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瓷在元代达到顶峰。尤其是进口的钴料幽幽而美,使元代青花瓷远近闻名,在中国瓷器史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古代青花瓷上不同深浅的蓝釉,在不同朝代各有特色。在发展中,青花瓷的钴色和釉色都在变化。新手在青花瓷收藏入门的时候,要多注意不同朝代青花瓷颜色的细微变化。经过仔细的观察和比较,他们也可以增强自己对中国古代青花瓷风格的认识。
唐代青花瓷件
钴最早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已知当时在西亚被用作蓝色着色剂。但在中国考古发掘中,有少数战国时期(公元前475-221年)的玻璃珠和玻璃器皿有钴蓝燃烧熔化的痕迹,以达到着色效果,估计可能来自西亚,不像中国的东西。唐朝(618-907)是蓝釉陶瓷的起源。此时青花瓷初具雏形,至元代(1279-1368)大放异彩。在明代(1368-1644)和清代(1644-1911)不断发展,成为中国陶瓷史上最大的品种之一。不同种类的钴料可以说是决定青花色泽的关键。唐朝以前,中国没有蓝釉陶瓷。但唐代丝绸之路的畅通和繁荣,使得钴传入中国,并作为陶瓷烧制的釉料之一。它的色彩与当时其他含铅量较高的铜绿釉、铁棕釉一样绚丽,釉面布满细小的碎片,从而创造了举世闻名的三彩陶器。宋人崇尚极简美学,喜欢单色釉瓷器。宋代五大名窑都是单色釉瓷器,因为宋瓷釉面温润素淡,追求清静,体现了古朴典雅。但这使得钴蓝材料在陶瓷方面的发展停滞不前。直到元代,由于青花的蓝白与蒙古人对沧浪白鹿的图腾信仰不谋而合——苍白如蓝,白色代表纯洁善良,青花开始广泛兴盛,成就了陶瓷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元代使用的钴料来自波斯,古代称马谡李青或苏波倪青。含铁量高,发散性丰富。烧制后的青花,釉上有铁锈般的黑点,斑点凹入胎中,呈现出丰富鲜艳的色彩,视觉效果极其鲜艳。此外,马谡是于永乐(1403-1425)和宣德(1426-1435)年由郑和下西洋船队从清漪传入中国的。当时在御窑厂的严格监管下,雍、宣青花色泽深如宝蓝,后世更重视其高桂,“古无前例,创一代奇葩”。
元青花
与进口钴料相比,国产钴料因为洪武(1368-1369年)的几次海禁而受到重视。但这种钴料含锰量高,颜色浅,颜色混。明代成化(1465-1487)和郑德(1506-1521)年间,产于江西乐平的平等青(或称北塘青)是青花釉的主要来源。由于平等青青花釉质精炼,杂质少,烧成的青花色泽均匀,淡雅,色泽稳定,有云遮雾绕之感,如中国山水画的意境,深受文人墨客喜爱。除了乐平,江西还出产一种叫石子青的青花钴料。其毛色为黑色,多用于民窑烧制青花。
明代青花
到了明朝中后期嘉靖、万历时,来自中亚、新疆、云南等地的灰青难以单独使用,需要与国产石松混合使用。还规定了混合比例,也分上青和中青。如果turnin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