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酒水分类 > 白酒

新安老酒42度青瓷瓶,石河子新安老酒

酒易淘 白酒 2022-09-06 11:51:09

品牌名称:酱香白酒加盟 所属行业:酒水 > 白酒

基本投资:10~50万元 投资热度:

加盟意向:1634 门店数量:534家

索要资料 查看详情

  

  在宋代的陶瓷窑中,有两大名窑,以烧制黑釉茶杯(碗)而闻名。这是福建建阳窑,江西吉州窑。其中,吉州窑以创作和烧制剪纸贴花和木叶黑釉茶杯在瓷坛上脱颖而出。   

  

  一、黑釉茶杯的出现与茶文化的关系   

  

  在中国历史上,茶汁被用作饮料,至少可以追溯到汉代;饮茶作为一种社会时尚始于唐代。唐代茶圣陆羽《茶经》奠定了茶道的形式和内容,饮茶开始讲究境界。强调喝茶体验生活的茶道逐渐形成了茶文化。   

  

  进入宋代以后,喝(吃)茶、争茶成为一种带有文化性质的高雅行为,在上层社会普遍存在。特别是宋代的一些皇帝(如宋徽宗)喜欢与官员和家人争茶,行动得力,朝野人心。宋朝提倡斗茶3360。先将豆茶发酵的茶饼(糊)磨成粉末,用开水冲泡,这样水面上会浮上一层白色的泡沫。通过观察白色泡沫的浓度、亮度和持续时间来判断斗茶输赢。   

  

  釉面茶灯因容易掀起茶沫,观察茶色,受到饮茶者和爱茶者的青睐和喜爱。釉茶灯时有诞生,数量占宋代瓷窑的三分之一以上。由于斗茶与文化内涵的联系,以及斗茶者对斗茶活动每一个细节的完美要求,茶灯的工艺精益求精,木叶纹茶灯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出现的陶瓷精品。   

  

     

  

  吉安博物馆藏吉州窑黑釉木叶纹帽碗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饮食习惯的一些变化,茶和茶具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但是唐宋茶文化一旦兴起,就直奔民族文化的历史长河而兴盛起来。饮茶不仅受到全民的青睐,而且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待客、清心的一种高雅方式,并与佛教的一个分支——禅宗文化进一步融合,茶道与禅宗的血肉联系由此显现。3360已经把茶道中的生命体验上升到了禅宗还原生命本质的体验。比如赵朴初《茶联》:“看完了所有的酸甜苦辣,七碗浪漫的爱情没有倒下;八百年,同证茶禅。”皇帝爱茶,一如既往的“干长带叫水”,要求泡茶用的水必须淡、清、甜、苦(泉深处的水)等等,都是一种制茶极致的体现。而且中国的茶文化也影响着海外国家,其中日本最为典型。   

  

  二是木叶黑釉茶杯的创制和烧制。   

  

  江西宋代吉州窑创制并烧制木纹茶灯。吉州窑,创建于唐末,发展于北宋,兴盛于南宋,元末明初停烧。位于赣江中游,绵延数十公里的赣江两岸,形成了以永和窑、贾鹏窑、临江窑为核心的古济洲窑系。   

  

     

  

  在古吉州窑漫长的制瓷历史中,能工巧匠博采众长,南学北仿,成功烧制出青瓷、青白瓷、彩瓷、黑瓷、青釉瓷和瓷雕。品种几乎涵盖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瓷器的各个方面,包括3360个碗、盘、罐、罐、杯、碗、瓶、罐、碟、玩具等等。   

  

  在瓷器烧制技术上,他们不仅高质量地吸收了福建建阳窑的釉点技术、磁州窑的插花技术、定窑的过烧技术和景德镇窑的青白釉技术,还天才地创造了剪纸贴花和木叶纹的装饰技术。它们具有“釉色千变万化,似泥而非陶”的鲜明特征。在…之中   

  

  吉州窑陶瓷艺术家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信息,依靠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以民窑特有的艺术手法,烧制出大量价廉物美、工艺精湛、极富人情味和地方特色的陶瓷。借助便利的水运条件,他们的智慧成果从朝廷流向民间,流向大江南北。剪纸贴花和木叶纹黑釉茶灯是当代最著名的产品之一。   

  

     

  

  吉州窑博物馆收藏的南宋吉州窑木叶碎片   

  

  三、木叶黑釉茶灯的审美意义。   

  

  木纹多装饰在黑釉大口小脚浅腹的茶杯上。或金黄紫褐色的木叶,印在深色的茶灯上,微微掺水,直观上,像一片漂浮在红茶汤里的天然茶叶,亲切悦目;看着看着,就像夕阳下漂浮在远方水域的一只小船,意境深远;禅定,就像镶嵌在浩瀚夜空中的半个月亮,静谧而优雅。   

  

  这在很大程度上符合宋代抑武重文的政治氛围和淡泊宁静的审美倾向。其简单、普通、明亮、奢华的工艺效果给人的感觉是简单而庸俗的,给人的灵感是平和而深邃、简洁而柔美的,令人回味和难忘。有了这种意味深长的茶灯,可以和朋友一起品茶,邀请朋友一起斗茶。自然就有了浓浓的文化气息和生活乐趣。   

  

  无论木叶纹装饰是来自落叶无意的自然启示,还是剪纸贴花工艺的联想,毫无疑问,是古吉州窑的窑工们创造了一种自然意趣与诗意完美结合的陶瓷艺术精髓。他们追求自然的线条。   

饰和人为装饰的完美结合的努力及成功,让世代人们通过黑釉衬托出来的木叶的丝丝茎脉, 感受到自然的美好和智慧的神奇; 他们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独创工艺客观上给历代世人留下了无可替代的美好享受。

  

可以说: 木叶纹装饰是古吉州窑的陶瓷艺术家们智慧的结晶, 是古吉州窑的骄傲。这一杰出的工艺让平凡的木叶借助于黑釉茶盏得以永生, 成为唯一经火而不“灭”的神奇木叶, 同时让承载着木叶的普遍黑釉茶盏得以誉满天下。它们相得益彰、共生共荣, 成为中国古代灿烂瓷苑中夺目的黑色玫瑰。

  

在吉州窑的黑釉系列产品中,除了闪闪亮惹人爱的兔毫之外,尤以剪纸贴花、木叶盏和玳瑁釉最具地方特色。这其中剪纸贴花是最能反映宋代民间的审美意趣,同时也是将工艺美术中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完美融合的典范。由于饮茶文化的差异性致使吉州窑剪纸贴花茶盏形制丰富多样,而吉州窑又是民窑,其装饰风格也是多种多样令人为之迷乱。

  

有人说虽然看过了许多吉州窑剪纸贴花,却依然有一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那到底怎样的剪纸贴花才称得上精品?怎样的器物才能达到一世不出二的级别呢?今天!就是剪纸贴花出道终极评比啦~我们特地挑选了九件,无论是成色、装饰、还是器型都堪称一流水平的剪纸贴花盏,评比结果到底如何,快一探究竟!

  

「09犀牛望月,自在闲适」

  

吉州窑漏花犀牛望月纹盏美国哈佛大学赛克勒艺术博物馆藏

  

  

这件犀牛祥云剪纸贴花盏口沿为罕见的葵口,在吉州窑盏中也是稀罕件。盏内壁两侧分别为漏花形成的犀牛与云月,即人们习称的“犀牛望月”或“吴牛喘月”,装饰的犀牛纹也是吉州窑剪纸贴花中较为少见的装饰。

  

出现这种纹饰也许与当时战乱流离的社会有关,面对苦难人们期许着闲适安逸的生活,而通过装饰器物的方式也许能聊以慰藉。盏虽是修复的残器但躺着的犀牛区域是完全原始的器物,因而具有较高的价值。

  

「08 小巧伶俐,十分可爱」

  

吉州窑仿玳瑁剪纸贴花文字盏2014邦瀚斯奉文堂专场拍品

  

  

看到这件器物,别的先按下不表!单单是这件特殊贴花拍出的价格就令人叹为观止了,迄今为止剪纸贴花的最高价220万港币。当价格拍出220万港币时许多藏家直呼“想不到”,但能拍出高价自然是有其过人之处。这件吉州窑剪纸贴花文字盏品相完美,几乎无修补,底足修的极为精致小巧增添不少伶俐之感,在当场拍品中是数一数二的明星产品。

  

  

随着近些年「茶文化」「宋式美学」的兴起,不少藏家也洞察到市场的敏感变化,作为完整器或微瑕的茶盏,其实用价值远远赶超其他类型藏品。古为今用的思维逐渐渗透进如今的生活中,是否用宋代茶盏品茶便能触及到古人的生活滋味呢?我们不得而知。

  

「07 双凤绕梅,盘旋徘徊」

  

吉州窑玳瑁天目茶碗 三井文库

  

  

虽然双凤纹剪纸贴花在吉州窑茶盏中,有很大的出土量,但是可以达到这件成色水平的,是寥寥无几的。盏内剪纸贴花脉络分,并且两只凤凰剪纸样式不同,有鸾凤之分令画面虽看起来简约但不乏趣味。

  

  

这件茶盏的器型周正,相比于同类器物盏型较大,制作工艺也更加精致和完美。深腹束口的特征,不仅更加方便饮茶,也为其造型增色不少。

  

「06 文字天目,淳朴亲切」

  

吉州窑文字天目茶碗天目收录(私人收藏)

  

  

文字天目盏自古以来就很有名,这件文字天目贴花清晰,釉面莹润。口沿下方用唐草纹带圈绕,碗内装饰的菱花窗内嵌有“长寿富贵”“福寿康宁”“金玉满堂”的吉祥语,期许着幸运的预兆,顿时民俗意味立马就跃然瓷上。在保留文字的同时又突出图形的美感。吉州窑剪纸贴花手法随性自如,画面感受淳朴且亲切,毫无造作之感,反映出人们最真实的期许也是打动人心作品的特质之一吧。

  

  

对比上面两只吉语剪纸贴花盏,成色高下立见。右边是来自V&A博物馆藏的,明显釉色暗沉,贴花的清晰程度也不及左边,而左侧一层圈饰的唐草纹使画面更加有层次感。

  

「05 绶带梅枝栖,意从盏中来」

  

吉州窑绶带鸟(或凤凰)梅枝美国波士顿博物馆藏

  

  

吉州窑出土的剪纸贴花器物,很多受到宋代的诗书画纹饰的影响。而宋代文人意趣在这件绶带梅枝剪纸贴花碗中表露无遗,环绕碗壁一侧装饰着折枝梅花,对面则是一绶带鸟,不免令人遐想起宋代文人诗情画意与风花雪月之事。

  

  

△宋 扬无咎 《四梅图》之欲开

  

吉州窑的梅花剪纸贴花图案大多借鉴了宋代白描花鸟画和折枝式的构图。虽吉州窑中有许多折枝鸟纹装饰,但此件属上等品,同时碗内釉色清亮更能衬托出黑色绶带梅枝纹饰纹饰的意境。

  

「04美好祈愿,无限期许」

  

吉州窑动物纹盏鸿禧美术馆藏

  

  

这件动物纹盏来自鸿禧美术馆,能入选我们九强自然也是因为它特殊和少见的剪纸贴花纹样,这类藏品出土很少,相信不少人也是第一次见到。盏内有三个不同的剪纸贴花纹饰,每张剪纸都制作精细,纹饰清晰可。盏沿一圈唐草纹饰更有一种入画之感。

  

吉州窑剪纸贴花装饰中,每每出现动物纹自然是与人们美好的期许和愿景不可分割。犀牛望月表达的是人们对闲适自在生活的向往,而鹿树纹中「鹿」通「禄」则寓意美好吉祥,也衬映出人们祈求福气福运。成色如此之好的三饰动物纹吉祥盏是很少见的,是不可多得的一件佳作。

  

  

相较于内部纹饰的精彩程度,这件盏在造型上可能略微逊色。盏的口径有11.6厘米,盏外部线条也十分流畅但个头略矮,虽缺少一点大气,却有一种婉约可爱之美。

  

花团锦簇,唐草圈绕

  

吉州窑玳瑁天目茶碗万野美术馆藏 国宝

  

  

花团锦簇唐草绕,十分喜人。此件玳瑁盏是传世玳瑁盏中最出色的一件器物,属日本国宝级别的器物。内部装饰着罕见的黑色花卉纹饰。每个花纹则是由两朵牡丹花组合而成的团花纹剪纸贴花而成,口缘附近也有一圈黑色唐草花纹带。

  

  

这件玳瑁盏的器型属同类器物中的上乘之作,并且满釉到底,修足的精细程度也是吉州窑中的佼佼者。制作工艺非常精致,配合完美的烧造才成就如此传世之作。俏皮一只,想象一下握在手里把玩的感觉,令人心动~

  

双龙戏珠,斑驳而成

  

吉州窑玳瑁天目茶碗鸿池家私人收藏

  

碗内盛双龙,釉层斑驳而成。这件盏是鸿池家传下来的龙天目,也是数一数二的龙纹贴花盏。碗内的双龙环绕内壁相对而成围绕碗心,龙头相对火珠,似有双龙戏珠之势十分生动。同时两条龙也采取了不同的剪纸装饰,更能体现出剪纸工艺的精湛和创作者的意趣。

  

  

这类龙纹是吉州窑剪纸贴花装饰中非常少见的类型,而口沿经过历代收藏者修饰的银色包边也调和了器物的整体氛围。此件器物可以摘得第二也是因为它纹饰的罕见,双龙采取了不同的剪纸方式将龙的动态展现的活灵活现。这件盏器型也十分合适手握,作为茶盏是不可多得的精品。

  

梅枝月下,蓝入心底

  

吉州窑蓝斑剪纸贴花盏美国芝加哥博物馆

  

  

最后就是第一名蓝吉州啦~是很多人的心头好,这只蓝吉州区别于大部分的吉州窑剪纸贴花盏,呈现出令人惊喜的蓝釉底色。是目前发掘出的独一无二的剪纸贴花盏,盏的外部覆盖着一层深褐色的釉,而内部则呈现出少见的蓝色窑变底釉,装饰着月下梅枝飘渺的花形,又似在碧波潭中被风吹起的一阵涟漪。

  

这只蓝釉盏想必是古人无心插柳之作,却引得今人无限遐思,惊叹不已,也是不少人心目中当之无愧的“蓝月光”。

  

  

每次看到这件蓝釉盏的细节图,都令人浑身一个激灵,仿佛是发生了某种连接的喜悦涌上心头,每每这时就不免叹服古人的审美与智慧,穿越千年依然令人为之身心雀跃。

  

看了这么多顶级的吉州窑剪纸贴花,不禁疑问,为何到如今我们依然把玩有着如此简约的装饰,憨态可掬的造型的器物?我想与现在追求的生活方式密不可分,剪纸贴花的装饰摒弃了繁琐复杂的装饰纹样,追求的是一种原始的状态,而将「女红」与「陶瓷」相结合碰撞出极具时代感的装饰特色,有返璞归真的青涩之感。

  

  

关于剪纸贴花的大致做法我们在之前的节目和文章中就已经做过解读,简单来说,就是先上一层黑釉,然后把剪纸贴到黑釉层上,接着再在黑釉上施加一层玳瑁釉,然后再将剪纸揭掉或是烧飞即可,这样剪纸贴花的部位就会露出黑色的釉层,和玳瑁釉形成鲜明的对比,图案效果就出来了。下面是简单的图示过程,更直观向大家展示制作流程~

  

  

上下滚动查看更多

  

剪纸贴花艺术运用到陶瓷装饰上吉州窑是首创,而在宋代剪纸贴花的制作和适用人群大多都是普通民众,因而设计制作的器皿往往最能反映宋代生活的意趣,往往流露出当时的真情实感和生活气息,自然不难产生出真挚动人的精品。

  

看完后不禁感叹,宋代吉州窑剪纸贴花达到了真正的雅俗共赏的境界。这九件剪纸贴花盏,你心有所属了吗?是否和上面的排序一样呢?欢迎大家在留言区交流不同的意见~如果还有什么心头爱想了解,也欢迎给我们留言呀~说不定下一期就能遇见你的。

  

在中国古代陶瓷装饰中,有一种独特的以木叶纹为装饰的品种,时称“木叶纹”,有半叶、一叶,也有二三叶相叠成纹的。它是吉州窑独创的一种典型的黑釉瓷装饰,碗胎体为黄色,釉面黑亮。制作方法是先将天然树叶浸水腐蚀后留存叶脉,然后贴在已施黑釉的器物上,再敷透明黄釉经高温烧制而成,树叶的形状、叶脉清晰可见,入窑烧制后,形成一片深秋中的黄色叶片,叶脉清晰可见。如果注上茶水,眼睛和茶盏口保持水平,就会看到树叶仿佛在水中漂浮,叶影逼真,装饰其中可谓独具匠心,体现宋人独特审美情调。

  

  

江西吉州窑与宋代同时期的北方磁州窑、闽北建窑同为颇具地方特色的古代窑系,影响极大。其中黑釉瓷是吉州窑陶瓷的“代表作”。这种被日本人称为“天目”的宋代吉州窑独创的黑釉产品,种类繁多,变幻无穷,有木叶天目、玳瑁天目、兔毫天目、油滴天目、虎皮天目、黑釉彩绘、黑釉洒彩和素天目等等。但最具艺术魅力的还是木叶天目。若无木叶,单单的吉州黑釉瓷大约与同时期北方的定瓷也无二致,但就是这随意的一片叶,黑釉瓷木叶盏一举成为宋代,乃至中国茶器中独一无二的品类。

  

  

  

人们常说世上的每一片叶子都是不同的,纵观吉州窑木叶盏中的木叶,恰恰印证了这句话。那形状真是千姿百态,有的平铺盏底,有的曲卷折迭,有的横卧盏腹,有的牵越盏口,在在不同。且大小不一,无一片雷同,能看出窑工的信手取来,并无刻意,便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之趣。

  

  

巧夺天工的木叶盏 吉州窑有个特点,平时看来釉面不是很光滑,但一遇水马上变得色彩闪亮,釉面放光,其效果类似于雨花石。而吉州窑木叶盏则把这一特质发挥得更完美,盏遇水黑光油亮,纹路似雨后新叶悠然飘至盏底,给人以清新的古风。可以想见,古人将茶汤倒入盏中,浸润了水分的黑陶油亮可鉴,盏底木叶在悠悠荡荡的汤水中,似乎也飘动了起来。盏底木叶与遇水泅开的茶叶,相映成趣,连茶水也分外灵动了。

  

  

然而,木叶盏的制作工艺至今仍是个谜。有的认为,木叶盏是将树叶贴在茶盏的瓷坯内,再上一层透明釉入窑烧制,过程中树叶烧亡,只留一清晰轮廓覆于碗内,与釉色融于一个平面之中;有的认为叶子经浸泡腐蚀之后,去了叶衣,只剩叶茎和叶脉的叶片,然后将叶片粘上与盏底不相类似的釉,平整地置于盏面,高温使两种不同的釉产生变化,进而生成一丝丝叶脉清晰的图像。后一种解释得到更多人的响应。但不管是否留有叶衣,作为釉下彩的装饰工艺,能够做到将木叶纹米黄色的釉和盏壁的黑釉相溶于“一个平面之中”,用手触摸毫无违和,实在是一个奇迹。

  

  

  

宋 吉州窑木叶盏 木叶盏给人以美,也费人思量。木叶到底有何用途?又究竟是什么树种?木叶盏又是什么场合的茶器?有人认为木叶装饰茶盏,乃是宋人为了斗茶、点茶之用。但似乎也可存疑,黑陶黄纹,似乎并不利于斗茶时的观茶色,倒是兔毫、鹧鸪斑、油滴等结晶窑变的反而更适合。又有人认为木叶盏可能为禅寺僧人们订制的特殊专用茶器,其所表现出来的意境,也颇近于禅理。后一种说法,得到很多人的认可。

  

  

  

  

宋 吉州窑木叶盏 细细想来,木叶盏多用来装饰宋代典型的斗笠碗造型。这种造型口大、足小、敞口浅腹,蕴藏着佛家颇具宽广的包容性格。佛家又讲“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当一片飘零的落叶,置于火与泥土锻造的茶盏之中,对于禅宗来说,已远非一般普通喝茶的工具。所谓“禅茶一味”,在禅与茶千丝万缕的关系中,由一片小小的树叶,入定于沉思,入定于佛国,谁又说不可呢? 即便繁华如天幕,我仍清奇如初吉州窑,是汉族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作为江南地区(江西吉安)一座举世闻名的综合性瓷窑,它具有浓厚的地方风格与汉民族艺术特色。吉州窑的丰富烧瓷,经验和名工巧匠对江西地区瓷业的发展提高,曾起过相当重要的促进作用。吉州古窑兴于晚唐,盛于两宋,衰于元末,因地命名,因当时永和又为东昌县治,故又名东昌窑、永和窑。吉州窑产品精美丰富,尤以黑釉瓷(亦称天目釉瓷)产品著称,其“木叶天目”和“剪纸贴花天目”饮誉中外。

  

  

吉州窑始建于晚唐,兴于五代、北宋,极盛于南宋,而衰于元代末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据《东昌志》记载:永和镇至五代时,民聚其地,耕且陶焉。到宋时,瓷业兴旺,辟坊巷街三市、锦绣铺有几千户,百尺层楼万余家,连殿峻字,呈现出“民物繁庶,舟车辐辏”的繁荣景象,永和镇也成为“天下三镇”之一。现在古瓷片、窑具还俯拾皆是,一条条用阻坛和窑砖铺成各种图案的长街古巷,纵横交错,依旧保留了古瓷城的风貌。

  

  

吉州窑陶瓷在中国宋元时期是重要的商品之一,它为促进中国和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世界各地的很多博物馆和收藏家都藏有吉州窑的名贵产品。1975年,在东京博物馆举办日本出土的中国陶瓷展览,吉州窑的兔毫斑、鹧鸪斑和玳瑁斑成为传世珍品,日本国珍藏的剪纸贴花盏被誉为国宝。1976年,在新安海域发现一艘开往朝鲜、日本的中国元代沉船,从沉船中打捞出1.5万余件中国的古陶瓷,不少属吉州窑烧制。韩国中央博物馆陈列的42件吉州窑瓷器被视为稀世珍品。英国博物馆所藏的吉州窑产凤首白瓷瓶堪称瓷中尤物,木叶天目盏则被列为国宝。

  

  

吉州窑民窑特色鲜明,它博采众长,集南北各窑制瓷艺术之大成,先后成功地仿烧了定瓷、龙泉瓷、青花瓷,又将民间剪纸工艺成功运用于制瓷装饰,形成了质朴、明快、生活气息浓郁的装饰风格。并且充分利用窑变技术,研制创烧了色彩缤纷、璀璨夺目的黑釉地木叶纹、虎斑纹、玳瑁斑、鹧鸪斑、鳝皮黄、油滴等黑釉窑变瓷和个性独特的釉下白地彩绘,给人以自然、清新、亮丽的美感。在中国陶瓷史上独树一帜,不少国家均有收藏,甚至奉为国宝。釉下白地彩绘技术更是直接促进了青花瓷的成熟,开辟了制瓷装饰工艺的新天地,对我国陶瓷生产影响深远。

  

  

吉州窑是一座以生产日用陶瓷为主的民窑,产量大,成本低。它适用当地的材质,很快形成了自己的制瓷工艺,铸就了吉州窑古陶瓷“胎质粗松,含砂量高”、“似陶非陶”、“重釉不重胎”、吸水率高、施釉薄、见水亮等个性特征。烧造的主要器物有盏、碗、罐、杯、碟、盘、钵、盆、瓶、壶、玩具等;釉色有青釉、青白釉、乳白釉、褐釉、黑釉、绿釉、仿龙泉釉、彩绘及青花等;装饰工艺有印花、剔花、刻花、剪纸贴花、点彩、洒釉、捏塑等;胎质有素白、粉白、黄白、豇红、青灰炻质等色。一、吉州窑古陶瓷的胎质特征吉州窑古陶瓷存世最多,最具代表性的是永和窑的米黄色含砂胎。古陶瓷研究者谓其“粗松,似陶”,更有学者认为其未达到高温瓷化效果,这些观点虽然偏颇,却正好指出了吉州窑胎质的本质特征。

  

  

吉州窑的瓷土来源于赣江对岸的鸡岗岭和窑场周围,或二者兼而用之。生产场地就在赣江边的沙丘地上,无法避免砂粒进入瓷土,因而胎质中含砂量大,使胎质粗松吸水力强,粗看似陶,但敲之具金属声。这是由吉州窑的生产环境所形成的个性特征,因而成为了区别其他窑口的显著特征。由于胎泥含砂量高,修胎时往往发生阻刀、跳刀现象,在器底及圈足内能清楚地看见跳刀痕。而胎体表面留下波浪痕经施釉后,其痕迹虽有所减弱,直面观测不易发现,但用手触摸胎表仍可以感受到呈竖条形的起伏,在适当的角度侧视,肉眼可见呈竖条状的釉层挂附不匀等肌理现象。

  

  

现代吉州窑仿制品,多采用淘洗好了的现成高岭土,且在封闭的室内制作,砂粒无从混入,人为掺和又极难把握比率,难使匀和。因而胎质坚密,不含砂,色泽偏白,不存在胎表因砂粒引起的阻刀、跳刀现象,更不存在因此而留下的竖条形的起伏触感和竖条状的釉面挂附不匀等釉层肌理现象。早期仿品多系电炉烧制,坯胎易在电炉骤然高温下爆裂,因而有在瓷土中掺入稍许水泥浆的做法,烧成后胎质呈深灰色,类似砾质胎,但绝无砾质坚硬,磨胎落粉,敲之无金属声。此类仿品多为大件,如瓶、罐、炉一类,且多见于黑釉瓷,尤以剔花最多。因其胎质不适应生产彩绘瓷,因而在彩绘瓷中未见仿者。中期仿者改用在瓷土中掺石膏粉或立德粉,因其材料在高温中易爆裂,多用低温烧成,因而敲之声闷,磨胎落粉,胎质虽略泛黄色,但绝无米黄色,且半年后泛黄消失,呈白中泛灰状。此类仿品多见于彩绘瓷或半截釉黑釉窑变瓷,尤以玩具陈设件居多。

  

  

晚期仿品吸取以往经验,有埋入土中“过蚀”、在成品上涂胶过火仿土锈制造假象者。土锈靠胶粘附,干燥时无异样反应,但见水易化,甚至脱落,用手指沾水,哪怕沾点唾沫涂于锈面,手指沾有土色者为人为土锈。现今的高仿品则有用老器底敷新胎和利用粗糙老坯重新上釉窑变两种,这类仿品凡露胎处均为老品,更具欺骗性。其识别方法,前者可用指弹法或物敲法,从上下声音辨别,上下声音异样者为赝品。后者则可观测釉与胎结合部,老品胎釉合一,挂附自然,无掉釉或起皮现象,反之则为仿品。因难找到完整老胎,故多做成木叶纹、兔毫、玳瑁、虎斑等物稀价高的碗、盏,以求暴利。二、吉州窑古陶瓷的釉色特征除胎质不同外,新老瓷器的釉色区别,第一眼的直观感觉十分重要。老器釉料是使用天然材料,釉色自然古朴,加上年岁久远,多有使用磨损痕,即使釉色极好的出土老器,其泛光亦显柔和。仿品的釉料多为化学成分勾兑,烧成后釉面光亮匀称,尽管采用酸碱除光亮法或埋入土中锈蚀法,但缺乏岁月侵蚀和使用磨损,其光亮度当然突兀、扎眼。

  

  

吉州窑属民间窑场,产量大,生产也就较为随意,加上坯胎含砂量高,釉料稠了更难挂附,因而形成了釉料稀、上釉薄的生产特点。以黑釉为例,与建窑黑釉凝重的特色比,少有建窑所特有的“流泪”现象;宋元以前的黑釉瓷器,因釉料稀,容易下流,口沿往往显现淡淡的黄线圈;因上釉稀薄,受釉冷得快、胎冷得慢的温差影响,几乎所有的黑釉窑变瓷的釉面在放大镜下均可看到不规则的冰裂现象:因上釉稀薄,在阻刀、跳刀所造成的轻微起伏处,釉料难以挂附均匀,若选择适当的倾斜角度观察釉面,还可以看到波浪起伏的釉面肌理;也正因为上釉稀薄,坯胎吸附过多,釉面形成许许多多肉眼无法看见的缺釉毛孔,显得粗糙干涩,有如“雨花石”见水就亮的特质,因为水会迅速填满缺釉毛孔,使釉面浑然一体,自然就晶莹剔透了。上述这些吉州窑所特有的釉泽现象,是新品无法显现的。吉州窑彩绘瓷脱胎于磁州窑,磁州窑胎质偏黑灰,不得不在坯胎上先施一层淡色化妆土,然后再绘黑彩,以求色彩和谐。永和窑胎质白中泛黄,黑色釉与胎色反差过于强烈,显得生硬,不受人们欢迎。而直接在坯胎上着褐彩釉,自然、和谐、古朴的特征显而易见,且省工料,这就是吉州窑彩绘瓷绝大多数为褐彩的原因。

  

  

三、吉州窑古陶瓷的工艺特色吉州窑为综合性窑场,民窑生产随意性大,现就基本的最具本质特色的器型发展趋势、制作工艺和画风画法作简单分析比较。1、器型发展趋势时尚决定器型发展,器型决定制作工艺。早期的吉州窑瓷器,继承了唐代雍容、矮胖的风格,入宋以后逐步向挺拔、俊俏发展,到南宋中后期达到顶峰,元以后向肥硕、厚重发展,明代以后则转向轻薄、规整。这与同代各窑的发展趋势基本相同。2、工艺特征吉州窑因地制宜,制作工艺受胎土、施釉方式以及生产习惯影响。以基本器型碗、盘、壶的底足为例,唐末五代的底足以玉璧足饼底、矮圈足为主;到了北宋前期则发展为高圈足、大圈足,中后期又为矮圈足:至南宋早期演变为假圈足,中期圈足直径逐渐缩小,并在圈足外斜削一刀,再在近足处横旋一刀,形成外观似圈足的形状;元中期以后,除黑釉盏继续保持上述形状外,其余底足又向厚壁、大圈足发展;至明代再向薄壁圈足发展。这个发展趋势,经过了一个循环往复、沿袭改革的变异发展过程。这个规律为吉州窑瓷品的断代依据之一。

  

  

以黑釉瓷施釉为例,受烧造技术的影响,北宋以前的黑釉瓷为防止釉粘连,保证成品率,均施半截釉;南宋前期,由于窑钱(垫圈)的出现,固定了叠烧器物之间的间隙,能较好地防止釉粘连,形成了除圈足外略显稍许胎,即釉不及底的形态:南宋中期以后,由于较准确地掌握了垫圈厚薄规律,形成了除圈足内无釉,器内外施满釉的形态。这些都是吉州窑产品“多露胎骨”的原因,也是其断代特征之一。以时尚习惯为例,吉州窑受地理环境影响,在瓷土无法改变含砂量高的事实面前,窑匠们扬长避短,形成了“重釉不重胎”的时尚,即在坯胎制作方面较为草率,而刻意追求釉色变化以弥补坯胎不足。其结果形成了釉色百花纷呈、千姿百态,坯胎粗糙随意的显著特征。虽然随着烧造技术的进步,施釉方法从半截釉,发展到釉不及底,再到施满釉,表现了窑匠力求完美的愿望,但其重釉不重胎的观念始终占了上风,并且形成了生产习惯。因此,除少数极品外,绝大多数黑釉瓷的圈足内外的刮刀痕或跳刀痕均较明显,成为其鉴别窑口的显著特征。

  

  

3、画风画法吉州窑古陶瓷装饰,无论是剪纸还是彩绘,讲究简练的画风画法和疏朗有致的图案布局,往往寥寥数笔勾勒成形,或点缀几笔以打破平面,极其写意又十分传神,绝无文人骚客笔下的山水人物、花鸟虫鱼,即使同画梅花也别具一格。其图案均源于自然,取自民俗生活,多以自然物为对象,如菱花、团花、梅花、梅枝、蕉叶、奔鹿、彩蝶、波涛、猫、狗、虎、马、虫、鱼,常见“金玉满堂”、“长命富贵”、“龟鹤齐寿”、“儿孙满堂”、“多子多福”、“金桂玉兰”等吉祥语剪纸,还有马上猴(寓立刻封侯意)、凳上猴等彩绘泥塑瓷。这些装饰图案质朴明快、童趣盎然,民俗俚语特点鲜明,浓烈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古玩鉴别无捷径可走,掌握特色是瓷品鉴别的根本要求,仅凭某一特征就下结论,又必失偏颇。因此,应通过多看、多摸、多比较,综合考虑。吉州窑是一个综合性民窑系列,沿烧了1200余年,民俗性、创造性、简陋性、随意性等是其特点,掌握其胎质、釉色、施釉方法、画风画法、烧造工艺等特征,在品玩过程中找到规律,再将规律性的感性认识归纳成理性认识,其奥秘也就熟谙于胸了。

  

记得九十年代早期,吉州窑几乎无假,江西这边因地理原因,更容易接触到这类瓷器,那时东西也比较多,但完整的还是比较少,玩的人也不多,只有少数几个去广州的贩子收卖,后来因港粤有市场,就弥生了造假,开始是有老胎画假风,假叶,也骗了不少人,后来吉安有一些贩子开始研究制作虎斑,风,叶,但因技术问题,连开片都成功不了,很好看真伪,后来技术上过了关,比较难分,我曾经那时也买了一些假货,如今现在的仿制水平更是工艺精湛,真假不好分。只能在很微小的地方上看。全凭经验,格外小心,一有疑问坚决不买。

  

各位古瓷爱好者们!我在收藏的过程中总结积累了几条经验,供瓷友们借鉴与参考。也欢迎交流学习!

  

1、先看胎质、吉州窑胎质比较松稀,底坐一般有竹痕。仿品过硬,多无竹痕。

  

2、真品多有护胎釉并薄,仿品多无并胎厚。

  

3、真品釉色多明朗,仿品较糊。

  

4、木叶、剪纸类真品图案生动,仿品呆板、无灵气、有形而无神韵。

  

5、吉州窑真品出士器多有裂纹!极少无纹,仿品无纹或有纹(但及不自然,纹路多有规律)。

  

6、由于吉州窑多为出土器,所以真品多有尸臭味。仿品则无。

  

7、最后是整个器物的艺术欣赏,造型、釉色等……宋代的瓷器是至美的,其艺术境界最高!作为宋代著名民窑吉州窑同样也具备宋瓷的古拙、朴素、优雅之韵味!

  

  

  

  

  

  

  

  

  

  

  

出土器的釉面鉴别方法

  

因南方气候潮湿泥土中含酸量多,造成其出土器的土锈一般表现为在其釉面上出现明显的结壳现象,犹如皮肤上弄伤后在修复时所结的痂盖差不多,

  

这种结壳的现象,仿品较难做出或做像。

  

  

宋 吉州窑黑釉兔毫盏

  

此外,吉州窑器的胎釉结合不是很好,釉面多数会出现开片。放大镜下看,开片中应有土浸之痕。仿品有时也可做上开片,但这种假开片,一是开得不自然,二是很难做出开片中的土浸之痕。吉州窑的釉是低温铅釉,经过几百上千年时间,釉内的铅会有部分析出,放大镜下可见点点锡光。

  

  

南宋 吉州窑剪纸漏花褐釉盏

  

仿品是很难做出这种锡光的。以上这些,是鉴识吉州窑釉面的一些重要特征。凡釉面无结壳现象,又无开片和点点锡光者须小心对待。

  

  

宋 吉州窑剪纸贴花小碗

  

黑釉茶盏是吉州窑的重要产品,到南宋达到鼎盛。品种有木叶纹、兔毫毛釉、玳瑁釉、虎皮斑釉、油滴釉、鹧鸪斑釉、黑釉彩绘、黑釉洒彩、素黑釉、剪纸贴花纹等多种。

  

鉴别时,主要是观其胎釉特征。另外,各种茶盏有些相应的特征也要予以注意。如木叶纹盏内的叶子,在烧成后其叶面与底釉釉面应在同一平面上,

  

如遇叶片凸于底釉之上或与底釉脱节,即是仿品无疑;真品窑变釉的茶盏,其釉面上的块状窑变斑应为紫红色,而仿品的窑变斑则常有偏差,不是过深就是过浅。真品的窑变釉是流动的,仿品则常是死板的;真品剪纸贴花纹茶盏常施灰白色玳瑁釉,烧出来的贴花纹饰既清晰又不生硬,而仿品则常见图案模糊不清,或边线过分生硬,釉色也单一,不见变化。可以与建窑相区别的一点是,建窑没有烧造过剪纸贴花瓷和彩绘瓷。

  

免费咨询
免费获取加盟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