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酒水分类 > 白酒

李庄古窖酒52度多少钱一瓶,福建福茅窖酒53度酱香型多少钱

酒易淘 白酒 2022-09-12 19:04:16

品牌名称:酱香白酒加盟 所属行业:酒水 > 白酒

基本投资:10~50万元 投资热度:

加盟意向:1634 门店数量:534家

索要资料 查看详情

  

  城关镇地图   

  

  城关镇东北原属考城,其余属随州;1928年民权县成立后,睢县隶属南半部,其余属民权县;1948年,南部划归民权县。   

  

  城关镇村庄年龄   

  

  田庄   

  

  明万历年间,田迁居于此,取名“田庄”。   

  

  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黄河决随州坝,田庄被淹,许多村民死于水中。   

  

  嘉庆末年,刘从本镇南张庄迁来此地。不久,杜、冯也先后迁入,仍以“田庄”为名。   

  

  袁店   

  

  清道光年间,袁故里袁氏南与傣庄傣氏女结下百年情谊。戴氏女不愿去袁老家,也不能在老家生活,就和丈夫住在这里。因村南有一刘店村,故名“袁店”。   

  

  戴庄   

  

  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黄河泛滥,戴自封迁此。   

  

  王庄   

  

  此村原为王花园村佃户村,故名“王庄”。   

  

  清咸丰初年,与黄、主张并置此村,仍名“王庄”。   

  

  韩庄   

  

  永乐年间,韩从山西洪洞县移民至此。   

  

  老刘店   

  

  明朝初年,刘从山西洪洞县迁到这里,后来开了一家名为刘店的商店。1980年,在地名普查中更名为“老刘店”。   

  

  蒋老家   

  

  蒋原籍江西省南昌地区新建县半山坡。   

  

  据公元《蒋氏族谱》年“元末,我祖上是汴京太守,是大明的兵。他不能回头。他住在隋集,被列在三个荒无人烟的地方,即泰山庙的东边,刘钊庙的后面,高力房的前面。”   

  

  明代中期,由随州市迁至此处,后蒋氏部分族人迁出,称为故里,故名“蒋氏故里”。   

  

  袁老家   

  

  据《袁氏家谱》年: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袁从山西洪洞县迁来此处,村民按山西老家习俗(山西一些村主习惯以屯、故里等命名。).村里有座贞节牌坊。   

  

  王花园   

  

  王园原是袁故里的园林,后王在此居住,取名“王园”。   

  

  楚洼   

  

  据《楚氏家谱》年,明朝永乐年间,褚氏宗族从山西洪洞县迁至大樊集,清初迁入此处。它被命名为“楚瓦”,因为它生活在一个洼地。   

  

  茶楼   

  

  相传清中叶,颜迁居于此定居,家业兴旺,盖了楼,经营了茶馆,其村名为“颜茶馆”。   

  

  颜氏家族失败后,童氏家族兴盛,改称“童茶馆”,简称“茶馆”。   

  

  徐庄   

  

  清康熙年间,徐从江苏省六合县叶步桥迁至随州徐楼,并在此定居。原为许楼佃户村,故名“许庄”。   

  

  简庄   

  

  明宣德年间,刘从山西洪洞县迁来此处,因土地含碱丰富而得名尖庄。   

  

  后村村民刘志起带领群众开挖民生河治理碱。碱消后,改名“尖庄”。   

  

  董庄寨   

  

  清康熙年间,一位落榜的学者东施从洛参迁来此,取名“东庄”。   

  

  咸丰年间,为防乱,建村改称“东庄村”。   

  

  罗王庄   

  

  罗王庄由罗庄和王庄合并而成。   

  

  原为罗庄人和镇高集村高家佃户村。村名的由来有两种:一种是这个村的佃户敲锣干活,锄地时敲锣换雁翅的类型;第二,本村佃户养骡马,外人称骡马。后人把它叫做“罗庄”,因为“mul”这个字   

  

  明朝宣德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此地,家业兴旺。盖楼有一座建筑名叫“和楼”。   

  

  清初,林迁居。   

村西建村,名“林岗”,后两村连成一体,仍名“何楼”。

  

鲁庄

  

明宣德年间,鲁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

  

赵庄

  

原名“赵沙坑”,原址在老城南0.5公里处。1937年因战事频起,赵氏为防乱迁现址,取名“赵庄”。

  

刘新庄

  

清光绪元年 (1875年),刘氏自山东曹县刘岗乞讨到此,名“刘新庄”。因以植桑制作桑杈为营生,习称“杈行”。

  

小老家

  

蒋氏原籍江西南昌府新建县半坡村,与蒋老家、柳园等村蒋氏同出一脉。

  

明朝中期,蒋氏由睢州城迁此,取名“西蒋老家”。因村东3公里处蒋老家与村西1.5公里处柳园蒋氏辈尊,村改名“小老家”。

  

小老家

  

郝庄

  

明朝中期,郝氏族迁此。

  

王官庙

  

明初王氏自山西洪洞县迁往开州,明末期又迁此。因村西建关帝庙一座,俗称“王官爷庙”,村以庙得名,后简称“王官庙”。

  

大济岗

  

大济岗亦名大济城,原为岗陵坡地。

  

据《元和郡县志》载:大济陂即戴陂,在县城(考城古城,今林七乡伏庄村附近)西南45华里,周围八十七里,宋州(商丘)襄邑(睢州)中分为界。

  

《水经注》载:“汴水又运外黄(今内黄)县南。又东运秀苍(今野岗)城北。又东运大齐(今大济)城南。”

  

《陈留风俗传》载:“外黄县有大齐亭”――大济岗为历史所留盐、碱地,系易涝地区。后人称大济岗至今。

  

清初起集会,咸丰年间筑寨,建四门,有吊桥,朝落暮起。城壕宽6丈,深2丈,常年有水。清时,禹州至济宁的官道经此,寨内圩首周围,店铺林立,夜市午夜不散。

  

林庄

  

清初,林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

  

牛刘

  

据传刘姓先居此,明宣德年间,牛氏自巩县回郭镇迁此。牛氏祖先为保持其族人来往,将铁锅打破,分于外迁各支系为标记,人称打锅牛。因牛刘二姓同村,故名“牛刘”。后刘姓绝,仍名“牛刘”。

  

西刘庄

  

明洪武年间,刘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因村东有一刘庄,故名“西刘庄”。

  

李庄

  

据《李氏族谱》载:唐代李氏由林县迁此。

  

小丁庄

  

相传村原名“林庙”。清康熙中期,丁氏自今野岗镇丁庄寨迁此。

  

乾隆中期,林氏绝,丁氏旺,易名“丁庄”。

  

东刘庄

  

据传该村原名“孙小楼”。清康熙末年,今花园乡张候村刘氏因受黄水之害迁此。

  

咸丰年间,孙绝刘旺,为区别于村西刘庄,更名“东刘庄”。

  

尹庄

  

明永乐年间,尹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

  

柳园

  

相传,村原为睢州后台岗王姓外庄。因多栽柳,名“王柳园”。清中期王氏将村、田园卖给睢州城蒋氏,改名“蒋柳园”,简称“柳园”,清光绪年间筑寨。

  

寨外西北方向50米处,有清康熙年间宝庆府同知王组及二子墓,墓前各有碑一通。1954年墓被周围村人盗掘,现县文化馆存王组墓志铭一方,今荒冢仍存。

  

周堂

  

周氏于明永乐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后盖庙一所,修祠堂一座,取名“周堂”。

  

大陈庄

  

据传明洪武中期,陈贵兄弟三人均为领兵将军,因仕途失意,家境败落,便砸锅作记,解甲各自谋生。陈贵携一锅片自杞县老官陈(今陈寨)迁此,名“陈庄”。后因陈氏族人兴旺,加之丁、王诸姓迁入,人多村大,易名“大陈庄”。

  

高庄

  

明洪武年间,高氏先祖奉旨自山西洪洞县移民迁豫东考邑。因兵火河患,于万历年间迁黄河二滩(现村址西北500米处),取名“高庄”。后因黄河水涨,又于清乾隆末期举村迁今址,仍名“高庄”。

  

东、西亓堂

  

据传明初,亓氏自山东莱芜迁此,后建一泰山庙堂,名“亓堂”。

  

1913年修筑陇海铁路时将村冲为东西两处,村东为“东亓堂”,村西为“西亓堂”。

  

北李庄

  

明朝中期,李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名“李家庄”,后简称“李庄”。

  

1981年地名普查时改名“北李庄”。

  

西王庄

  

明洪武年间,王氏自山西洪问县迁此,名“王庄”。

  

民国初年,王氏一老者能言善辨,乐于助人,因说话声音嘶哑,似竹杆撕破之声,里人送绰号“破竹杆王庄”,1982年易名“西王庄”。

  

牛庄

  

据传明中期,牛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

  

老城

  

老城曾名大成集、大成岗、大成社、李坝集、李八集、篱笆集。

  

《归德府志》载:大成集即大成岗,又名李坝集。

  

《睢州志》载:大成集、大成社又名李坝集、篱笆集”。大成约建于宋初,其来历已不可考。明中期起集会,为睢州大成社治所。

  

《考城旧志》载:清乾隆四十八年 (1783年),河决马家口,考城没于水,黄河南徙,为防水患,曾筑大坝于此,后李氏迁居坝上,名李家坝,简呼“李坝”。

  

清嘉庆初年,黄河主流自仪封境,经李坝集、孙六口、商丘北东流入海。据传西自兰阳、仪封,东至山东曹县界牌集,长达百余里的黄河两岸,有十个较大渡口,各有船帮头目一人,后结拜为“水上十兄弟”,按年龄大小,冠以姓氏为渡口名称。该渡口首领姓李排行第八,故为李八口,是睢北重要渡口之-一,又称“李八集”。

  

嘉庆二年(1797年)至十三年(1808年),黄河两次漫溢巷集,房屋倒塌,地变盐卤不茅,土不能打墙,以三春柳编篱笆围之,故又有“篱笆集”之称。

  

《民权县志》载;中华民国十七年(1928年),建立民权县,设县治于李坝集。9月,县长孙巍动员民工两千余人,辟六街,建三门(南日中山,东团平等.西日博爱),修炮楼,挖土筑城.建县衙,盖学校,历时二年,规模初定。当时,孙氏面对新城曾书曰:"斩荆辟地气吞虹,人定胜天自古同。斩尽当街恶草木,为栽桃李拜春风”。1948年县城迁至田庄车站,故称李坝集为老县城,简称“老城”。

  

崔庄

  

清康熙末年(1723年),崔氏族人自李坝集(今老城)迁此看护杏林,后人多成树,故名“崔庄”。

  

李庄

  

据传李氏原居宁陵县石窑集,因家贫将其子托付赵沙窝赵氏代养。为赵氏义子,起名赵希油。

  

清咸丰末年(1861年),赵希油认姓归宗,改名李希油,自赵沙窝迁此,渐成村,名“李庄”。

  

北张庄

  

张氏原居睢州坝村南张庄。清嘉庆十八年 (1813年),村毁于黄水,迁现址,名“张庄”,1982年因重名改称“北张庄”。

  

程庄

  

相传清嘉庆末年,程庄程景润率其佃户居此。

  

芦庄

  

清道光年间,鲁氏自山东定陶县乞讨于此,取名“鲁庄”。

  

后陈、任、梁三姓先后迁此,渐讹传为“芦庄”。

  

甘庄

  

据《甘氏族谱》载:清康熙年间,甘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

  

楚李庄

  

明永乐年间,楚氏自山西洪洞县迁居考城大樊集。

  

明天启年间,黄河决口,又迁此定居,名“楚庄”。

  

清嘉庆初年,李氏由兰封县沈村集迁此,名“李庄”。

  

1952年,楚、李庄两村合并,易名“楚李庄”。

  

王卞庄

  

清嘉庆年间,卞氏从山东菏泽迁此,名“卞庄”。

  

清道光年间王氏从濮阳迁此,名“王庄”。

  

1958年,二村合并改名“王卞庄”。

  

睢州坝

  

原名安澜集,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黄河在此决口,集被淹没,历史上有"水湿安澜”之说。后睢州州官在此督工筑坝堵口,数年方塞,取名“睢州坝”。村东南隅有捻军大战白沙河遗址;村西有谭坑一个。

  

太平庄

  

清乾隆中期,王、古、尚三姓先后从山东平仪县王林村、开州(今濮阳)杜母寺、程庄镇尚庄迁此,同买此处田地,共居一村,和睦相处,太平度日,经三姓族长协商,取村名“太平庄”。

  

周园子

  

1938年5月,民权伦陷于日本侵略者铁蹄之下,睢州坝村民深受其害,周氏率佃户在村北750米处筑寨围园。10月自睢州坝迁出,居此园子内,故名“周园子”。

  

断堤头

  

据《睢州志》载: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黄河决口村东,堤断,村民搬居西断堤上,故名“断堤头”。

  

南张庄

  

明万历年间,睢州城北张氏秉仁迁居今城关中学北四百米处,后又迁此,名“张庄”,1982年改名“南张庄”。

  

伏庄

  

清初,伏氏从宁陵县逻岗迁此,名“伏庄”。

  

后伏氏衰落,王、张两姓迁入,仍名“伏庄”。

  

东蔡庄

  

清顺治末年,蔡氏自河北乞讨至此,垦荒种地,名“蔡庄”。

  

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九月,黄河决睢州坝而南,蔡庄被淹没,蔡姓亡于水。

  

后崔、黄氏迁此,仍名“蔡庄”,1981年地名普查时易名“东蔡庄”。

  

王堂

  

明永乐年间,王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名“王庄”。

  

后村北建庙堂一座,门朝北,人称背座堂,习称“王堂”。

  

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黄河决安澜集(今睢州坝)南泛,王氏迁居今花园戚店村,黄水退后复居此。

  

潘庄

  

明初,潘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

  

小马庄

  

清初马氏自伯党大马庄迁此,故名“小马庄”。

  

小店铺

  

村约建于元末明初,白氏居此,后迁出;

  

明末沈氏迁此,清光绪年间迁出;

  

道光年间宋氏迁入,此处原为归德(商丘)至汴梁(开封)的一个驿站。该村为方便行人,建有店铺,故名“小店铺”。

  

大刘庄

  

明末,刘氏祖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名“刘庄”。因村大过村西1.5公里处刘庄,故名“大刘庄”。

  

小刘庄

  

明永乐年间,刘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名“刘庄”。因村小过东1.5公里处刘庄,习称“小刘庄”。

  

吕大庄

  

明初,李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名“李大庄”。

  

清康熙末期,吕氏买下该庄,易名“吕大庄”。

  

耿集

  

明洪武年间,耿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后人口众多,发展为集,故名“耿集”。

  

明末成集,清盛,清末渐衰。

  

西蔡庄

  

蔡姓原居村北0.5公里唐庄。

  

1958年从唐庄迁此建村,因人少村小,取名“小蔡庄”,1981年易名“西蔡庄”。

  

唐庄

  

明洪武年间,唐氏从山西洪洞县迁现村西北角0.5公里处定居,取名“唐庄”。

  

清中期因河患迁现址。

  

史村铺

  

据《河南通志》载:“春秋时,此地有子霍渠,西汉为汴水,东汉桓帝、陵帝时河东太守史弼之故里”,称“史村集”。

  

清咸丰年间筑寨,称“史村寨”,睢州至曹州的大路经此。后设驿站,建店铺改名“史村铺”。

  

据《民权县志》附录篇载,明时起会,清时极盛,年4次,交易农具、牲畜、布匹、杂货、木料等。

  

史村铺

  

赵沙窝

  

相传,古时此处土地肥沃。

  

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九月,黄河决口于睢州坝,经此,水过后变成大沙滩。

  

嘉庆末年,赵氏迁此,名“赵沙窝”。

  

南墓岗

  

据传明永乐年间,刘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此处原为一大沙丘,草木繁茂,因位于安澜集(今睢州坝)南,人称“南木岗”;因沙丘长满青草,多在此放牧,又称“南牧岗”;后有人葬于岗丘附近,又称“南墓岗”。

  

方庄

  

清乾隆末期。方氏自宁陵县逻岗南方庄迁此。

  

张文卿

  

据传此村为张文卿故居。张文卿,明代人,曾在朝居官,为官清正,后人为纪念他,取村名“张文卿”。

  

蒋坡楼

  

明宣德年间,蒋氏自山东单县迁此,后在高坡上建楼一座,故名“蒋坡楼”。

  

后蒋氏家败,郝氏从宁陵县郝集迁入,仍名“蒋坡楼”。

  

孙庄

  

清朝中期,孙氏族人从山西洪洞县迁此。

  

翟庄

  

元末翟氏垦荒居此,名“翟庄”。

  

黄氏于明洪武年间由山西大同迁洪洞,再迁砀山,后至宁陵,又由宁陵迁此(宁陵县城东南3公里处黄氏始祖坟茔墓志载),仍名“翟庄”。

  

常庄寨

  

清初常氏自宁陵县逻岗迁此,名“常庄”。

  

清咸丰年间,常氏为防乱筑寨,易名“常庄寨”。

  

常庄寨

  

小常庄

  

常氏于1958年从常庄寨迁此,名“前常庄”。因村小,习称“小常庄”。

  

龙门寺

  

据中华民国《河南省志睢县志果访稿》载:明前有龙门寺,于谦祖坟在此。明崇祯初期。董氏自北关集迁此。

  

刘庄

  

据传清乾隆末期,刘氏自老流通迁至黄河南故堤前崔庄,嘉庆末年又迁今处,开垦黄河滩地,故名“刘庄”。

  

马庄

  

清光绪末年,村为伯党大户马家的外庄子。陶、张、孙三姓在此居住租种,取名“马庄”。

  

卓庄

  

清中期,卓氏从江苏迁此。

  

崔庄

  

明永乐年间,崔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

  

陶庄

  

1946年,陶氏由黄河南故堤前崔庄迁此。

  

任庄

  

清雍正年间,任氏自北关镇任庄迁此。

  

任庄村

  

南孙庄

  

据传清末,孙氏自孙庄(今属吴庄村委会)迁此,名“孙庄”,1982年易名“南孙庄”。

  

吴庄

  

清咸丰年间,吴氏从北关镇吴庄寨迁此,故名“吴庄”。

  

吴庄村

  

孟庄

  

清乾隆后期,黄河决口淹没小樊集(今胡集乡辖地,已不存),孟氏迁此,名“孟家庄”,简“孟庄”。

  

高庄

  

清咸丰年间,高氏自今花园乡三皇店村迁此。

  

施庄

  

清咸丰年间,施氏自太康县乞讨至此。

  

杨庄

  

据传清乾隆末期,黄河决口淹没小樊集(今胡集乡辖地,已不存),杨氏自小樊集迁此。

  

孙庄

  

孙氏祖籍山西,明洪武二年(1369年)迁至孙六。

  

据《孙氏旧谱》载:“由山西洪洞县迁移至此,明洪武二年至今有数百年矣”。后散居各地,一支迁此。

免费咨询
免费获取加盟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