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插在城门上,董军开车回家。新巢喧闹,花丛稀疏。柳荫初密,影犹微。泡一泡汤,熟练地试穿轻薄的衣服。”
(宋《立夏》)
2022年5月5日20时23分,壬寅年“长夏”。
“长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此时太阳到达经度45度。《历书》记载:“斗指东南,其维长夏。万物自此长大,故名长夏。”此时,暑气渐聚,雷雨渐多,风暖日长,绿肥红稀,庄稼长势旺盛,正是大地生机勃勃,面貌焕然一新的季节。南方梅子黄熟,北方树木茂密,彩蝶飞舞,青蛙鸣叫,夏天脚步匆匆。
[听青蛙]
春末,长夏款款而来。“长夏”又叫“春日”。根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的记载:“成立,成立,夏天,休假,休假,休假,休假,休假,直到现在的一切都是假的。”据说阳气越来越长,春天种下的植物都长直了。从天文学上讲,“长夏”是告别春天,迎来夏天的转折点。但是,按照日平均气温稳定高于22的气象标准,虽然我国很多地方都是夏天,但依然是春天。只有南方部分地区进入了“夏日绿树浓荫,塔映池塘”的夏季,而北方大部分地区仍处于“各种红花紫花争一枝香”的仲春和晚春时节。
“长夏”在三季,虫鸣,蚯蚓出,瓜生。根据《礼记训纂》“蟑螂和青蛙”,表示青蛙开始在田野和池塘里鸣叫觅食,“听蛙”的季节到了。5日,随着地下温度持续升高,蚯蚓从地下爬到地面呼吸新鲜空气。第五天,瓜发芽长了。万物欣欣向荣,生机勃勃。
[麦秀峰摇米阵雨雨]
农业谚语中有句话叫“长夏见夏”。在“长夏”季节,春播作物逐渐长大,夏收作物进入生长后期,冬小麦开花,油菜接近成熟,夏收作物基本已成定局。江淮地区“谷雨麦孕,长夏麦吐芒”。麦穗饱满,麦粒种在田里”,展现了麦收的景象。
《遵生八笺》有:“夏梦之日,天地始交,万物和谐。”《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有:“夏三月,名樊秀;天地和合,万物皆美。”“长夏”是一个重要的节气,标志着万物生长的旺季,天地赋予的“麦显风,稻显雨”的繁华乡村正在显现。
在“长夏”季节,水稻种植和其他春播作物管理已进入繁忙季节。江南、北方早稻种植要做到早施肥、早翻耕、促早生长、控病虫害。四月麦醉人,半年粮足。小麦是一幅田园风光。夏季“麦丰”,冬小麦成熟的最后一个月倒计时,要精心管理和保护麦收。
【迎夏立春,打蛋称人】
“长夏”源于祭祀仪式,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节日。其起源远早于“二十四节气”的确定。《礼记》有这样一段记载:长夏之日,天子亲自率领三公九臣王公大夫在南郊迎夏。在这一天,皇帝将带领文武官员举行夏季欢迎仪式。所有的官员都穿着朱砂长袍,用朱砂玉,甚至马匹和车旗都要用朱砂来表达他们对丰收和美好生活的祝愿。
“忍不住去春来,就带着樱桃芽回春来。”在漫长的夏天,有一个流行的习俗
“长夏称人体重,挂梁上笑。”细数称人的习俗,还是挺有意思的。古人在“长夏”日轮流称体重,看秤大声数数,加上吉祥话。比如老秤会说“体重87,活到91”。女孩坐在上面说:“一百零五斤,屋外的人会来找你”。
【“心主夏”,强调“养心”】
“长夏”节气的到来,意味着气温上升,酷暑临近。中医认为“心主夏”。长夏养生,“养心”为主。保持心静,心态平和,注意不要躁怒,切忌大喜大悲。可以适当安排绘画、钓鱼、书法、种花、下棋等活动。另外,炎热的夏天容易出汗。运动时,应选择散步、游泳、慢跑等。微微出汗。中医认为多汗会导致心气阴两虚。
“长夏”过后,白天长,夜晚短,可以晚睡一点,早起适应杨胜和阴虚性质的变化。防止“夏天打盹”,可以适当增加午休时间。
郁郁葱葱的夏日景象即将第二次展开。在因夏而歌、因夏而出、因夏而生、因夏而美的物候中,我们充满了对先民顺应自然的敬意,享受着节气文化带来的智慧生活。
【来源:山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