之风;杨荣才干卓绝,机敏擅断懂军务,可比肩大唐明相杜如晦或姚崇;而杨溥品格高洁,修身持正,实乃士大夫中的君子。

  

所以,明朝史学家焦竑说:

  

西杨有相才,东杨有相业,南杨有相度。故论我朝贤相,必曰三杨。

  

  

虽说“三杨”不分高下,但是,杨荣却是三杨之中最幸运的。

  

杨荣去世后,太皇太后张氏随即崩逝,明英宗朱祁镇年龄渐长,开始试图摆脱老臣的束缚,他重用王振,培养宦官集团。当时,“三杨”之中的杨士奇和杨溥犹在,但已经无法左右朝局。在杨士奇因儿子犯罪而被迫辞职之后,杨溥独木难支,从此,大明朝走上了难以挽回的下坡路,盛世不再。

  

而这一切,皆发生在杨荣去世约10年之内。

  

  

所以笔者认为,杨荣是幸运的,他入仕40年,历经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五朝,亲眼看到并亲身参与到“永乐盛世”和“仁宣之治”之中,他见证了大明朝的繁盛,却没有看到大明朝的衰微。

  

《桃花扇》中有一名句: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人都看到了个明朝“起高楼”,也都看到了明朝“宴宾客”,唯独杨荣没有看到“楼塌了”,这对于参与缔造盛世的五朝老臣来说,虽不能说是“庆幸”,但至少没有留下遗憾。

  

清朝康熙六十一年,朝廷将明朝大学士杨荣入祀历代帝王庙,至此,杨荣成了明朝入祀历代帝王庙仅有的六位大臣之一。

  

  

北宋欧阳修在《朋党论》中说过:

  

退小人之伪,用君子之真,则天下治矣。

  

杨荣入仕40年,历经五朝,他用自己的才能辅佐四位皇帝,断他人不能断,言他人不敢言,他这样的能臣干吏,才是治理天下的真“宰相”。往事越千年,杨荣虽然去了,但笔者希望中华大地永远都有“东杨”的存在。

免费咨询
免费获取加盟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