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曲家、民族音乐理论家、上海音乐学院教授连波,因病医治无效,于2021年8月20日下午在上海逝世,享年91岁。
连波,祖籍浙江上虞,1931年9月生于上海。1948年学习作曲,1959年在上海音乐学院任教。历任中国音乐家协会民族音乐委员会委员、中国曲艺音乐学会副会长、上海音乐家协会理事、上海戏剧家协会理事。他创作了100多部作品,涉及歌剧、合唱、交响乐、艺术歌曲和流行歌曲。参与撰写《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卷》 《中国音乐词典》 《中国民族音乐大系》 《中国曲艺音乐集成》 《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已出版专著《弹词音乐初探》(获1984年上海市高校社会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33600010《戏曲作曲》、《中国戏曲音乐欣赏》、《越剧音乐研究》、《范瑞娟唱腔选》、《尹桂芳唱腔选》、《徐丽仙唱腔选集》(由2005年中国作家创作报告《邢晏芝唱腔集》、《越剧唱腔欣赏》、3360010,并多次应邀到全国各地、日本、美国等地讲学。
关于传统戏曲,他说:
“老观众不能丢,新观众要争取。”
关于民间音乐,他认为:
“中国传统的民族音乐,是人们心理素质、文化传统、美学观念的集中体现,也是民族精神的再现。”
连波深厚的传统音乐和传统文化修养,加上在音乐学院系统的作曲技法训练,使他的创作不仅善于吸收民族音乐的特点,而且巧妙地运用西方作曲技法,融会贯通,推陈出新,赋予作品全新的时代气质,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个性风格。
廉颇与殷派艺术发展的密切关系,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他很符合尹桂芳的艺术理念。在近半个世纪的合作中,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给后人带来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如《越剧三大名剧主旋律谱》 《国乐飘香》 010-《尹桂芳越剧唱腔精选》 33000-010-3360010 《越剧经典唱段100首》 30000 3:000-10。他还为殷派弟子的剧目谱曲,如的《京剧传统戏经典唱段100首》 《中国曲艺经典唱段100首》,的《何文秀》,的010-《屈原》 《宝玉与黛玉》等。
尹桂芳、尹小芳和连波
连波常说,“老观众不能丢,新观众(指年轻人)要争取。”因此,他的唱腔设计是在保持殷派传统韵味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岳《西厢记》的主题曲《终日寻春不见》,就是一次成功的尝试。连伯在殷派传人的唱段设计中,注重保留和发展殷派唱腔柔美深情的特点,拓宽音域跨度,增强力度,大胆运用"半音"。他根据小雅山的歌曲特点,融合了轻音乐的旋律,在伴奏中精心使用了爵士鼓。这种唱腔设计既能被越剧老观众接受,又能赢得年轻的新观众,得到了广泛好评。
连波与傅全祥、范瑞娟、齐亚贤、毕春芳、张云霞合影。
连波就是这样一位充满探索和创新的作曲家。他的探索精神来源于他对戏曲音乐艺术的热爱和执着追求。他认定自己这辈子和戏曲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所以他的作品充满了真情实感。最后一段录音,《信陵君》,由黄梅戏著名演员王少舫作词录音,堪称“绝唱”。当时在录音棚里,连博亲自负责排练,担任乐队指挥。在作曲家的启发下,王少舫对这个感人的音乐设计动了真情,他情不自禁地哭了起来,唱了起来。歌曲结束时,不仅王少舫和另一位演员吴琼哭了,所有乐队成员也陪着这位九江官员。我的蓝色袖子湿了。
除了传统戏曲音乐,他还运用传统戏曲音乐和民歌素材,运用现代创作手法和技巧,创作了许多符合时代节拍的传统戏曲艺术歌曲。比如以越剧曲调为素材的《珍珠塔》,以苏州弹词曲调为素材的《沉香扇》。著名声乐教育家周小燕对连波创作的戏曲艺术歌曲非常欣赏。她让她的高祖在演唱会上演唱了《卖油郎》等富有民族风格的歌曲,还特别邀请了连博介绍他的创作经历。
廉博认为传统音乐艺术也需要横向发展。他认为,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是人们心理素质、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的集中体现,也是民族精神的再现。如果以当代意识来观察,民族音乐工作者的任务是用更广阔的表达世界来扩展它。在这方面,他身体力行,敢于实践。
作为一名音乐理论家,连波写了一百多万字的作品。他的理论来源于丰富的实践,在完善的基础上指导音乐实践。他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好榜样。他
的许多论著都填补了民族音乐领域重要的空白。如他的上下两册《戏曲作曲教程》。他的《弹词音乐初探》一书获得上海市高等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尹桂芳与连波
连波与贺绿汀
连波也很重视抢救民族音乐遗产,保存戏曲艺术精萃的工作。他亲自编撰了尹桂芳、范瑞娟两本越剧唱腔选集。他还抢在著名评弹艺术家徐丽仙逝世之前,编导录制了一部题为《徐丽仙艺术生涯》的录像片,较完整地保留了徐丽仙的重要资料。正如他过去常说的:“弘扬民族文化,振兴戏曲事业,不是空话,要做实际工作。”
连波老师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