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秋天,都是米胖子的高光时刻。
这份来自法国的百年美食榜单会在这期间密集发布,但最近两年,这场美食盛宴越来越像一场吐槽大会。
之前的米其林星级餐厅李家菜因为一份3000元的套餐,惹得微博大V投票,上了热搜,变成了众矢之的。
因为米其林不是诺贝尔奖,每个吃货都有发言权。
米其林反运动的中坚力量依然是那些对家乡有着朴素感情的美食。
最先被米其林逼疯的是广州人。
2018年米其林刚到广州的时候,发了一个看起来很有诚意的名单,8家一星级餐厅,20家必比登餐厅,35家盘子餐厅,还有两个特别奖,但是什么都怕比。
同年米其林评出台北20家星级餐厅,36家必比登餐厅,67家盘子餐厅,3星2星餐厅都有,更别说广州1500多万人口,台北只有780万。
香港的米其林餐厅数量惊人,共有227家餐厅上榜,包括6家三星级、11家二星级、46家一星级和73家必比登餐厅。要知道,全世界只有100多家米其林三星级餐厅。
更何况,中国大陆唯一的三星级粤菜馆其实不在广深,而是在上海的唐阁。仅仅是最好的粤菜在上海这个事实就足以气死广州人了。
9月22日发布的最新广州米其林榜单依然没有三星,只有12家星级餐厅。在8月份发布的台北米其林榜单中,星级餐厅多达30家,而去年底,香港的星级餐厅多达70家。
以“食在广州”为名片的城市,在米其林眼里几乎就是美食沙漠。
上海人:本帮菜招你惹你了?
在中国最大的城市,以前米其林上市的餐厅都是粤菜和西餐,而地方菜和江浙菜名不副实?
旁边的唐馆,三星是意大利餐厅,只有10桌,别说每人5000元了。你得和同桌的陌生人交朋友。看起来就是一个大炫耀的场面,又一个寿司大神。
北京人:我们不是只有卤煮、豆汁和爆肚。
上海和广州的人无法体会在帝都吃饭的心酸。唯一的三星级餐厅,是江浙菜的新辉煌。两家二星级餐厅分别是素菜和江浙菜。米其林很自豪老北京小吃不够好吃。北新桥焖饭、银三豆汁和金生隆牛肚都被列入必比登名单。
然而评论区却被彻底推翻,甚至有人嘲讽“米其林是不是讨厌北京?”北京人自己也有味道。说到排场,我们有宫廷菜,官府菜,私房菜。从满汉全席到扎江面,豆汁和卤煮我们都吃不到。
谁能招惹开地图枪的吃货?
毕竟在这个世界上,真正能做到众生平等的,只有美食。
英国人写了一本书《中产阶级辞典》,分析了中产阶级生活的439个标签,发现有200多个和食物有关。越有钱,越愿意把钱花在胃口上。
所谓顶级餐厅吃食材,中级餐厅吃服务,普通餐厅吃口味,街边小摊吃氛围。千真万确。给餐厅打分的米其林也圈了吃货的钱包。
这事在流量下沉时代,费力不讨好。
现在的大众情绪不太受中产阶级,小资,高级品牌的欢迎。无论星巴克还是茅台,全聚德还是狗不理,享受溢价的代价就是制造更多黑粉。
米其林的麻烦在于,虽然中产阶级的钱包被掏空了,但普通吃货是无法认可的。比如,有人提醒你饿了不要去米其林,因为饭后,你会空着肚子回来。
真正响应节粮食约号召的,居然是米其林,意不意外,惊不惊喜?
在每年的米其林美食指南里,评论区都不忍直视。米其林四大名杆贵,装,难吃,名不副实。
简单来说,它只为眼睛服务,不对味蕾负责。最要命的是人家吐槽。让米其林尴尬的是,很多说法既不能承认,也不能反驳。
比如,外国人有什么资格评价中餐?
听起来很有道理,但实际上,逻辑并不成立。中餐和西餐确实起源于两种不同的文化,但这样评论就有点说不过去了。难道只有广东人可以评论粤菜,湖南人可以评价湘菜,北京人可以讨论全聚德,美国人可以批评星巴克?这样玩真的没意思。
米其林的价值在于安利你不熟悉的美食。比如一个广州的美食家,不需要米其林告诉他哪里的烧鹅最好吃,但是到了巴黎、伦敦、纽约,他还是需要米其林推荐纯正的法国菜、炸鱼薯条、烧烤。
当然,我们还要更深入。如果反对米其林,外国人就会垄断美食的话语权,他们就会争夺东方美食鼻祖应有的地位。这个真的需要资质。
至少中国人
现阶段“吃”的还不够多。去年我们的餐饮市场总规模是5.5万亿元,与美国相当,但年人均餐饮消费3286元,远低于美国的16667元,餐饮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中国是11%,美国有13%。
尤其是美国48%的消费是由快餐贡献,中国只有22%,偏爱正餐的中国人还吃不过只知道快餐的山姆大叔,这事有点说不过去。
总之,吃货还需努力。
一直以来,米其林的评判标准都对外公开,不外乎食材、烹饪、创新、性价比和一致性等五个方面,不透明的是实操权重,“一致性”这点对中餐尤为不利,但非要把米其林说成野鸡榜单,或是利益操作,也不符合实际。
米其林被嫌弃,一半是误解,一半是罪有应得。
说米其林又贵又装,实在有点冤枉,因为米其林一直是两套体系打天下。
一般人理解的米其林就是星级,其实另外还有比必登、餐盘等榜单,都是专注口味的,不乏物美价廉的选择,新加坡的米其林一星“大华猪肉粿条面”就是20元的街头美食,魔都也有一家号称地球上最便宜的米其林二星餐厅,套餐起步价只要48元。
1926年诞生的星级,从一星到三星,虽说是星级越高、价格越贵,但本质上还是拼口味的,光有装X环境、精致摆盘和跪舔服务,上不了榜单。
1955年的必比登,可以理解为性价比,纽约必比登都是人均40刀以下的餐馆,中国大概200元的水平,北京的金生隆爆肚、北新桥卤煮、尹三豆汁就是入选了这个榜单,算是米其林对平民美食的认可,真不是拉仇恨的。
2017年米其林又出了个餐盘榜单,奖励食材新鲜、烹饪用心的商家,算是轻奢推荐,上榜餐厅都有摘星的实力,更接地气的还有piecettes,标志是两个硬币,国内少见,在欧洲全是人均16欧以下的简餐,约等于我们的苍蝇小馆。
真正给米其林招黑的是叉匙系列榜单。
这个榜单有5个细分级别,专注环境和服务,吃本身退化到了次要位置,食客非富即贵,不但外卖小哥谢绝入内,就是吃货穿着随意,人家也是不欢迎的,说白了,只为面子服务,不对肚子负责,优点是出片率高,更是明星大佬的偶遇圣地。
米其林被黑出翔,这个榜单居功至伟。
但我们换个角度,吃这件事对于高净值人群来说,早就不是填饱肚子,而是有仪式感的社交活动,高逼格餐厅只是满足了这种需求而已。
米其林不过提供了一套筛选标准:
你要摆谱炫富,找五把叉准没错;追求口腹大欲,按星级踩点绝对靠谱;只想吃饱吃好,必比登最合适;捡漏特色美食,就是餐盘了。
但有一点就比较奇怪了,让吃货愤怒的米其林,居然与餐厅也不是盟友。
米其林的口味和审美都比较保守,尤其是还讲究传承,所以对网红餐厅的亲和力不高,更倾向于给岁月而不是流量背书。
对于那些高知名度的堂食餐厅,米其林确实导流了价格不敏感的优质客群,但榜单每年更新,并不是什么丹书铁券,上海唐阁就从2018年的三星退到了去年的二星,所谓“塞翁得马、焉知非祸”,米其林光环是有风险的。
大牌餐厅尤其反感这种不确定性。
去年首版北京米其林发布,有两家店摘星的大董就拒绝领奖,还发长文痛批米其林不接地气,文中有两个观点相当值得玩味。
第一,把米其林称为“异邦想象”。
这个措词太狠了,直接将米其林审美与1972年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尼的纪录片《中国》挂钩,言外之意,米其林特别关注东方美食的“阴暗面”。
第二,以“嗜臭“为传统,缺乏进化眼光。
米其林给了爆肚、卤煮和豆汁名份,却让大董们觉得自己被无视了。
把动物内脏当食材,本身就有争议,究竟是物质匮乏时代的产物,还是特有的美食传承,中国人自己都吵不清楚,就别让米其林背锅了。
餐厅敢于叫板米其林,主要还是后者的带货能力出了问题。
有媒体采访过广州“坚记“和上海”茂隆“这两家平民米其林,得到的反馈出奇相似,上榜前后客流量和营业额都没有明显变化。
光从大众点评上看,米其林的种草水平仍然可观,何以没有反映到营收上,多半是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讨厌自上而下的优越感了,米其林越是被高大上,越是惨遭嫌弃。
至于专业性,在美食这事上没多大实质意义。
米其林评审都是大牛,每年行程3万英里,完成600次探访,住160晚酒店,用餐300次,写1000份报告,又如何?还不如网红在店里摆个POSE有用。
关于美食,历来有两种观点。
最高级的吃货,吃的是礼仪,吃的是环境,吃的是氛围,吃的是学问。
但很多人也相信奉周星驰的说法。
只要用心,人人都是食神,人生之味,一碗好吃的叉烧饭足矣。
米其林的正襟危坐,与大排档的轻松随意,都是烟火气,喜欢就好,非要打倒地地,再踏上一万只脚,真没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