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追求下沉的市场转化率,贷款广告一次次刷新低俗下线,也一次次引发舆论批评。
这次是京东金融上了热搜,被“群起嘲讽”,但用户更希望看到的可能是:不要出现下一个“重蹈覆辙”。
近日,京东金融在抖音等短视频平台投放的一系列借贷广告引来广泛批评,其情节设计缺乏逻辑、内容低俗,被网友嘲为“雷人”、“无下限”。为此,短短三日内,京东金融两次公开道歉,承认其投放的借贷广告“一味追求业绩”,存在的严重价值观问题。
事实上,点对点借贷的广告方式一直饱受诟病,其夸张的营销手段和超前的消费也受到了监管部门的关注,并对市场平台和消费者进行了警示和提示。针对京东金融短视频广告事件,Xinhua.com也在评论中呼吁,在点对点借贷平台低俗营销、哗众取宠的表象下,是一种“扭曲的价值取向”,并称“这不是'俗',而是'恶'”,监管要“严惩”!
京东金融两次为短视频广告道歉。
“我们再次向大家诚挚道歉!!没有任何理由,我们完全做错了。”
12月17日,JD.COM集团就京东金融短视频广告事件公开道歉,称其广告“一味追求业绩,迷失了自我,失去了责任,失去了初心”。
据JD.COM发言人官方微博称,JD.COM集团已针对此事件成立专门调查组,将“围绕组织、机制、流程进行全方位诊断,从团队文化的根源上查找问题”。
就在两天前(12月15日),京东金融官方微博就此事发出道歉信,承认其投放的短视频广告存在严重的价值问题,并表示“已首次下线该视频。经过严格的内部调查,短视频通信系统因团队管理不善、审核不严而违规上线。将全面审核短视频存量,严格规范代理商管理,坚决防止类似情况再次发生。”
事情源起于一条引发热议的京东金条广告,广告内容如下:
机舱内,一名身着迷彩服的中年男子因母亲身体不适,想请空姐帮忙开窗或换座位,被其他乘客拒绝。乘务员提出升舱方案,但“升舱费需要1290元”。男子看着手机上两位数的存款余额,有些舍不得。这时,一个西装革履的男人主动提出“我来付钱升级”。
随后,西装男子拿着迷彩服男子的手机,转了他的京东金融贷款金额15万元,说:“这是你在JD.COM买金条的备用金,以后急用时随时取,不怕被人笑话。”他还介绍了“1万元日息1.9元,还没一瓶水贵”的JD.COM金条贷款,进一步打消了借款人的顾虑。
这只是京东金融推出的一系列广告之一。这一系列广告的内容都差不多。比如,在另一则广告中,上述身着迷彩服的男子带着生病的母亲去大城市看病,却没钱住酒店。他被服务员拒绝了,然后通过京东金融拿到了一笔贷款额度。这些广告被很多网友批为“刷新下限”、“无脑”、“惊世骇俗”,也被视为企业传播正确价值观的社会责任感缺失的结果。
点对点借贷中的广告是混乱的。
早在京东金融短视频广告事件引发热议之前,360借条投放的广告就已遭到过舆论批评。
今年年中,一系列关于360借条的短视频广告在微博中引发争议。其中一个广告讲述了一个穿着空姐制服的美女和一个外部条件极度不匹配的男人约会的故事。一开始她很热情,后来听说她没有360借条,立马说“我们不合适”。剧情被很多网友批评为低俗。
9月7日,360官方微博发专文致歉,称该视频广告由第三方合作推广人“为增加下载量,借鉴互联网流行元素和创作手法,夸大设计角色冲突,为博眼球而策划拍摄”。30表示,IOU团队已“立即责令广告代理公司注销并删除短视频,注销所有涉案推广人的短视频宣传资料,终止与推广人的合作关系,开展治理和防范低俗广告行动,加强对短视频资料的审核和清理”。
事实上,京东金融和360 IOU并不是唯一两家在广告营销中过度使用武力的公司。小米金融、分期乐、好分期等点对点借贷平台在短视频等下沉流量平台上投放的广告,大多具有夸大剧情、弱化还款责任、夸大贷款收益等共同特征。
这种情况并没有被监管所忽视。2019年3月,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发布《关于网络借贷不实广告宣传涉嫌欺诈和侵害消费者权益的风险提示》,称“部分网贷机构通过短视频平台等新媒体渠道发布虚假广告”,要求各从事网贷业务的会员机构和提供网络小额贷款服务的相关机构遵守行业自律要求,坚持合规审慎经营,不得违规宣传发布虚假广告。同时呼吁消费者提高警惕,谨慎判断,防止被骗造成经济损失。
“JD。COM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这些“震撼人心”的广告,目的无非是引流和获客。在京东金融和360借条的致歉中提到,投放此类广告的原因是“盲目追求业绩导向”、“接地气、追求效率”。也有业内人士指出,这类广告多投放在下沉市场,转化率较高。
>对此,新华网评论称,一些网络平台上频现土味营销广告,是“为了流量不顾吃相”,网贷、医美等行业更是重灾区。为了开拓下沉市场,一些网贷平台利用人设吸引眼球、营造虚假场景、植入诱导性广告,罔顾相关法规和消费者利益;还有一些广告打着“土味视频”的口号,把“奇葩”当“流行”,拼丑搏眼球,似乎越有争议性,就越能实现“广告效益”。“女性拜金”“贫富差距”“城乡差异”……凡是能刺激网民情绪的,都拿来营销话题。挑动对立、制造焦虑、纵容欲望……只要能吸引网络流量,就可以不择手段。“然而,玩‘土味梗’翻车的,京东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新华网在评论中呼吁,这些低俗营销,哗众取宠的表象下是歪曲的价值导向,这不是“土”而是“恶”,不但“辣”眼睛,还“毒”心灵“害”社会,必须重拳惩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