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物联网、机器学习等新技术对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2021年2月,经中央编办批准,教育部将科技司更名为科技和信息化司,进一步强化了教育信息化的统筹管理职能。
围绕教育新基础设施、实施“双减”、完善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等教育信息化重要问题,今年以来,教育部一方面做好顶层设计,整体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另一方面积极指导落实各项工作,推进“互联网教育”,支撑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从现有到优秀:推进新型教育基础设施建设
今年是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老师徐莉莉在学校智能教室上课的第二年。
第一次走进智能教室,当最新的智能电子白板和大小屏幕映入眼帘时,徐莉莉兴奋地发了一条朋友圈,收到了140多个赞和评论。很多老师留言“高大上教室”。
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在许多高校已经成为现实。继《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规范(试行)》、《职业院校数字校园规范》颁布后,今年3月,教育部又发布了《高等学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试行)》,为高校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水平提升提供了指导。三个规范以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为核心,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数字化校园建设标准体系。
近年来,教育部全力推进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教育改革发展。高质量完成“校联网攻坚”,全国中小学(含教学点)互联网接入率100%,99.5%的中小学拥有多媒体教室,86.2%的学校实现多媒体教学设备全覆盖,各级各类学校基本具备信息化教学环境。
随着“十四五”国家新型基础设施战略的深化部署,如何推进新型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夯实优质教育体系的数字化基础?
今年7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发布《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以信息网络、平台体系、数字资源、智慧校园、创新应用、可信安全等六个方面为重点,力争到2025年基本形成结构优化、集约高效、安全可靠的新型教育基础设施体系,推进新型教育基础设施建设。
从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从注重“硬”基础的传统基础设施到强调“硬”基础的教育新基础设施,华中师范大学人工智能教育系教授吴迪认为,“新基础设施将对教育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二、以点带面:扩大优质数字资源的覆盖面
依靠一根网线,宁夏西吉县让太保镇第一小学、西平小学、干岔教学点的学生们成了“同学”。
西平小学和干岔教学点作为农村小规模学校,面临着学生人数少、英语和音乐教师缺乏的问题。现在通过“三个教室”的建设,三所学校实现了远程同步教学,学生享受到了更好的资源。
2018年以来,教育部统筹指导宁夏“互联网教育”示范区建设。为缓解薄弱学校特别是农村小学校教师结构性短缺、国家规定课程开设难等问题,宁夏大力推进快递班、名师班、名校网课建设和推广。截至目前,全区已实现中小学“三课堂”应用全覆盖。在过去的三年里,将近40万c
北师大未来教育高级创新中心与北京市教委合作,为中学教师搭建开放的在线辅导管理服务平台。通过“互联网”,探索学校提供课后辅导服务的新实践,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网上学习需求.
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国家、省、校三级优质资源共建共享体系。已建立国家职业教育资源库203个,首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中,已认定网络一流课程1875门,线上线下混合一流课程868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728门。
三、从热点到难点:强化服务和组织保障能力。
“老师知道每个学生对知识点的了解程度,教起来很轻松。学生成绩明显提高。"江西省南昌市湾里第五小学校长刘成章介绍,依托"赣教云"平台,师生们明显感受到了"智能作业"带来的变化。
“双减”后,如何满足学生和家长对提高课堂教学和作业质量效率的高要求?和江西一样,教育信息化正在成为支撑“双减”的重要力量。
围绕“双减”、教育APP治理等教育热点难点问题,教育信息化正成为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
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在全国总体平稳,呈散发态势。受疫情影响,部分地区中小学改用网络教学,借助空中课堂等“互联网教育”平台,有效保障了学校“停课学习”。
基于学校的
建设的传统信息化局面,呈现出“小而杂”的特点,容易带来大量重复建设和数据孤岛等现象。聚焦教育政务信息系统整合,教育部累计为300多个地方提供超3亿次数据共享服务。此外,教育部建成学校、教师、学生三大教育基础数据库,基本实现了各系统教育基础数据资源的整合共享。作为影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关键因素,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教育部举办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专题培训,全面提升师生信息素养。作为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整体统筹,教育部正积极推动“互联网+教育”加快发展,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以教育信息化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
来源: 中国教育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