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临潼北朝造像碑
《文物》赵,临潼县博物馆,1985年第4期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以来,在北朝、隋朝、唐朝达到顶峰。这时,修庙建庙,刻经造像,蔚然成风。据《临潼县志》记载,仅临潼县就有十大佛教流派四十二座寺庙。多年来,经常发现青铜和铁雕像以及石像。1973年8月,在直隶铜陵寺遗址附近发现一批金铜造像窖藏,出土金铜造像240余尊。1984年3月,在吴屯邢家村南、朱杨村西又发现一处类似窖藏,出土300余件不完整妇女的金、铜像。此外,我们还从全县各地收集了北魏、北周、西魏、隋唐九个时期的造像,有五个建筑,四个造像。这些都是研究当地历史上佛教活动和佛教艺术的珍贵实物资料。本文按时间顺序重点介绍了几个雕像。
北雕像纪念碑
前两年的雕像纪念碑
纪念碑是方头和石灰石。高1.54,宽0.66,厚0.32米。刻在所有面上(图3354 V)。
纪念碑正面:上端凿有拱形佛龛,龛内浮雕坐着一尊释迦牟尼像。释迦牟尼举起右手,放下左手,做一个声明。双方站在变电站脚下。许愿人的名字刻在壁龛两边的线条上。下一行是一个城子的雕像,一边刻着四个名字,一层六个人,中间一个宝球,下面三层各八个人,一共三十个人。
殷碑:上端高浮雕佛像,踮起脚尖,头破血流,面目难以辨认,大耳朵大肩膀,右手上左手下,作陈述。坐在佛下刻了六层的一座城的形象和名字,每层十个人,占了六十个人。
碑的一面:上面雕刻着一个高32厘米、宽24厘米的拱形龛,龛内坐着一尊佛像。许愿人的名字刻在壁龛的两边。龛下共十八人,其中六人,三行名。中间刻有五行魏体,共有33行,共165个字。右数第二行,刻“正始二年九月二十六日,秋”字样。
纪念碑的另一边;上面的壁龛和以前一样。龛下,城象井名六层,一层四人,其他六人,共三十四人。
龟年纪念碑雕像(1)
方头,石灰石。头上有一个半球形的顶。高1.8,宽0.72,厚0.25米。四面麻刻(图6-9)
纪念碑正面:额头上有一个拱形龛,高45米,宽43米。佛龛里浮雕着一佛二菩萨。壁龛外,两边是线雕,两边各站着一个服务员。下垂的衣服刻在狮子头和侍者的周围。佛脚下有一座博山炉,炉两边有仙女。左边有两尊神仙像,左边是右仙子,右边是城隍老人和炸弹官的雕像和名字。它分三层雕刻,记录学生、雕像和城市儿童的名字。
阴碑:拱佛额高36厘米,宽36厘米。小生飘离二佛菩萨。在佛龛里雕刻佛的故事。在它下面,刻着市子,拆弹官等。站成五度角。一楼有博山炉,炉周围有神仙和小孩。他们困了。在纪念碑的左下角,雕刻着一朵卷云和一匹白马。
殷碑右上角有陈题字小字六行,写着“临潼县出土石像三尊,一尊建于正始二年,一尊建于神贵二年,共二千四百余字”,可谓气势恢宏。很长一段时间的困惑,
纪念碑的一面:上面有一个拱形的壁龛。壁龛里坐着一尊佛。龛里有一个博山炉。炉的左右各有一座城的雕像,上面刻着它的名字。下面有八行魏体。右起第四行刻有“神龟二年七月七日,戊寅朔”字样。
纪念碑的另一边;上层小生的内容和以前一样。龛下刻着城子的雕像和名字,分两排,每排四个人。
神龟二年塑像碑(二),
方头,石灰石。高1.72,宽0.57,厚0.35米。一分为二。四面雕刻(图1 O)。
纪念碑正面:一尊佛像浮雕在拱形壁龛里,坐在脚床上。赞美的外衣覆盖着你的双脚,但丝带却下垂了。两个孩子站在周围。雕檐帘,额上双头龙。佛龛外,两边刻两行,一侍者侧身对佛。龛下,竖刻城主郑、鲁胜、道民等。以五行三对立。
侧面像和姓名。中行上诵有博負炉9碑阴:与正面相同。
碑两侧:上端拱形佛龛内造像及龛楣纹饰同正、阴面。龛下雕侧堂的道民、邑子'佛弟子像'和姓名四层。
此碑与前二碑,合称为“三道士造像碑”。从陈树藩和知临潼县事阮贞豫的两段识跋得知,它们系清嘉庆戊午年(1798年)同出于今栋阳镇。第二年,由阮贞豫及李凤翔、栾锐等人,将其由栋阳运至县衙署内保存。不知何时又从衙署徙置于华清池碑亭内。十年浩劫中,被搬出碑亭砌了台阶。1975年9月,从台阶拆下,树立于临潼县博物馆。
正光四年造像碑
碑为六龙首,石灰石质。高2.15、宽0.75、厚0.27米。四面镌刻。从碑额佛龛处断为两截。1981年春由徐阳邓王村南移入临潼县博物馆(图版参;图一一)。
碑正面:额上雕四龙爪,长方形额匾上竖刻十八行小楷,右起第八行刻有宋哲宗绍圣元年纪年。额与佛龛间雕六龙交缠。方形佛龛内浮雕一佛二菩萨。佛着褒衣,结珈趺坐,右手置膝上,左手下垂。龛楣上方雕双头龙。左侧龙口衔吊钟。龙口前離有立乌的
太阳。太阳下有邑师侧立像和姓名。钟下有像主的雕像及姓名。像后随两侍者,一打伞,一捧供物。像下有白马,马胸下有一屈膝侧坐面向马的裸体伸臂男像。龛侧有二层四个檀越、邑政、邑子侧立像和姓名。佛足下中有足床、宝珠、二龙交缠;两侧分别是典录、典官、化主、邑子的侧立像和姓名。其下有五层邑r、歹单官、香火、侍者像及姓名,五五相对立。
碑阴:额上有四只大龙爪,长方形的额匾上刻小楷二十行。右起第十四行刻有宋哲宗元祐八年纪年。拱形大佛龛内一:佛二菩萨,佛结珈趺坐。龛楣上方整齐地排列着三层三十八个小龛,每龛均有一坐佛。大佛龛两边各有五层十六个小佛龛,每龛一坐佛。大龛坐佛下正中,有地神托博山炉,炉座上二龙交缠。炉两侧各悬一钟,两钟下各有六层十九个小佛龛,每龛一坐佛。其下是两层四四为对的佛弟子、典坐、香火、邑政、邑子侧立像和姓名。又下刻两层发愿人名。
碑一側I拱形佛龛内一佛结珈趺坐。龛楣上有房子一座,屋顶有瓦、脊及賠尾。龛下刻七层发愿人名。
碑另一侧:拱形龛内结珈趺坐一佛,龛楣上饰华盖式帷帐。龛下左側有像主立像,并刻姓名。像主后有两侍者,前者打伞,后者执圆扇。像主足下有白马,马背被轉,负经卷。马头下側坐一个屈膝的裸体人。像主与白马右侧有两层四个手持荷莲的邑师、邑子侧立像及姓名。其下段,有魏体字十行,后起第三行刻有“正光四年岁次癸卯七月己酉二十六日”。,
此碑碑体大方瑰丽,额首造型别致,六龙形第生动,线条简练流畅。碑面内容丰富,雕镌细致。魏祐书法工整。茁是一不可多得做I珍品。.'.,.
混碑初刻于北套正光四年(523年)。碑之施阴两面额上有宋苗宗绍圣元年和元祐八年的纪年,当是宋人加刻的。
孝昌三年造像碑
碑方首,石灰石质。高1.55、宽0.64、厚0.23米。1962年由代王张贾村移于临潰县博物馆(图一二)。
正面:拱形龛内有一佛二菩萨。坐床两侧的菩萨足下对蹲两只回首的护法狮子。龛楣上饰流苏帷帐、房子。龛两侧饰忍冬纹样和连串吊钟。龛下方饰双龙交缠戏宝珠。其下雕六层邑子立像和姓名。又下刻文字三十行,行十一字。末行刻有“孝昌三年四月”。
余三面:字迹漫源,线条模糊。唯佛龛可辨,均雕一佛二胁侍。
西戒造像碑
大统六年吉长命造像碑的两条龙、帷幔、莲花、宝瓶。龛内一佛二菩萨。佛座下中有博山炉,炉左右有护法狮子。龛左侧是造碑人吉长命及其叔父的侧立像及姓名。右侧是他祖父和父亲的侧立像及姓名。
碑阴:额上二龙。龙下并立五个侧面线刻像。碑下半刻十行魏体字,文为:“大统六年七月十五日,清信士佛弟子吉长命为岳父母阖门大小,一切众生造石像一区。愿弥勒下生愿在初首常文出法□愿如是。”
碑两侧:分别刻吉长命祖母、母亲及三个兄弟等的侧立像及姓名。
北周造像碑
佛故事造像碑
碑为方首,首上一半球形顶。高1.5、宽0.53、厚0.27米。1962年由株阳县西村村北移入临潼县博物馆。碑四面離镌(图一五、一六)
碑正面:拱形龛内趺坐一佛,两侧各站.二胁侍。
碑两侧:拱形龛内各一立佛。此两側与碑正面剥蚀严重,线条模糊。
碑阴:尖拱形龛内坐一交脚弥勒造像,二胁侍分站左右。龛楣以荷莲为饰。碑额上线雕一佛,结蹴趺坐莲台之上,两胁侍分立左右。左右两侧各有一阁,阁内趺坐一佛,两胁侍两侧分站。龛外两側均有一线刻侍者。龛下碑面分三段镌刻:
首段:中有宝珠,一佛赤身端坐,二胁侍两边站立。左右各有礼佛者数人,或跪或站。
中段:去侧有一座方形九层宝塔,塔前有山石、花草和树木。塔右有佛殿一座。中间有牛拉篷盖车一辆,车前一人持仗前导,车后两人跟随。上有流云,下有流水树木。
下段:中有三个裸体人。中间一人盘腿而坐,双手捧碗畅饮。左右各一裸体人坐于地上,仰面朝向中间饮者,伸手作乞讨状。人与人间雕莲花。
下元三年造像碑
碑身上小下大呈梯形,方首。高1.66、上宽0.53、下宽0.7、厚0.28米。四面镌刻。1981年5月由栋阳镇南门外移入临潼县博物馆(图一七一一九)。
正面'佛龛作尖拱形,龛内释迦结珈趺坐,作说法之势,两胁侍站立左右。龛楣饰华盖式帷帐,碑额饰帷幔流苏。帐间刻比丘像一行,左七右八。像与像间饰莲花。龛下(图一七、一八)一地神托博山炉,炉两侧各一护法狮子对面蹲卧。狮后有荷莲、吊钟。两側各有两个面向博山炉侧立的邑师像,像旁刻姓名。地神两边有荷蓮。左侧莲后蹲坐一比丘,比丘后有蕃火立像,像旁刻姓名。右边莲后有一奔走的长角梅花鹿。其下碑面有五层檀越、化主、像主、邑主、唯那、都唯并香火立像,像旁皆刻姓名。
碑阴:额上流苏帷帐垂挂。尖拱形龛内一佛二胁侍,佛颊下有长须,右手握扇,结an趺坐,龛楣饰华盖形帷帐。帐间有一行比丘,左七右八。像间饰荷莲。龛外两侧各站一供养人。龛下正中有博山炉,护法狮子对炉蹲卧。狮下有荷莲。左狮后上有三邑主、像主、檀越侧面像,,像旁刻姓名。右狮后依次有磨词人、檀越和邑主侧立像,像旁刻姓名。其下刻四层唯那、邑正、化主、侍者、檀越、邑谓和邑子像及姓名,计四十人。
碑一侧方拱形龛内一立佛。碑额和龛楣饰帷帐流苏,帐间刻比丘。龛下一地神托博山炉,炉左右蹲护法狮子。间雕荷莲。其下有五层檀越、像主、邑主、邑谓、邑正和香火像及姓名。
另一侧:碑额上有殿宇,左右各一侧立持荷侍者。佛龛方拱形,龛楣作华盖式帷帐,龛内立一佛。龛外两侧各一侧立持荷侍者。龛下有五层邑子等侧立像,像旁刻姓名。碑下段刻小字九行,右起五行刻有“下元三年岁次甲辰□八年十五日”此碑从上小下大的形制、碑文的书体、造像的风格诸方面看,似属唐代。但碑侧所刊“下元"年号无从査考。设若“下元"为“上元"之误刊,则有高宗李治用“上元"年号凡三年,肃宗季亨用“上元”年号仅二年,而高宗上三年(676年)岁在丙子,又与“甲辰”不合。今附志于此,待考。
上列八通造像碑,六通出土于株阳。其中有北魏三通,西魏一通,北周一通。株阳,乃今蒲河北岸的株阳镇,与在武屯东、石川河(漆水)西的秦汉株阳并非一地。据《通典》记载:“周明帝省万年入广阳(今武屯是也)',仍移广阳真入万年城,即今栋阳是也。”又《唐书地理志》:“栋阳,故万年,隶雍州,’武德元年更名;"可见今株阳在周以至隋唐一直是县治所在地。既为县治,人口必较密集,因此佛教活动炽烈,造像之风盛行,自有历史的原因。据田野考察,在栋阳北门和南门外有两个规模极大的寺院遗址,出土物除造像碑外,又有北周莲纹经幢座四,天狗石桂础一。
这批造像碑里的正始二年造像碑、正光四年造像碑、孝昌三年造像碑等皆见刻“道民XXX”的称谓,这是道徒的称谓,无疑这些碑石是佛道合流的产物。下元三年造像碑中颊下蓄长须的坐佛更是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