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确实周朝诸侯国的名称不是随意的,很多都有独特的含义。有些周王的名字是周天子给的,有特定的政治含义。
这里我试着举个例子。
《左传隐公八年》写了3360,“天子建德帝,生而有姓,坟之地,命有令。”杜前注3360“因其生而有姓,谓顺若桂树所生,陈为桂姓,故报于地,命其姓曰陈。”杜前注前半句留有商榷余地,后半句则符合诸侯国国名由天帝赐,而非诸侯国定的史实。以往对诸侯国国名的考证主要集中在其所处地域和被封时间上,而诸侯国国名的文化内涵往往被忽视。
具体例子:
1.齐国:
这里齐有整顿、整洁的意思,可以参照“修身齐家”来理解。齐国被封时,有这样一段话:康公命我为先君,大公说:“五候天九叔,实招一女,助周室。”我先送你一程,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棱,北至无棣。"
2.鲁国:
鲁国实际上有一个美丽的政治含义。鲁就像一条船上的鱼。原意是美好的意思,而不是我们理解的生硬、粗鲁等后来的意思。《说文》直言谏鲁其实是卤素的外来词。鲁指美,贾可取长补短。《史记周本纪》 3360“周公受河东土和鲁之命,《史记鲁周公世家》“周公被天子何任命为《嘉乐》。这两部传记,有的叫《陆传》,有的叫《贾传》。鲁和贾的意思相同,可以互相借鉴。这样看来,以鲁为国号是个好名字,说明鲁是个美丽的国家。这是对初封国君的优待奖励,也是对他的期待和鼓励。
3.卫国:
《史记卫康叔世家》称3360“吴庚寅遗民名康舒为魏军,居河而齐,故殷墟。”康叔封的地是商朝故都,管辖着商朝遗民。郭浩就是魏,顾名思义就是在这里镇守,为周朝充当屏障。郭浩的意思很明显。
4.晋国
《周易》有《晋》爻,爻名为3360“赐马以生而候,一日三收。”《彖》岳:“《晋》,金爷。”
金指的是不断进步,卦显示的是欣欣向荣的景象。以金为国号,是期待并祝愿其发展壮大。
《說文》李“巴”和“舒”都是虫子的意思。
5.魏国
魏本来是山西的一个小诸侯国,后来被晋国灭了。晋国的君主晋献公把狄威送给了毕万。《左传.闵公元年》记录了卜言对此事的评论,很有意义:
卜言曰:“毕万之后,必大矣。万,丰数也;魏,大明也;这是奖励的开始,也是天启的开始。曰兆民,诸侯曰民。今名大,故从丰数,必受欢迎。」
当初毕万在晋为官,遇到《屯》的《比》。廖展志道:“纪。《屯》-《比》,什么对你好?一定是繁荣的。《震》为土,车从马,脚占,哥盖,母盖,公归,六体不易,合可固,安可杀。侯之卜也。侯的后代又要开始了。」
显然,卜言是晋国占卜天文的宗教神职人员,也是一位命名专家。他对毕万、魏名字解释的核心是“大”。是占卜数字中的丰数吗?什么是丰数?这很关键。
指十、十一、一万等整数。《左传庄公十六年》:“让它十月进入。曰:“月虽好,只是丰数。”杜预注:“数满十。”孔《英达疏》:“:010——30000说,‘万,丰数也。从几十个小利润t
联系时代晋国的开拓性发展,就不难理解魏在这里有着富国强兵的美好愿望。
6.焦国
公元《閔元年传》年,武王灭商,曰:“赞神农在焦,黄帝在朱。”神农氏黄煌
皇帝后代封的国,分别叫焦、朱。可见当时有两个小诸侯国,焦国和朱国。这也是周天子珍视圣王古子孙的封建国家,类似的还有齐国、宋国、嵇国等。
炎帝神农与火的关系非常密切,炎帝的称号就能体现出来。《百年歌》写
道:“昔得天下,其子谓之栋梁,可育谷百菜。”赵注:“者,号炎帝也,”
余烈山。“炎帝,又名烈山氏,顾名思义,烈山就是放火烧山林的意思。这个标题反映了刀。
烧和烧期间的情况。
炎帝神农与火有着很深的关系,在用火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留下了很多相关的传说。吴州
与火有密切关系的还有神农王子孙的称谓是焦。焦,当是本原字。《史记周本纪》 :
“本,故火也。从火中发出灼热的声音。”段玉裁注:“执火者,执火者。《国语鲁语上》 3360 '手持蜡烛
\8857; \8857; \8857; \8857; \8857; \8857; \8857; \8857; \8857; \8857; \8857; \8857; \8857; \8857; \8857; \8857; \8857; \8857; \8857; \8857; \8857; \88857; \88857; \\\炎帝神
农氏子孙所建之国,名为焦,意为君主应继承炎帝传统,担当火的管理者和使用者。
这就是以焦为国号的寓意。
="https://tupian.lamuhao.com/pic/img.php?k=周公百岁酒多少钱一箱,周公百岁酒多少钱一瓶哪里有卖2.jpg">至今我的家乡还流传着炎帝神农氏尝百草、创立太阳市的神话传说故事,可见炎帝确实和火渊源很深。而从字义来说焦和燋同。炎帝神农氏包括烈山氏当是远古时代放火烧山、刀耕火种的先民的真实写照,焦国的含义自然就是为火正、执掌炎帝光明的意思。
7.祝国
周代的武王封“黄帝之后于祝”,黄帝后裔所建的国称为祝。
《说文》:“祝,祭主赞词者。”桂馥《义证》写道:祭主赞词者,《释名》:“祝,属也。以善恶之辞相属著也。”《玉篇》:“祝,祭词也。”《书·洛诰》:“逸祝册。”郑注:“使逸读所作册祝之书告神。”
祝,指的是神职人员,充当人神之间的媒介,向所祭祀的神灵致辞。所致之辞事先书
于简册,祭祀时进行宣读。《国语·楚语下》对于祝这个角色所作的说明更为详细:
使先圣之后有光烈,而能知山川之号、高庙之主、宗庙之事、昭穆之世、齐敬之勤、
礼节之宜、威仪之则、容貌之荣、忠信之质、禋絜之服,而敬恭明神者,以为之祝。
祝说到底在先秦时代就是主管和上天鬼神沟通的巫师,而上古的巫师常常需要注重血统的高贵,因为需要精通许多最高神的专门学问,比如写字、医药、天文、占卜等等,故而巫师阶层很多都是源自于上古以来部落里的高等级贵族的后裔。。除此之外,还要有广博的知识、良好的道德素养、熟悉礼仪的各项规定,并且对神灵极其恭敬尊崇。祝国的君主是黄帝的苗裔,属于“先圣”之后,把国名定为祝,是勉励该国要尊崇神灵,按照礼仪的规定进行祭祀,担当起巫祝的职责。周族姬姓,出自黄帝集团,与封于祝的黄帝后裔存在血缘关系。周王朝期盼祝国能在祭祀神灵方面成为楷模,很大程度上在于周族与祝国君主有共同的祖先,希望祖先神能够得到很好的祭祀。
周天子分封祝国作为沟通祭祀神灵的重要国度,这在先秦时代并不罕见,类似的分封执掌祭祀的案例很多,这里可以来举几个小的例子。也出自于左传之中。
《左传·僖公二十一年》:" 任 、宿 、须句、 颛臾 ,风姓也,实司大皥与 有济之祀,以服事诸夏。"杜预注:" 颛臾在泰山南武阳县东北。"
对于炎帝神农氏和黄帝后裔所建立的诸侯国,其国号都包含寓意。一是希望焦国能
继续成为火的管理者,二是期待祝国能够在祭祀方面成为楷模。对于炎帝和黄帝后裔来
说,完成这样的使命其实都是在继承祖宗的事业,延续以往的历史传统。《国语·楚语上》
在叙述重和黎各自主持祭神和治民的分工之后写道:“尧复育重、黎之后不忘旧者,使复
典之。以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叙天地,而别其分主者也。”西周王朝将炎、黄后裔的诸
侯国分别称之为焦和祝,为的也是使两国君主不忘旧,并且各有分工。
8.罗国
在汉水西侧有一个罗国,很有意思曾经大败过楚国大军,创下了趾高气扬的典故。而罗的字形字义,根据《说文》:絲罟鳥也。釋器。鳥罟謂之羅。王風傳曰。鳥網爲羅。从网。从維。會意。魯何切。十七部。或作罹。俗異用。古者芒氏初作羅。葢出世本作篇。
简单的来说罗网罗网,罗就是古代捕捉鸟雀的陷阱工具。至于罗字的名义,最早出现于甲骨文的,有《续甲骨文编录》六三七作" ",《续甲骨文编》七四三作" ",又四二一八作" ",《殷契粹编》一一O七作" ",就象拿着鸟罟捕鸟之状.",《尔雅》云"鸟罟,谓之罗。"注:"谓罗络之。"疏:"罗,鸟飞张网以罗之。"《诗·王风·兔爰》云:"雉离于罗。"传:"鸟网为罗。"《礼记·月令·季春》:"田猎置罘,罗罔毕翳。"注:"罗罟曰罗罔。"杜甫《遗兴》诗:"岂无济时策,终竟畏罗罟。"罗就是张罗以捕鸟的罗网。
究竟罗网是什么时候发明的呢?据张澍粹集补注的《世本》云:"句芒作罗。宋衷注:句芒,伏羲臣。"《说文解字》:"罗,以丝罟鸟也,从网从维,古者芒氏初作罗。"可见华夏族在很古的时候,就已发明罗来捕鸟,创造了狩猎的一种工具。如内蒙古东部的虎尔哈部,据《御制增订清文鉴》卷二十二载,"虎尔哈",意为"大围网",是用以打鸟雀。则古老部落以此为生者便毫不奇怪了。
以后,善于制造罗网,并用来罗捕飞鸟的部落,便称为罗。分封时固定下这个名字自然也有表明罗人擅长捕猎的特征。
9.陈国
陈国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国家,春秋时期内乱也很多。周武王对虞舜胡公满赐姓妫,赐国号为陈。《尔雅·释宫》:“堂途谓之陈。”郭璞注:
“堂下至门径也。”对此,郝懿行写道:
陈者,《诗·何人斯》传:“堂,途也。”《释名》云:“言宾主相迎陈列之处也。”《诗》正义
引孙炎曰:“堂,途,堂下至门之径也。”《乡饮酒礼》注云:“三揖者,将进揖,当陈揖,当碑
揖。”是陈在堂下,因有下陈之名。《晏子·谏·上篇》云:“辟拂三千,谢于下陈。”盖言屏退
之,谢于堂下而去也。古者狗马之属以为庭实,故曰充下陈,婢妾卑贱,与庭实同,故亦曰
充下陈,俱本《尔雅》也。
郝懿行所作的辨析极其充分,道出了陈字的特殊含义及演变,陈指堂途,见于《诗经·
小雅·巷伯》:“彼何人斯? 胡逝我陈? 我闻其声,不见其身。”陈,指堂下至院门的通道。
堂下通常是陈放礼品财物、罗列婢妾的地方,因此,女性姬妾、歌舞之人所处的地方往往称
为下陈。郝懿行所引《晏子春秋·谏·上篇》的案例具体段落如下:
公然后就内退食,琴瑟不张,钟鼓不陈。晏子请左右可令歌舞足以留虞思者退
之,辟拂三千,谢于下陈。
孙星衍对此解释道:“《尔雅·释宫》:‘堂途谓之陈。’言所退歌舞思虞之人谢于堂下而
去。”这里的下陈,指歌姬舞女罗列的场所,含义很确定,其位置在堂下庭内,是从堂下到
院门的路径。
周王朝封虞舜后裔胡公满做君主的诸侯国赐号为陈,用的正是陈字的上述含义,由陈
的堂途含义而来。《左传·昭公九年》记载周王朝使者桓伯的如下话语:
及武王克商,蒲姑、商奄,吾东土也。巴、濮、楚、邓,吾南土也。肃慎、燕、亳,吾北
土也。
概括的说来陈国所处的地理位置至关重要,是中原通往江汉、江淮地区的枢纽,正是从堂下到院门的路径门户所在啊。诸侯国命名为陈,就是取其堂途之义,把它视为由周王朝宫廷通向南部领土
的必经之路,看作与周王朝关系极为密切的有机构成部分,是一个美称嘉号。以陈为名
号,《尚书》已经出现。《尚书》有《君奭》、《君陈》、《君牙》,都是以人名作为篇题名。其中的君字,都是表达尊敬之义,奭、陈、牙则是人名,《君陈》序称:“周公既没,命君陈分正东
郊成周,作《君陈》。”管理东周洛邑的重任先是周公担负,周公逝世,朝廷令君陈到那里任
行政长官,是相当重要的委任。这位高层贵族以陈为名,和胡公满做君主的陈国用的是相
同的名号。
赐虞舜后裔为君主的诸侯国以陈为号,体现的是对它的信任、期待,这与周武王嫁女
于陈、赐姓为妫存在密切关联,可以说是政治联姻的产物。
10.宋国
宋国在周代的地位很高,可以说是最高规格受到周天子对待的诸侯国。也是公爵。
殷商后裔为君主的诸侯国称为宋,对于宋字的含义,尹黎云先生写道:甲骨文与小篆同,在宀之下增一木,象宀下树木之形。《魏书·刘芳传》引《五经通义》云:“天子大社,王社,诸侯国社,侯社。社制度奈何? 曰:社皆有垣无屋,树其中以木。有土者,土主生万物,万物莫善于木,故树木也。”社又称社宫,其特点就是有垣壁,没有屋顶,宫内种植树木,这同宋的形体完全吻合。可见,宋的本义就是社宫。所谓社宫就是神社宗庙之类的祭祀场所了。
宋,指的是社,即祭祀土地神的场所。它的这种含义,从春秋时期贵族的名字可以得
到印证。郑国有公子宋,首见于《左传·宣公四年》。杜预注:“公子宋,子公也。”古人的名
和字可以互释,宋本指社,是国家的象征。公,谓公室,亦指国家。公子宋,又称子公,就在
于宋和公的含义有相通之处。
殷商是周朝所灭,亡国君主后裔所封之国称为宋,为的是延续殷商对社神的祭祀,不
致于中断。《史记·宋微子世家》称:“乃命微子开代殷后,奉其先祀。”这里所指的“奉其先
祀”,就包括对社神的祭祀。令殷商的后裔继续祭社,这是宋国名号得来的缘由,因为宋
字的本来含义指的就是社宫。
又使保召公就微子开于共头之下,而与之盟曰:“世为长侯,守殷常祀,相奉桑
林,宣私孟渚。”
传说周武王派召康公与微子开盟誓,令微子做宋国君主,祭祀殷商祖先神及桑
林,以这种方式延续殷商族的存在。
《吕氏春秋·慎大》也有类似记载:“武王胜殷,……立成汤之后于宋以奉桑林。”宋国
君主祭祀桑林,以此表示作为成汤的后裔没有灭绝,还在供奉祖先神灵。《墨子·明鬼下》
写道:“燕之有祖,当齐之社稷,宋之有桑林。”宋国对桑林的祭祀,其隆重热闹的程度,相
当于燕地祭祀路神,齐国祭祀社神和谷神。
宋国继承延续了殷商王室贵族的血统,继承了社神的祭祀。而史记里的记载也很明确了,分封宋国来维持香火不断的统绪,因此宋国得名确乎与社神和先秦的社神崇拜有密切渊源,关于这一点可参考晁福林先生的《先秦民俗史》,兹不赘述。
11,蓟国和杞国
《史记·周本纪》记载,周武王灭商,封“帝尧之后于蓟”、“大禹之后于杞”。《史记·陈
杞世家》对杞国的始末亦有叙述。
唐尧后裔所封之国称为蓟。《尔雅·释草》:“求,山蓟。杨枹,蓟。”郭璞注:“《本
草》云:‘求,一名山蓟。’今求似蓟而生山中。”释杨枹:“似蓟而肥大,今呼之马蓟。”
蓟,又称求,有两种,其中山蓟收入《本草》,是一种药草。《山海经·中山经》首山条目
称:“其草多求芫。”汪绂云:“莍,山蓟也,有苍求、白求两种。芫,芫华也。皆入药
用。”这里说的白莍是山蓟,可以入药。《山海经》的记载表明,蓟草的药物功能,很
早就受到先民的关注。
《说文》:“蓟,芙也。”桂馥《义证》写道:
沈括曰:“予尝至幽州,见路旁生蓟芙甚大,恐蓟地因此得名。”陈藏器云:“蓟门,
以蓟为名。”沈括、陈藏器都断定蓟地因生长蓟草而得名,是有道理的。依此推断,周武王把唐尧
后裔所建立的诸侯国赐号为蓟,也是取自草名。
至此蓟国和草木的渊源可以印证,次草还可以入药。
夏族后裔所封之国称为杞。《尔雅·释木》:“杞,枸檵。”郭璞注:“今枸杞也。”夏族后
裔的封国是以木名为号。杞,在《诗经》中曾多次出现,分别见于《小雅》的《四牡》、《四
月》、《北山》等篇,无一例外指的都是枸杞。《山海经》两次提到这种植物。《南山经》的
虖勺之山“其下多荆杞”。郭璞注:“杞,苟杞也,子赤。”《西山经》小华之山,“其木多荆。杞”,枸杞这种植物在《山海经》中也很受关注。《说文》:“檵,枸杞也。”枸杞,又称檵,二者是同树而异名。桂馥《义证》写道:
陶隐居云:“今出堂邑,而石头烽火楼下最多。其叶可作羹,味小苦。俗谚云:
‘去家千里,勿食萝摩枸杞。’此言其补益精气,盛阴道也。”①
枸杞是一种药材,具有滋补功能,至今仍然作药材用。它生长的范围很广,从北方到
南方都可以见到。
黄帝、夏禹后裔所在的诸侯国,都是以具有药物功能的植物为名号。这两个诸侯国所
在地域植物种类繁多,周王朝选择这两种药草作为它们的国号,表达的同样是美好的祝愿
和期待。这两种植物都具有滋补功能,可以使人延年益寿,周王朝把它们作为两个诸侯国
的名号,是希望黄帝、夏禹后裔的诸侯国能够昌盛长远,像两种药用植物一样有旺盛的生
命活力。
----------------------------------------------------------------------------------------------
总体来说,命名是门大学问了。先秦就提出了命名的几大准则:
《左传·桓公六年》记载,鲁国
申繻提到命名的如下原则:
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以名生为信,以德命为义,以类命为象,取
于物为假,取于父为类。
申繻这里谈的是给人命名的五种方式,同时也是命名的基本准则,可以用它来衡量周
初为上述异性诸侯国命名的类别。“以德命为义”,这里的德指的是事功,不是纯指道德。
黄帝后裔的诸侯国命名为祝,殷商后裔诸侯国命名为宋,其寓意是延续祭祀方面的事功,
属于以德命名。“以类命为象”,炎帝神农氏后裔所在诸侯国命名为焦,取其执掌火的职
责与其祖先属于同类。虞舜后裔所建诸侯国命名为陈,取其类似于周朝王庭的堂途。焦、
陈二国,属于以类命名。“取于物为假”,蓟、杞两国都是以药类植物命名,明显是取于物。
郑,町也。其地多平,町町然也。
楚,辛也。其地蛮多,而人性急,数有战争,相争相害,辛楚之祸也。
周,地在岐山之南,其山四周也。
秦,津也,其地沃衍有津润也。
晋进也。其土在北,有事于中国,则进而南也。又取晋水以为名,其水迅进也。
赵,朝也。本小邑,朝事于大国也。
卫为殷后,三监以守卫之也。
吴,虞也。太伯让位而不就归,封之于此,虞其志也。
越蛮之国也,度越礼义无所拘也。
参考文献:
许慎《说文解字》
左丘明《左传》
《圣王后裔所建诸侯国名号考辨———周代异姓诸侯国名号的由来及寓意》,李炳海,《中国文化研究》
张澍《世本》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甲骨文辞典》
《释名》
《国语》
司马迁《史记》
孔颖达:《礼记正义》
作者---锦熙
本文地图绘制于“发现中国”——地图分享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