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真是个神奇的发明。三杯老酒下肚,一个人的人生观会发生奇妙的变化。中国人一直以为是杜康的发明。曹孟德有“杜康是解决他的烦恼的唯一方法”的口号。但酒是否真的能“缓解焦虑”,不得而知。真的能引起人们的忧虑。曹操马上推翻了他的观点,说“烦恼永不止”。“酒使你悲伤,却化为相思泪”“举杯消愁,但既然水还在流,虽然我们用剑砍了它”。似乎酒起到了相反的作用。余光中说,酒只能倒出一种英雄的幻觉,它能到达心灵吗?所有的酒鬼都有这种感觉。一夜醉酒后,他们带着一颗比床边的空瓶更空虚的心醒来。酒最大的缺点就是“乱”,所以大部分宗教都视之为“禁酒”。《尚书 酒诰》:“祭酒”和“不喝彝族酒”都是告诫人们不要过量饮酒。魏晋名士,如“竹林七贤”,以善饮著称,尤其是刘玲,酒后欲吐。妻子叫他戒酒,他却说可以戒酒,但要准备祭品,在诸神面前发誓。妻子准备了酒肉水果让他发誓。刘玲在他妻子背后说:生为刘玲,她以酒命名,所以注意不要听女人的话。当他的妻子回来时,他已经享用了祭品,并且喝得酩酊大醉。
酒可以壮胆。平时不敢做或不敢想的事,几杯酒下肚就能做出来,想出来。那喝得“三碗不立”,敢打“吊眼白额刀”。至于酒后敢涉及贵妃着装的人,历史上多的是。中国古人写《酒德颂》,酒不仅会滥情,还会损害道德。逢年过节,朋友聚会,小酌几杯,增添几分快乐,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可是喝了五六分钟就呕吐,互相较劲,互相攀谈,搬弄是非,最后弄得脖子都黑了,脸也红了,发誓不再来往,实在有损道德。更有甚者,损伤肝脏。例如,英雄古龙最终成为一个酒鬼。是我家乡青稞酒的发源地,也是西北最大的酒业集团所在地。相传青稞酒的酿造历史不少于300年。清代有“八坊”,最著名的是“神福德行”。其酿造方法为晋商杏花村汾酒。没尝过青稞的人,永远分不清两者的区别。事实上,汾酒以高粱为原料,口感干爽浓郁,而青稞酒以青稞为原料,口感甘甜独特。西北人饮酒自由,与气候和饮食有关。气候寒冷,经常吃肉、喝酒有助于消化和御寒。
现在有些人喝酒既不“味”,也不“饮”,但就像刘姥姥说的,喝的是马驴。不管是茅台、五粮液还是进口轩尼诗、雷米马丁,倒就倒。这种场景我经历过很多次。简直“惨不忍睹”。甚至不是捏鼻子的问题。几瓶啤酒强行灌下去后,不许上厕所,还要在沙发上摇。可能大家都见过刚打开的摇晃啤酒瓶吧?还有一种“打地铺”的壮观场面,十几个人聚在一起,在长桌上放一个龙碗,装满酒,一人为冠军,其余人排队挑战。输了就绝望的叹气,赢了自然开心。最后,他们都输了。古人大多还是适度饮酒,才得到酒的真正味道。“旧瓶子里有一线绿色,安静的炉子里有一丝红色,外面的黄昏有一种雪的感觉,里面有一杯酒怎么样?"“千杯酒遇知己,半句话比情侣还多”。可见,喝酒是要选择对象和场合的。那种应酬,就是讨好别人,不是喝酒。
记得小时候,外婆曾经做过一种甜食——甜醅。将白青稞用温水浸泡,去皮煮熟。放在阴凉处,和酒曲混合,放在坛子里,放置半个月。当酒发酵后,放入碗中,与白糖混合。特别好吃。但是小孩子贪吃,特别是里面的果汁,其实是清酒。原来是喝的很醉。好像是有生以来第一次喝醉,所以记忆深刻,难以忘怀。我的家乡是青海有名的酒乡,有一副对联是这样说的:十里开坛客醉;载酒千里香。我家乡的人也是有名的酒徒。男女老少都可以喝几杯。陌生人说互相帮忙的麻雀能喝二两,一点也不夸张。在大多数酿酒作坊,酒糟都是露天堆放,卖给农民当饲料。因为酒糟里有很多青稞,泡的又红又亮,麻雀吃了会醉。我亲眼见过喝醉的麻雀拍打翅膀,所以它们不会飞。我记得我妈用酒糟喂猪,老母猪喝醉后天真的态度很有意思。
俗话说:花要半开,酒要微醺。这是喝酒的最高境界,恰逢过年。希望朋友们能为友谊干杯,为健康干杯,祝一切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