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酒水分类 > 红酒

大唐白沙,大唐白发兵史料是真的吗

酒易淘 红酒 2022-09-12 14:22:04

品牌名称:酱香白酒加盟 所属行业:酒水 > 白酒

基本投资:10~50万元 投资热度:

加盟意向:1634 门店数量:534家

索要资料 查看详情

  

  唐朝诗人李白,(701-762)被命运抓住了。   

  

  自从在浔阳登上永王李璘的船后,他的理想和抱负在两三个月内迅速被燃尽,余生都抱着一堆骨灰茫然四顾。   

  

  他一次次解释,一次次找人,写下苦涩的诗句。   

  

  早年,他被公认为“谪仙人”,式的潇洒豪放的诗风。但此时,口中的“尘埃”已经离他而去,他就像一个坠入凡间的孩子,惊恐万状,不知所措。   

  

  权力和舆论强加给他的罪名,以及随之而来的牢狱之灾和屈辱,让他在最后的岁月里痛苦不堪。他的处境就像他的“小迷弟”杜甫笔下的——“世人皆欲杀”。   

  

  他,李白,盛唐时期的一个狂热的歌者,在他生命的最后阶段成为了一个杀手叛国者。   

  

  他无数次写诗为自己的冤屈报仇雪恨,一次次还原被权力篡改的真相。但唐朝的人,以及后世每个时代的人,都只愿意在喝酒吹牛的时候读他的豪情,没有人愿意在晚年读他的悲凉、血腥、晦涩的诗。   

  

  每个人都只是一个真正的诗人,他生命的最后五年已经过去了。   

  

  就算有,那也是狗尾巴继续被貂了五年,名誉扫地五年了。   

  

  就这样,历史写了一个破李白。直到宋代,直到现在,李白参加李林起义的经历仍被视为叛国谋乱的污点“文人之没头脑”的体现.   

  

  没有人在乎他在乎的真相。   

  

   南宋画家梁凯《李白行吟图》(部分)   

  

  公元756年12月,在庐山避乱的李白受到一个神秘人物的迎接。   

  

  送信人韦子春,是李林的重要顾问王勇,他的任务是游说李白加入李林的幕府。   

  

  李白魏子春说“三顾茅庐”,他终于答应出山了。但实际上,很有可能他欣然同意了。在 《赠韦秘书子春》 's的诗中,他记录了这种志同道合和短暂相遇的相遇过程:   

  

  人不起,云卧自在。   

  

  如果你不能控制自己,一个人是没有好处的。   

  

  然而,那些生活在贵族家庭的人将不复存在。   

  

  谈天论信,谈剑。   

  

  白谢,但为生计而起。   

  

  ……   

  

  来杜琼看我吧。   

  

  云能见青天,虱能讲好图。   

  

  侯李,出处不异。   

  

  和平结束,去五湖。   

  

  魏子春确实有口才,他马上就说到李白的心里去了。他看到李白表面上是一个隐逸的书生,内心却放不下他拯救世界的情怀。他还是想学习东晋名将谢安,在关键时刻站出来拯救百姓,建功立业。   

  

  魏子春把王勇李林“好图”3354平定叛乱、整顿河山的计划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李白。   

  

  李白听后感慨地说,“披云睹青天”平定中原的叛乱只是几分钟的事。他已经在想,效仿李林的成就,像范蠡一样隐退,隐藏自己的成就和名声。   

  

  当时李林率军从江陵(今湖北荆州)到广陵(今江苏扬州)。李白告别妻子宗师,登上李林的船,一路南下。在给妻子的诗中,他对未来充满信心,并调侃妻子他归来的未来景象:   

  

  当我出门时,我的妻子强迫我带上衣服,并问我要去西部多久。   

  

  如果你戴上了金印,不要学苏秦。   

  

  此时,56岁的李白感受到了人生的第二个春天。一生中,除了42岁那年,他被唐玄宗派到长安拜翰林。恐怕没有这么意气风发的记忆了。那一年,他写 《南陵别儿童入京》 ,有多野,一点也不想掩饰内心的狂喜:   

  

  魁地奇的愚夫瞧不起可怜的朱买臣,如今我背井离乡去长安,西去秦。   

  

  我带着灿烂的笑容出去了。我怎么会是久居草野的人呢?   

  

  当年,这个一直专注于“大鹏”和“凤凰”的诗人,以为展翅高飞的机会来了。那一年,唐玄宗给了这位狂妄的诗人最大的面子,当年的“降辇步迎”“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他以为自己是“太傅”,不曾想自己只是一个被国王用来点缀太平、夸耀后世的文学侍从。   

  

  两年后,天宝三年(744年),李白的第一次政治之旅以幻灭告终。唐玄宗以“赐金放还”.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绩效考核不达标为由,叫他“非廊庙器”,让他下岗,带着N 1的补偿金走了。   

  

  打击太重了。当他离开北京时,他写了著名的《 《行路难》 :》   

  

  纯酒的成本,为金杯,一个酒壶一万铜,玉盘价值数千美元。   

  

  我把食物棒和杯子扔在一边,我不能吃也不能喝,我拔出我的匕首,我徒劳地窥视四个方向。   

  

  我会渡过黄河,但冰会窒息渡船会爬上白雪皑皑的太行山。   

  

  我会坐在一根鱼竿上,慵懒地靠在小溪边,但我突然梦想驾着一艘船,向着太阳航行。   

  

  很难走,很难走,多奇路,你今天在哪里?   

  

  总有一天,我会乘风破浪,扬起云帆,横渡大海。   

  

  全部   

管“行路难”,但他还是在诗中给自己留下了一条足够光明的尾巴。他依然相信,自己会是姜尚、伊尹、诸葛亮、谢安那样的大才,只是还缺少一个“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机会。

  

▲李白剧照

  

之后,他与杜甫、高适在梁宋之地有过一段三人行的畅游时光。

  

再后来,他开始了如早年一般的南北漫游,喝最豪气的酒,赏最寂寞的月,写最好的诗,只是为了摆脱“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的现实处境。他的诗写得再好,名气再大,对于建功立业、兼济天下的理想而言,终归只是一个手段而已。他的内心深处,从不因自己能写出盛唐最好的诗行而满足。

  

恰恰相反,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为自己未能找到真正的用武之地,而流露出越来越强烈的焦灼感。他的“愁”越来越多,越来越乱: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将进酒》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秋浦歌》

  

自从被“赐金放还”后,整整13年,诗名满天下的李白,无所用于世。

  

直到一个乱世来临。

  

自古乱世出英雄,李白也想在安史之乱爆发后,游说江南的李唐宗室起兵勤王,但最终无所成,才上了庐山隐居。

  

现在,韦子春的到来,永王李璘的邀约,就像把他从废弃的深井里捞了上来,他毫不犹豫地投入了自己的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从政生涯。

  

他不知道,自己将要掉入一个更深的深渊。

  

▲李白举杯消愁愁更愁 图源/图虫创意

  

2李白跟随李璘的军队东下的时候,早已在灵武称帝的唐肃宗李亨,偷偷将自家兄弟当成了打击对象。一场影响大唐国运的同室操戈,一触即发。

  

在至德二载(757年)开年,大唐帝国内部实际上进行着两场战争:一场是唐王室与安史叛军的战争,另一场是唐王室内部的战争。

  

两场战争看似毫不相关,其实错综复杂,纠缠不清。

  

事情起源于安禄山叛军攻陷潼关后,唐玄宗仓皇奔蜀途中的一个重大人事安排

  

在逃亡路上,太子李亨与禁军首领陈玄礼操纵“马嵬兵谏”,又派人唆使当地父老拦住唐玄宗,要其留下太子抗击叛军,并分去大半人马。天宝十五载(756年)七月初九,李亨到达灵武(今宁夏灵武市),很可能经他本人授意,三天后,他被随从诸臣拥立为皇帝,是为唐肃宗。

  

李亨擅自称帝的消息,整整一个月后,即八月十二日才传到蜀中。获悉消息的唐玄宗,这才知道自己早已从皇帝变成了太上皇。

  

正史记载,毫不知情的唐玄宗在七月十五日以皇帝身份下诏,部署了平定安禄山叛乱的重大决策——以皇子代替边镇将领典兵,具体安排如下:

  

太子李亨充天下兵马元帅,仍都统朔方、河东、河北、平卢等节度采访等都使,与诸路及诸副大使等,计会南收长安、洛阳;永王李璘充山南东道、江南西道、岭南、黔中等节度采访等都使,江陵大都督如故;盛王李琦充广陵郡大都督;丰王李珙充武威郡大都督……

  

由于其他皇子并未到府就任,只做了挂名一把手,实际到任的仅有李亨和李璘。两人一个独撑北方战局,一个寄希望于南方后盾。而在唐玄宗的算盘中,自己则坐镇蜀中统筹南北全局。

  

但让唐玄宗始料未及的是,到了灵武的李亨在朔方军的全力支持下登基称帝。鉴于朔方军当时是朝廷硕果仅存的最强军队,偏居蜀中的唐玄宗无力掌控,更无力对抗,只好在表面上承认了李亨即位的既定事实。但他并不甘心自己沦为太上皇,于是对李亨展开了权术反制:

  

第一,宣称军国大事先由皇帝(唐肃宗)处理,但应奏报太上皇(唐玄宗),太上皇保留发“诰”(以区别于皇帝的“诏”)的权力,仍可号令天下,等到收复两京,太上皇才不问政;

  

第二,派亲信大臣韦见素、房琯、崔涣等人到唐肃宗身边,希望加强对唐肃宗的控制;

  

第三,希望在南方建立一支足以与朔方军抗衡的武装力量,从而加强太上皇的话语权。

  

我们都知道,枪杆子里出政权,所以第三点是尤其重要的一点。唐玄宗把希望寄托在李璘身上,任命李璘出镇江陵后,又二次任命他为江淮兵马都督、扬州节度大使。这次任命之后,自山南东路(治江陵)沿长江东至江南西路(治洪州)、江南东路(治苏州)、淮南路(治扬州)之军事,皆受永王李璘节制。

  

李璘也领会到父皇的用意,因此在江陵招募了数万将士,再利用江南的经济优势,企图在南方建立反击安史叛军的基地。一旦军队建立起来,并在对付叛军方面取得战果,那么,唐玄宗在与唐肃宗争夺实权的斗争中就有了足够的筹码。

  

在唐玄宗与唐肃宗两个政治中心并存的前提下,李璘作为唐玄宗的筹码,成为震慑唐肃宗的一股势力。这引起了唐肃宗的警觉。

  

之前向唐玄宗面谏、反对诸王分镇的高适,此时获得唐肃宗召见,于是从蜀中跑到灵武,跟新君陈述“江东利害”,并说永王李璘“必败”。唐肃宗对高适的见解很满意,遂在江淮地区安排亲信,做好对付李璘的准备。

  

在李白决定加入李璘幕府任江淮兵马都督从事的时候,高适获得唐肃宗任命,出任淮南节度使,领广陵等十二郡。这意味着,这对昔年共游河南的好友,此时分属不同的阵营,他们的关系即将破裂。

  

与此同时,唐肃宗以名将来瑱为淮南西道节度使,领汝南等五郡。加上江东节度使韦陟,唐肃宗完成了三名亲信共同对付李璘的人事布局。

  

▲李白《上阳台帖》是当年李、杜、高三人行留下的作品

  

而在李璘这边,他对唐肃宗已将自己列为对手的事实,完全蒙在鼓里。他的任命来自于父皇唐玄宗,在南北两个朝廷并存的情况下,他选择听命于蜀中的唐玄宗朝廷。所以,当唐肃宗害怕李璘的势力扩张会威胁到自己,命令他返回蜀中的时候,他违抗了唐肃宗的命令,继续率军东下。

  

根据历史学者邓小军的分析,李璘水军下广陵的目的,是从广陵出发,走海路直取安史叛军的大本营幽州。这从李白写于李璘幕府的《永王东巡歌》中,也可以得到佐证:

  

王出三山按五湖,楼船跨海次扬都。

  

战舰森森罗虎士,征帆一一引龙驹。

  

……

  

祖龙浮海不成桥,汉武寻阳空射蛟。

  

我王楼舰轻秦汉,却似文皇欲渡辽。

  

加入李璘幕府后,李白肯定获悉了李璘集团的作战计划,因而在诗中明确以唐太宗对高句丽渡海登陆作战的历史,作为李璘水军出海北伐的比附。

  

可是,不等李璘到达广陵,一路受到唐肃宗支持的地方势力,纷纷闹起内讧,向李璘发起了挑战。在润州(今江苏镇江),李璘水军先是击败了挑衅的地方势力,但当唐肃宗派出的宦官使者出现在江对岸时,李璘集团内部军心崩溃——唐帝国的共同敌人是安史叛军,而唐肃宗竟然以“讨逆”之名将矛头对准了永王李璘,这一波政治宣传和军事镇压,让李璘的部下觉得失去了合法性和正义性,于是纷纷倒戈。

  

至德二载(757年)二月十日,李璘兵败润州。十天后,逃至大庾岭的李璘被江西采访使皇甫侁擒杀。

  

这场由唐肃宗发动的内讧权斗,最终以胜利者的意志,定性为“永王之乱”。太上皇唐玄宗在李璘兵败已成定局的情况下,失去了赖以制衡儿子唐肃宗的唯一势力,无奈只能发诰,宣布将李璘废为庶人。但当唐玄宗获悉李璘遇害的消息,他才真情流露,“伤悼久之”

  

而唐肃宗,再次以他的表演,洗脱他才是害死李璘的真凶这一事实。史载,唐肃宗在得知李璘死亡的消息后,责备皇甫侁“既生得吾弟,何不送之于蜀而擅杀之”,并做出“废(皇甫)侁不用”的决定。皇甫侁成为唐肃宗的替罪羊,而唐肃宗则在历史上继续营造孝悌的君王形象。

  

所谓“永王之乱”,因为关乎胜利者唐肃宗的历史形象,事后被篡改和掩盖的真相很多。特别是当唐肃宗付出了巨大代价,在同年九月收复长安,并迎回太上皇唐玄宗,最终“取缔”了蜀中朝廷、实现大权在握之后,永王李璘连同他的同党,更是被塑造成为帝国的叛乱者。虽然擅于权术的唐肃宗表面说不忍心宣布李璘的罪行,但实际上,一整套的政治宣传和秋后算账,早已在大唐的子民脑海中输入了“李璘集团等于叛国者”的权威信息。

  

李白加入李璘幕府不到三个月,人生就从高峰跌入了谷底,不仅是朝廷的囚犯,还是“世人皆欲杀”的罪人。

  

别人不知道或假装不知道“永王之乱”的真相,但他李白知道呀。

  

他要说出来。

  

▲西安李白塑像

  

3李白卷入的这场皇室内斗,使得原本两三年可以平息的安史之乱,一拖拖了八年,大唐盛世由此彻底转衰,再无复兴之日。

  

重新审视“永王之乱”,唐肃宗才是最应该站上历史审判席的那个人。

  

他为了抢班夺权,不惜引入回纥军队,许诺后者收复长安后可以抢走财物和女人;

  

他为了证明自己即位的合法性,放弃谋臣李泌提出的直捣安史叛军老巢的计谋,只想着收复仅有象征意义的长安;

  

他为了消除皇位的潜在争夺者,再次将李璘走海路奇袭叛军老巢的计划扼杀,并将其定性为“谋乱”……

  

他的皇位保住了,但国家却陷入了更长久的战乱。

  

这是事件的真相,也是李白认定的、需要告诉世人的真相。最后的几年,他咀嚼苦涩,吐露悲情,在诗里一遍遍述说李璘之事,就是为了伸冤和抗辩,跟被篡改的事件真相作斗争。

  

在李璘兵败之时,李白跟随溃散的士兵死里逃生,当时的情形,他在《南奔书怀》中有这样的描述:

  

主将动谗疑,王师忽离叛。

  

自来白沙上,鼓噪丹阳岸。

  

宾御如浮云,从风各消散。

  

部将们相互疑神疑鬼,永王的军队顷刻七零八落,来到白沙洲一带时,丹阳岸边战鼓雷鸣,而幕僚们就像天上飘浮的云朵一样,随风不知消散到哪里去了。

  

李白沿江西逃,先平安地逃到舒州(今安徽潜山),再躲藏到西边的司空山,但是不久他被抓住了,囚禁在浔阳的监狱中。

  

即便如此,他仍然感激李璘邀请他加入北伐叛军的队伍。他从未埋怨李璘,更未学别人对着落败的李璘踩上一脚以示割裂。最痛苦的时候,他曾违心说自己是被胁迫入了李璘幕府,但也是到此为止。他不说李璘的任何坏话。在史书将李璘丑化成一个蠢货的时候,他还在感念李璘的知遇之恩:

  

秦赵兴天兵,茫茫九州乱。

  

感遇明主恩,颇高祖逖言。

  

过江誓流水,志在清中原。

  

拔剑击前柱,悲歌难重论。

  

我李白是要学祖逖北伐,志在消灭安史叛军平定中原,现在竟然被人当成了乱臣贼子,天理何在呀?

  

他向帝国的官员、认识的老朋友求助,希望能够洗脱罪名。他甚至对身为讨伐李璘军队总统帅的高适,发出过乞求救援的信号,寄希望于他们曾一起漫游所建立的友谊,能够抵抗政治立场的侵蚀。

  

他在浔阳狱中,托要去广陵拜谒高适的张秀才带去了他的一首诗。在诗里,他谈古论今,将高适比为张良,并大加赞赏。没有说出来的一层意思,则是希望高适伸出援手,为他洗脱罪名。

  

高公镇淮海,谈笑却妖氛。

  

采尔幕中画,戡难光殊勋。

  

我无燕霜感,玉石俱烧焚。

  

但洒一行泪,临歧竟何云。

  

——《送张秀才谒高中丞》

  

高适对李白的求助,没有作出任何回应。相反,从高适的诗文集来看,这名依靠打败李璘军队而仕途平步青云的诗人,为了与对立者李白切割,将李白的名字从他的诗文集中彻底删掉了。天宝三载(744年)以后,他和李白、杜甫同游梁宋间的诗文题目,但凡出现李、杜之名,都被他改为“群公”

  

只有仕途同样困顿的杜甫,依然那么膜拜和相信李白。从阵营来看,杜甫算是最早投奔唐肃宗的元老级臣子,但后来因为替房琯求情而被唐肃宗疏远,断了前途。但作为忠臣的杜甫,听说李白的遭遇后,并没有抹除他们的记忆,也没有像高适那样做出切割的举动。相反,他写下了许多怀念李白的诗作,这些诗作虽然无助于身处困境的李白,但至少说明,李白的痛苦和落寞,有人懂。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杜甫《不见》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

  

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二》

  

▲杜甫是李白的“小迷弟”

  

最终是御史中丞宋若思、前宰相崔涣等人,认定李白无罪,将他从狱中捞了出来。宋若思还直接把李白请到军中,大加使用。这似乎表明,朝廷高层对“永王之乱”的定性有不同意见,所以才会认为李白入狱是冤案,并还他清白之身。

  

李白在浔阳监狱蹲了半年左右,出狱后入了宋若思的幕府。但不久,李白即离开宋若思幕府,估计是宋若思受到了某些压力,风向又有变化。

  

这时,大概是唐肃宗收复长安,而唐玄宗被从蜀中接回长安,“上皇(唐玄宗)御宣政殿,授上(唐肃宗)传国玺”。至此,唐玄宗、唐肃宗的权力交替全面完成,太上皇成了唐肃宗任意摆布的对象。唐肃宗重启针对唐玄宗旧臣的清洗行动,对“永王之乱”遗留问题的处置,力度趋严。因此,在帝国庆祝收复帝都的喜悦氛围里,本已出狱的李白突然接到了流放夜郎的处理决定。

  

乾元元年(758年)春,李白才姗姗由浔阳出发赴流放地夜郎,此时他写有《流夜郎至西塞驿寄裴隐》,诗中有句:

  

鸟去天路长,人愁春光短。

  

流放途中,李白的悲愤仍盈溢在字里行间,经过汉阳时,他写《望鹦鹉洲怀祢衡》,借祢衡的遭遇写自身的不幸:

  

魏帝营八极,蚁观一祢衡。

  

……

  

才高竟何施,寡识冒天刑。

  

至今芳洲上,兰蕙不忍生。

  

第二年,他遇赦放还,写了《流夜郎半道承恩放还兼欣克复之美书怀示息秀才》一诗。诗中,他隐晦地重提帝国曾有唐玄宗和唐肃宗两个政治中心的事实,说明永王李璘的任职和行动,皆出自于唐玄宗,具有正当性和合法性,不应被定性为谋乱叛国。

  

“大驾还长安,两日忽再中”,暗指从唐肃宗灵武即位,到唐玄宗返还长安期间,唐帝国二主并存,如天有二日。

  

“一朝让宝位,剑玺传无穷”,这是说到至德二载(757年)十二月,唐玄宗授传国玉玺给唐肃宗,帝国二主体制才宣告结束。

  

言外之意,唐肃宗在至德二载(757年)年初,二主体制尚存的情况下,发动了镇压永王李璘的战争,谁是谁非,不言自明。可是,这段历史现在却被掩盖了,死去的永王李璘却沉冤莫白。

  

随后,李白在江夏又写了带有生平自述性质的长诗《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其中,重提二主体制,再次替李璘申辩,说“帝子”李璘的统兵征讨之权是唐玄宗授予的,绝非作乱:

  

二圣出游豫,两京遂丘墟。

  

帝子许专征,秉旄控强楚。

  

总之,余生反反复复,李白都在纠缠为永王李璘平反,也为自己伸冤这件事。他的诗风变了,在多数作品里,豪情顿减,气势转弱,从以前的高调飘逸、痛快淋漓,转为沉沦落魄、晦涩难懂的风格。

  

这些诗,有他最在意的东西,对个人名节的守护,对知遇恩人的仗义,对历史真相的坚持。但是,人们不愿读,也不愿听这个絮絮叨叨的老来诗人在痛苦什么,在执着什么,在期待什么。

  

人们只需要一个“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的侠客,一个“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酒徒,一个“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狂士……

  

人们不需要深入历史真相,不需要一个不符合自己心理预期的伟大诗人。如同官方屏蔽了“永王之乱”的真相,人们屏蔽了一个执着于真相的诗人。

  

一生中最后的日子,李白流寓在当涂县令、族叔李阳冰处。

  

即便经历了九死一生的命运戏弄,他依然不改初衷,梦想着做一个建功立业之人。上元二年(761年),年届六十的诗人闻知名将李光弼出征东南,又想从军报国,无奈半道病还。

  

第二年,李白卒于当涂,享年62岁。人们相信他是捉月而死,不愿意相信他是醉酒病死。

  

他在绝笔《临终歌》中叹道:“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大鹏终于无力了,诗人承认了自己的失败。

  

同一年,唐肃宗死,唐代宗继位后,第一时间为永王李璘平反昭雪。

  

李白生前可能得知这一重要的历史信息,但更大的可能是,他并不知道平反的诏令。这或许是他一生中最大的遗憾。

  

对酒不觉瞑,落花盈我衣。

  

醉起步溪月,鸟还人亦稀。

  

——《自遣》

  

寂寞无边无际,醉酒的老诗人,他神游到另一个时空去了。

  


  


  

参考文献:

  

<唐>李白:《李白集校注》,瞿蜕园、朱金城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后晋>刘昫:《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2009年贾二强:《唐永王李璘起兵事发微》,《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1期张冬云:《论李白的精神困境及其成因》,《杜甫研究学刊》,2018年第3期邓小军:《永王璘案真相——并释李白<永王东巡歌十一首>》,《文学遗产》,2010年第5期

免费咨询
免费获取加盟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