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古之君子必戴玉,君子无故,玉不琢。说起君子温润如玉。”
—— 《诗经》
在古代,除了必要的时候,一般的君子都是保存自己的玉的。玉因其温润的外表和光滑的手感,被人们赋予了优良的美德。在古代,人们认为玉有仁、义、智、勇、净五德,与孔子倡导的“仁、礼、智、信”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玉代表了做人的最高品格。人们把君子的性格比作玉石。君子无玉,说明其人品不够高尚。玉成为了深刻体现儒家文化精髓的载体。
浙江河姆渡遗址发现的玉器是中国玉器历史悠久的最好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开始使用玉器,其中,除了生前佩戴的玉器外,随葬玉是中国丧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葬玉”是指专门为埋葬而制作的,用于聚藏、护体的玉器。在一万年前的长江良渚文化遗址中,出土了大量埋藏的玉器。在商代,安阳殷墟发现了更为成熟的埋藏玉器。东周时期的文献中也有“玉面具”和“玉衣”埋藏的记载。《墨子节葬下》里也说“诸侯亡,车库空,然后金玉不如其身”。到了汉代,“葬玉”达到了顶峰。
那么到底是什么样的精美玉器让这些西汉大佬趋之若鹜呢?葬玉文化的背后,当时的人们有着怎样的心理?
西汉越王墓玉器
葬玉成风
自然不是你我这种普通人的家里可以用玉陪葬的。西汉实行郡国并行制。高祖刘邦为了“让山河长存”,把异姓诸侯换成了同姓。这些姓刘的诸侯死后,陪葬的都是各种玉器。
最著名的陪葬玉是“金玉衣裳”。目前已出土十余件玉衣。从随葬品来看,这可以说是汉代最高级别的随葬品。
汉代对“金玉衣”的使用有严格的规定。西汉时,刘的王侯和列侯都有机会穿着金玉衣服下葬。据《汉旧仪梁竦传》的记载,3360“某君下葬时,腰以下玉为一束,长一尺,宽二寸半,一盒,下至足,饰以金缕”。
到了东汉,金线变成了“受皇帝限制”,其他皇室贵族根据身份分为银线和铜线。一般C王子以“银线玉衣”陪葬,等级较低的王子、达官贵人、长公主等。只能用“铜丝”。据《后汉书礼仪志下》年的记载,3360“大丧.宫女卫士和东园匠人的执事黄冕、小枝缇、金律玉浜就像故事一样.王公、王子、贵族、公主都下令赐印、赐玉、赐银匙。大贵人,妃御铜。”其中玉杵就是玉衣。可见东汉时期,玉衣的使用比西汉时期更为严格。
西汉金玉衣
因为“金玉礼服”的制作工艺极其复杂,需要钻、磨、抛光等十几道工序,所用玉石百里挑一,耗费大量人力财力,成本极高。据说做一件中等大小的玉衣,成本几乎等于当时100个中等家庭的财产总和。所以严格规定用户的级别是合理的。
因为玉衣价值高,盗墓行业一度猖獗。据《三国志魏文帝本纪》的记载,汉代的墓葬都被挖掘过,但是骨头都被烧了。“汉朝几乎所有的墓葬都遭殃,盗墓贼偷玉衣烧尸骨。于是魏文帝曹丕下令,无论皇帝还是王子,都禁止穿金玉衣服下葬。玉衣葬的风结束了,金
相对于“玉衣”的严格限制使用,“玉衣葬”在西汉墓葬中更为普遍。汉代墓葬中出土了许多玉器,例如,在西汉山东昌邑王刘波的墓中就发现了28件大小不一的玉器。广东南岳汉墓发现玉牌47块;东汉时期,钟山闫墓中有23块玉牌,等等。
因此,在汉代,玉饰主要用于刘的诸侯王及其家族的墓葬中。根据等级的不同,陪葬的玉器也有很大的差异,从几件到几十件,到所用的材料和打磨工艺,都有所不同。
西汉玉器玉器
那么,这些玉墙到底有什么神奇的力量,能够得到这些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诸侯们的宠爱,以至于埋在地下的时候,依然念念不忘呢?
玉璧之用
事实上,从先秦时期开始,玉玉器就被作为祭祀的重要“礼器”。《周礼》中记载:“天以苍壁拜”,苍壁为玉璧玉。在汉代,汉朝皇帝经常用玉祭祀黄河、汉水等河神,以及其他山川之神。有一次,汉武帝‘亲临黄河’,沉下一匹白马和一堵玉壁,祭祀河神。后来,汉武帝宣帝和汉明帝在祭祀时也用玉。
此外,在汉代,大臣、王公在朝见皇帝时要“手捧玉”,皇帝给皇后家送彩礼时,还要用玉做彩礼。据《后汉书》年的记载,东汉桓帝是“楚
师表》中提到的“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的“桓”,他在纳娶梁皇后的时候,就用黄金玉璧作为聘礼。玉璧在汉代还被用于馈赠、贡献以及传世的宝物,可见其地位之高,各位王爷们在“众玉环抱”中死去,也体现了其生前作为诸侯王的无限哀荣。
制度形成
汉代人之所以把“玉”看的如此珍贵,除了玉本身的价值之外,更多的是继承了先秦时期的“贵玉”、“崇玉”观念。
如前所述,从已发掘的两汉时期诸侯王墓中随葬的玉衣和玉璧、玉佩等玉器,材质精良,做工精美,除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诸侯王外绝非一般贵族所能拥有,一方面,这些玉器是财富和地位的象征,另一方面也不难看出两汉时期对于玉器的使用有着非常明显和严苛的等级观念。
此外汉代人认为“玉是山石精华,可以寒尸,使尸体不腐”,东晋时期葛洪的《抱朴子》中说:“金玉在九窍,则死人为不朽。”也就说用玉塞住死者的九窍就可以使尸体不朽,这种观念其实在汉代就已经形成。《汉书》《后汉书》中也有多处关于描述玉衣可以使死者身体不腐,栩栩如生者的记载。
汉代帝王诸侯之所以想方设法用这些珍贵的玉器来保证尸体不朽。目的只有一个——升天成仙。古人认为人有“三魂七魄”,人死之后灵魂升天,而魄存留在死者体内。正所谓“人死精神归天,骸骨归土”。在黄老之学兴盛的汉代,人们相信在人死后会通往另一个无极的世界,于是保护尸体不朽、也就是保证死者的“魄”,进而就可以促进逝者早日飞天成仙,因此,作为身份象征的玉衣和玉璧等,在这些诸侯王眼中就成了引导他们灵魂升天的桥梁。
对升天成仙的强烈渴望,是两汉时期敛葬玉流行的关键原因。故皇室贵族生前多佩戴玉器,死后也多用玉器陪葬。在这种社会风潮下,也就逐渐形成了“以玉敛尸、使其不腐”为主要目的的葬玉制度。
洛阳西汉大墓出土
葬玉制度能够被实行,要有强大的经济基础作为后盾,大量玉器墓葬多出现于西汉文帝、景帝之后,这就要归功于西汉时期的“文景之治”了。
随着西汉初年推行的“休养生息”政策,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相争带来的战争创伤逐渐被抹平,社会经济也得到了稳定的发展。到了武帝时期,社会财富的大量积累,综合国力逐渐增强,不仅有了连年对匈奴战争的资本,更使得人们在物质上得到了满足。
同时,张骞出使西域,西域诸国和汉朝通过丝绸之路进行了大量的贸易往来,这就使得使大量新疆和田的优质玉料涌入中原,为玉器业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舞台。
再加上董仲舒等一干人等将儒学和玄学相结合,提出了“天人感应”的理念,认为人可以灵魂不死。在上述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之下,人们开始通过各种途径来保护尸身不朽,灵魂不灭,从而追求长生不死和羽化登仙,以达到天人合一和永生的目的。
结语
迷信往生来世的西汉王侯们,为使其尸体不朽,费尽心机地将自己的尸身隐藏在昂贵的玉衣之下,但长眠于地下的他们万万没想到,这些玉衣并没有指引他们通往极乐世界,反而招来许多盗墓贼。
其实,即使那些盗墓贼的光临,当考古工作者打开一具具神秘的棺椁时,那些一位位企求“金身不败”的墓主人也早已化作一捧黄土,剩下的也就是一具精美绝伦空荡荡玉衣而已,这些冰冷的玉衣仿佛向世人讲述了一个千百年来破灭的神话。
参考资料:《汉书》、《后汉书》、《诗经》、《抱朴子》、《浅析汉代葬玉》、《略论汉代出土玉璧及其蕴含的丧葬观念》、《汉代诸侯王墓用玉制度研究》、《两汉诸侯王墓出土葬玉及葬玉制度初探》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康家华
- 上一篇:微醺酒有后劲吗,微醺酒有哪些品牌
- 下一篇:巴拿马百年庆典价格,巴拿马百慕大群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