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写作中,学生可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老师总是批评语言不够生动。怎样才能让作文生动精彩?语文老师梁富龄认为,修辞要巧用。
隐喻是最常用的修辞格。今天,我们来谈谈如何运用比喻为作文增色。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一个醒目的文章标题能给读者留下好印象。我们学过的课文题目,比如《紫藤萝瀑布》,用了比喻,把盛开的紫藤比喻成瀑布,可见紫藤的盛开。又如,正文《荷叶母亲》把母亲比作荷叶,生动地表现了母亲对女儿的爱,表达了对母爱的赞美。在标题中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不仅能使标题富有美感,还能吸引读者,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比如几个同学的作文题目分别是《生活是张调色板》 《宽容是阳光》 《诚信如水》 《母爱如花》,分别用调色板、阳光、水、花来比喻抽象的生活、宽容、诚实、正直。
俗话说“三分美,七分妆”,在作文内容中巧妙地运用比喻,就像穿上了一件色彩斑斓的锦衫,一定会熠熠生辉,雍容华贵。朱自清在《春》中写道:“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也不让你,都开满了花。红如火,粉如霞,白如雪.野花遍地:杂的,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一眨一眨的。”把红色的桃花比作火焰;把粉红色的杏花比作太阳的光辉;把白色的梨花比作雪花;把散落在草丛中的野花比作闪烁的眼睛和星星,写出了野花的种类和鲜艳的颜色。这样,一幅生意盎然的“春花图”就展现在眼前了。它根本不是一朵花,而是一大片燃烧的火焰。五彩缤纷的霞光,晶莹的雪花,一双双迷幻的眼睛享受着春天的美丽,让人陶醉。
老舍把济南比作“小摇篮”在《济南的冬天》;把山坡上一个小村庄的雪景比作“小水墨画”;把整个冬天的济南比作一颗“蓝水晶”,都很小很美,不仅形状相似,而且生动贴切。用比喻来形容济南的山低冬天冷,正合适。比如刘鹗在《老残游记》中写道:“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冷星,如宝珠,如白水银……”作者用比喻来形容白牛的眼睛:“秋水”清澈纯净,“冷星”晶莹剔透,“珍珠”圆润闪亮,“水银”这些眼睛真的是在寻找爱和美好。
如果你再写“悲伤”。“愁”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李渔说:“你能有多少愁?就像一条向东流的河”,把悲伤比作河水,就能看出有那么多烦恼。比如展示一个女生的美丽,光说“她很美”可能不会让别人觉得她很美,但是用熟悉的美好事物做类比,会让人印象深刻。
再比如“母爱”和“父爱”,这两个都是很抽象的概念,但可以通过比喻具体形象化:“母爱如水,如涓涓细流,绵绵不绝,挥之不去;父爱就像一座山,像一层层的山,高耸而厚重,深邃而凝重。”
有些同学认为写说明文和议论文没有必要使用隐喻,这是一种误解。说明文中隐喻的使用是一种隐喻性的解释方法。在说明文《看云识天气》中,比喻用来解释云的形状。议论文中使用的比喻,就是比喻论点。在冰心的《谈生命》中,把生命比作“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使抽象的生命具体化,揭示了生命从成长到壮大再到衰弱的过程,以及痛苦与快乐在生命中相伴相生的共同规律。
巧妙的比喻是丰富内容、增强文章感染力的“思维魔水”。“神水”当然不能随便泼,否则一切都会走样。正确使用“神水”并不容易。最重要的是搞清楚什么是实际存在的(本体),什么是用来比喻的(喻体),看清两者的相似之处,否则就弄巧成拙了。
梁富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