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黄龙溪古镇曾是古蜀王国最后的军事据点和大宋水码头重镇,为兵家必争、商贾云集之地。黄龙溪古镇拥有被誉为“十古”的古街道、古树、古寺庙、古牌坊、古佛洞、古渡口、古崖墓、古战场遗址、古三县衙门和古民俗。黄龙溪,是一个集山、水、城为一体的千年田园古镇。黄龙溪,千载古镇,经历沧桑,古色、古香、古风、古韵构成了古镇的特色,有“天府第一名镇”之美誉。
黄龙溪古镇
黄溪古镇是一座有1700多年历史的川西古镇,距成都约40公里,双流县城35公里。黄龙溪原名赤水,2000多年前古蜀先民在此生息繁衍。三国时期,蜀汉宰相诸葛亮在此驻军,准备南征。龙溪古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古镇。
黄龙溪位于锦江和芦溪的交汇处。
老街号
龙溪河位于晋江和鲁西河的交汇处,与牧马山和额尔山隔河相望,是古蜀的重要军事要地。《水经注》年:“舞阳境内,有赤水河及其峡下河。建安二十四年(219),黄龙见此水,九日去。"于凉《荔鼎录》注:"蜀彰武二年,黄龙见舞阳水九天,铸鼎,沉如龙。“一溪千古,故名‘黄龙溪’。据史料记载,黄龙溪镇是古蜀王国最后一个军事据点。公元前316年,蜀国最后一个国王在这里进行了最后的决战。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黄龙见舞阳赤水(泸溪河)九日”,故名黄龙溪。
黄龙溪镇是古蜀王国最后一个军事据点。
黄龙溪曾经是商贾云集的水陆码头。
当诸葛亮的八百大臣用这个标志劝谏刘备时,刘穗登基,蜀汉政权诞生了。诸葛亮南征,在此屯兵牧马。此后,黄龙溪日益繁荣,水陆交通繁忙。到了宋代,已经发展成为以大宗茶叶交易为主的城镇。记载这种建筑的最早古籍是《宋会要辑稿》年。另据《元丰九域志》,梅州辖彭山县,“在该州以北45里。十个乡镇。永丰、满惠、黄龙、华福。”
黄龙溪曾是大宋水岸重镇,舟楫如梭,商贾文人荟萃。
石桥
龙溪曾是商贾云集的水陆码头,也是三县一镇的特殊堡垒。唐代大诗人杜甫写过一首千古绝句,“窗含西陵秋雪千里,门泊舟千里”,是黄龙溪昔日繁华的真实写照。为此,又有诗曰:“出金关城,夜宿黄龙溪。每一天,都有成千上万的人放弃,每一个夜晚,都有成千上万的灯火辉煌。”龙溪位于晋江和芦溪河交汇处对面。整个古镇都坐落在河边。锦江成都从北面流入并贯穿黄龙溪镇,再汇入镇东面的支流芦溪河,形成镇内主要水系。陇西具有典型的川西古镇风貌,古牌楼、寺庙、民居、古榕树、古崖墓,古色古香,韵味悠长。这里曾经是大宋水岸重镇,船如穿梭,商贾云集,文人墨客云集。古龙寺、浈江寺、潮音寺,散落在老城区的南、北、中部,与街上的庙、庙中的街形成一道奇特的风景。龙溪古镇有6棵古榕树。古树、古寺、古民居交相辉映,尽显巴蜀古镇的魅力。
古镇人
古镇在美景中显得特别悠闲,少了城市的喧嚣,多了小镇的宁静。
小镇风光
在古镇美景中显得特别悠闲,少了城市的喧嚣,多了小镇的宁静。走在蜿蜒的石板路上,街道蜿蜒曲折,一望无际。街上有古色古香的茶店,有飞檐走角的木质吊脚楼。寺庙中不时飘出缕缕青烟,显示着乡村古镇的清新和古朴。物是人非,物是人非,庭院深深。即使老房子斑驳褪色,残缺破损,但是
田园古镇
田园古镇
黄龙溪是一个典型的乡间小镇,建筑全系木建筑和砖木结构,形式多样,有抬梁式、穿逗式、硬山式、悬山式等,清代风格的古镇格局和建筑仍然保存完好。青石板铺就的街面,木柱青瓦的楼阁房舍,镂刻精美的栏杆窗棂,无不给人以古朴宁静的感受。镇上飞檐翘角的吊脚楼,是一楼一底的两层结构,小阁楼栏杆窗棂镂刻精美,堪称川西一绝。民居又多为全木穿斗建筑,错落有致,古朴典雅。小镇有明清时代街坊有7条,徜徉在青石板街道,走过一条街,又见一道巷,街巷相连,满径生香,到处都留下了岁月的斑驳,昔日的繁华与凋零尽在眼前。
木牌楼
枕江楼
楼阁
在这里,可以寻觅到古老的遗址、原始农耕文明的印记、质朴的民俗风情。小镇,集历史、文化、名胜、风光于一体,倍受影视界青睐,多部电影诞生于此,被誉为“中国好莱坞”。 在黄龙溪取景拍摄的电影主要有:《卓文君与司马相如》、《芙蓉镇》、《女人与熊猫》、《大人物》等;拍摄电视剧主要有:《朱德的童年》、《海灯法师》等。
小镇慢时光
黄龙溪主要景点有潮音寺、镇江寺、古龙寺、三县衙门、唐家烧房等,周边还有大佛寺、观音寺等。
潮音寺:潮音寺坐落于黄龙溪镇古街当中,古称乐善堂,是一座尼姑庵,临街五间,供奉观世音大士和弥勒佛。古时上元会、中元会、下元会都在此举行供天道场,祈祷风调雨顺。大门北侧,供寺院护法神伽蓝神,南侧供龙身,也被视为称土地公、财神、福神。寺内有3块石碑,分别立于光绪十三年(1887年)、十九年(1893年)和二十四年(1898年),记录了乐善堂的创建发展历史。
镇江寺:镇江寺位于正街最北端,与古龙寺遥遥相对。这座古刹原是清初移民兴建的镇江王爷庙,为旧时船帮祭祀集会的场所。现在的镇江寺,已经变成了一座佛教寺庙,入口处是弥勒佛和四大金刚,大殿内则供奉着西方三圣。
古龙寺:古龙寺是黄龙溪镇修建最早的一座寺,位于古镇正街南首,坐西向东。山门与古龙寺对面。寺内大殿供奉黄龙祖师,殿前一侧立千佛铁塔。古龙寺正门上为戏台,名为万年台,占地103平方米,高8米,建于清初,是黄龙溪9个戏台仅存的一个。台前300平方米的院坝,过去是一座广场,是古镇历史上集会、交易、看戏的场所。院坝南北各有一棵千年榕树,古老苍劲,盘根错节,树冠遮蔽了整个院坝。
古龙寺
三县衙门:三县衙门位于黄龙溪镇古龙寺内,是全国唯一的古时三县办公衙门。历史上黄龙溪属华阳、仁寿、彭山、“金三角”地带,民事、经济纠纷、匪患困扰三县(华阳、仁寿、彭山),遂设三县衙门(类似如今的联合办事机构),共管民事、水政和匪患。三县衙门始建于清代,初为总衙门,民国时期改为三县衙门。三县衙门的建立对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为了更好地展示三县衙门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发展黄龙溪的旅游事业,当地有关部门在三县衙门原址上开辟了一个黄龙溪出土文物、民俗文物展览,衙门内展示许多古代公堂用具,如铡刀、刑具、官服等。
古镇的历史建筑
唐家烧房:唐家烧房又称唐家大院,清末民国年间,黄龙溪古镇市面繁华,行业众多,仅酿酒作坊就有4家,由唐氏、刘氏、曹氏、罗氏4个业主经营,其中以唐家烧房名气最大。出身文人的唐家,最初以教书为业,从第三代开始,便转而兼营酿酒,由其烧房酿制的白酒,质好味醇,远近闻名,至今唐家酒坊遗址尚存,市场上还挂有“唐家酒厂”的牌匾。
已有300多年历史的唐家烧房,占地约3亩,烧房呈“前店后家”传统格局,又呈“日”字形建造格局,四合院布局,分前后二厅,雕花门窗,两个天井,青瓦盖顶,具有典型的川西民居风格。在大院正堂右边,是唐家少爷的卧室,唐家有一儿一女,唐老爷一心想要儿子跟着自己做生意以继承家业,但这个儿子却遗传了唐家的文人气,或整日在家读书,或邀约好友游山玩水,吟诗作赋,人称“逍遥公子”。大院正堂左边,则是唐家小姐的闺房,据说唐家小姐自小乖巧聪慧,长大后更显机敏,常常帮父亲打点生意。三开门铺面经营自酿烧酒。唐家烧房分为经营管理、制作流程和水源3个片区。
老街
黄龙溪,飘逸着浓郁的历史与文化气息,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美丽,深厚的人文积淀和亘古不变的生活方式使其成为“天府第一名镇”。小镇沿河两岸,浓荫密蔽,茶园栉比,藤桌竹椅,随意寻个位置,泡一碗盖碗茶,看潺潺溪流,听古寺钟声,静下心来,感受小镇静谧时光,做一回“菜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的归隐生活。
小镇沿河两岸,茶园栉比,泡一碗盖碗茶,看潺潺溪流,听古寺钟声
木雕楼
黄龙民俗:黄龙溪古镇至今还保持着深厚淳朴的川西民俗文化,如烧火龙、狮灯、牛儿灯、幺妹儿灯、放生会、龙舟会、打更等,还有代代相传的府河号子、民间儿歌、童谣、谚语等。
游在黄龙溪
黄龙美食:“民以食为天”,四川美食闻名天下,黄龙溪自然也不例外。镇上最出名的美食是粉蒸肉、焦皮肘子、黄辣丁等。特色小吃有一根面、芝麻糕、珍珠豆腐等。黄龙溪粉蒸肉的特点是色泽红亮、咸鲜微辣、软糯适口。焦皮肘子是黄龙溪的特色菜,亦称东坡肘子,色泽红亮,口味鲜美,肥而不腻。黄辣丁是取自锦江、鹿溪河中的野生河鲜,肉质细腻,无腥味。
炸鱼坊
古镇小吃
古镇美食
古镇特产
石磨豆花,又称珍珠豆花,因其色泽白润、口感细腻而出名。土制豆豉绝大多数是家庭手工制作,黄豆蒸熟加进盐等调味品,蒸排骨或鲢鱼时,与蒜一起擂烂,拌进肉或鱼蒸或煮,食之其味无穷。油稣仔鱼、仔虾:仔鱼、仔虾是用该地江河野生的一种永远长不大的小鱼、小虾(俗名麻杆子、虾咪)油稣而成,麻、辣、香、稣、脆。芝麻糕是黄龙溪的一种民间小糕点。据县志记载,芝麻糕古时曾作为地方名点进献宫廷,而今也是黄龙溪现存唯一的小有名气并批量生产的特色产品,口感香甜,细腻绵软,作为黄龙溪名牌产品曾荣获过多次奖项。
孙克勤、孙博撰文和摄影
参考文献
孙克勤,孙博,2014,古城古镇。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