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酒水分类 > 白酒

小糊涂仙酒52度浓香型珍藏品,小糊涂仙酒52度浓香型九二年的

酒易淘 白酒 2022-09-05 16:17:03

品牌名称:酱香白酒加盟 所属行业:酒水 > 白酒

基本投资:10~50万元 投资热度:

加盟意向:1634 门店数量:534家

索要资料 查看详情

  

  快速入门易经,读完全文胜过自研一月。   

  

  易经在介绍方面并不复杂,但今天的人把它写得太复杂了!之前写过一篇关于理解周易的入门文章,今天回头看,不够具体。那篇文章适合有一定基础的小白,但是今天的文章,只要你识字,我就能让你看懂!   

  

  文章内容需要合乎今日头条规范,故,有删减。的一部分   

  

  说《周易》,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八卦!于是,很多人就把《易经》里的八卦都放在一起了,但是在说八卦的概念之前,必须说八卦不是《周易》的基本单位,而“卦”才是《周易》的基本单位。   

  

     

  

  线分两种,一种叫阳线,一种叫阴线。阳用一条长横线代表:——阴用两条短横线代表。   

  

  《周易》用阳爻和阴爻来表示阴阳两个抽象概念,也是最基本的单位。学易经学到后面就会用到“卦”,一个卦由六根爻组成。   

  

     

  

  上图中的干卦由六个卦组成。   

  

  卦又分为经卦与复卦,我这样说你可能又有点懵,所以我简单点说:   

  

  经卦就是八卦,这八个卦分别是乾(qian)、兑(dui)、离(li)、震(zhen)、巽(xun)、坎(kan)、艮(gen)、坤(kun)。   

  

  它的记忆公式是:乾三连,坤六断,离中虚,坎中满,震仰盂,艮覆碗,兑上缺,巽下断。.   

  

     

  

  八卦分为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的区别就是八个卦之间的方位关系不一样,做为入门先了解即可。.   

  

     

  

  上面说到“卦又分为经卦与复卦”。讲完了八经卦,我们说复卦,复卦就是64卦,'s两卦是分开重复的,所以它们被称为复卦,也叫重卦。重复的卦代表同样的意思。   

  

     

  

  总之你知道一个结论:六十四卦是由八个卦成对叠加而成。具体原因在《如何快速记忆六十四卦》一文中有解释。   

  

  简单来说,你可以理解为八经爻(八经爻由三爻组成,所以也叫三画爻),已经不够用了,于是演化出六十四卦来表示世间万物。   

  

  卦术   

  

  这里的卦数其实就是卦序,就是八经卦的顺序,,简单地说,就是每一个爻都对应一个数字。比如先天八卦中,卦数是1。   

  

  如上所述,八卦分为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两者的区别在于八卦排列顺序不同。然后卦上有先天八卦数和八卦数,因为排列顺序不同。这个很好理解。请不要担心如何使用这两个数字。有大学问怎么用。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如果有机会,我们会一起见证数字的力量。   

  

  后天八卦数:一数坎来二数坤,三震四巽是中分,五数中宫六乾是,七兑八艮九离门。   

  

  先天八卦数: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   

  

  注意,在这篇文章中,你首先要知道先天八卦的数量,即干邑、兑、李三、真四、寻乌、刘戡、艮七、昆巴。忘了后天八卦号吧,   

  

  很多人问:为什么要记住数?   

  

  一个卦代表一个数,那反过来一个数是不是也代表一个卦呢?   

  

  是啊!   

  

  数数有什么用?   

  

  很多人会问数字和易经六十四卦有什么联系?   

  

  可以用数学方法,那么我们来做一道数学题:   

  

  比如就说两个数字:25和6。   

  

  怎么操作呢?   

  

  258=3……1;   

  

  因为6不够8用,所以没必要分。   

  

  其实这是基于《易经》的原理(其实也是《梅花易经》提到的数学方法)。25除以8(因为只有八本经,除以8)大于3 ^ 1,取决于余数,所以25相当于1。哪个卦是1?不,看看你的表。   

p>   

  

1为乾卦,6为坎卦(6没有满8所以不用除)。

  

也就是说1与6这两个数就可以组成64卦中的某一个卦,哪一个呢?

  

1与6,也就是乾卦与坎卦,上乾下坎组成了:天水讼——讼卦()。

  

  

所以你看通过数学的方法就能把数字与64卦一一对应起来,是不是很神奇?

  

先不用管它什么意思,后面这些都会给各位说的明明白白。

  

总结一句:合理表达很重要;

  

感叹一句:传统文化的普及任重道远,道阻且长。

  

概念四:卦名

  

上面得到的卦:天水讼卦,“天水讼”就是卦名,这个就很容易理解了,

  

上面每一个数字代表的是都是经卦,两个经卦可以组成一个复卦,也就是可以组成64卦中的某一个卦。

  

我把64卦(八宫卦)图给到各位,各位自行收藏。

  

  

这张图理论上来说是要记住的

  

每一卦都分为主卦(又叫下卦、内卦)与客卦(又叫上卦、外卦),为什么叫“天风姤”卦呢?这个就跟每一卦的上卦与下卦有关。

  

天风姤卦的上卦为乾卦(),乾就是天,下卦为巽卦(),巽就是风,所以称为天风姤卦,同样“水泽节卦”也一样,64卦所有卦都是这样,上下一结合就出来一个卦,非常形象。

  

当然先人们也知道这个不好记忆,所以总结了一道歌谣方便大家背诵。

  

《卦序歌》

  

乾坤屯蒙需讼师, 比小畜兮履泰否,

  

同人大有谦豫随, 蛊临观兮噬嗑贲,

  

剥复无妄大畜颐, 大过坎离三十备。

  

咸恒遁兮及大壮, 晋与明夷家人睽,

  

蹇解损益夬姤萃, 升困井革鼎震继,

  

艮渐归妹丰旅巽, 兑涣节兮中孚至,

  

小过既济兼未济, 是为下经三十四。

  


  

如何读懂易经书籍

  

卦的结构

  

以天水讼为例。

  

卦画:;

  

卦名:天水讼,上卦为乾卦,下卦为坎卦;

  

卦辞:……

  

爻辞:……

  

每一个卦其实都是这样的结构,任何一个卦是吉是凶,你到易经里面去找对应的解释就可以了,卦的解释叫卦辞,爻的解释叫爻辞。

  

那么怎么样得到这样一个卦呢?

  

最简单的就是我上面提到的“用数学的方法”找到数字与64卦之间的关系。

  

但是上面只是一个大概,所以这里还要再做一下铺垫,否则大家跟不上我的节奏。

  

我再重复一下上面的“数学方法”,备注:作为入门教程,我尽量讲最基础最简单的入门方法,力争让各位看完就能记住。

  

跟上面的一样,我们还是用数学中的任意自然数。

  

为了各位的思路不乱,我们还是用上面的25与6。

  

“25÷8=3……1;

  

6因为不够8所以不用除。”

  

25除以8为3余1,看余数,所以25就相当于1,1为乾卦,6为坎卦,所以25与6这两数就组成了天水讼卦,推导步骤跟上面一样。

  

得到这样一个卦是远远不够的,周易里面除了卦以外还有“爻”。按《易经》的理论,如果你要判断事物的变化发展,除了有卦以外,还必须要得出动爻,就是变动的爻。

  

因为不管怎么样,你肯定是想知道事物的结果,结果是事物发展变化后的一个最终的结局,这里面有个“发展变化”,这个“变”体现在易经的卦里面就是动爻。

  

那怎么用数学的方法让“数”与动爻结合起来呢?也就是怎么样用数学法则来计算出动爻呢?

  

我说一个最简单的方法,还是以上面的例子。

  

当然还是数学的方法,所以做任何学问你都要学好数学。

  

第一步:任意两个自然数相加;

  

第二步,自然数相加之和除以6。

  

用上面的例子就是:

  

25+6=31,31除以6=5余1。

  

一句话总结就是:所有数相加的和除以6,然后排到哪个爻,哪个爻就是动爻。

  

为什么是除以6呢?

  

因为一个卦最多只有6个爻。

  

结果出来了1为动爻,也就是第一爻(初爻)为动爻。

  

初爻是什么呢?打开易经,找到易经64卦里面的“讼卦”,然后看到爻辞部分,我们看讼卦的初爻:“不永所事,小有言,终吉。”

  

如果余数不是1,是2,那是哪一爻呢?

  

那就是九二爻:“不克讼,归而逋,其邑人三百户。无眚。”

  

同样如果余数为6呢?

  

这个做为一个思考题给到大家,很简单。

  

以前我们说一个人拿不定主意,说变卦就变卦,是怎么来的呢?就是从这儿来的,很多人经常用这些词,但是确否定易经,很有意思。

  

我们继续往下讲。

  

2卦辞

  

所谓卦辞,就是在《周易》中描述某一个卦象整体吉凶的一段文字。你得到某一卦了,这个卦说了什么呢?就看卦辞。

  

3爻辞

  

它是描述一个卦中某一爻情况的文字,一个卦有六个爻组成,所以每一个卦都有六段爻辞。像上面你的动爻是哪一爻呢?九二,那就去找第二爻,这个时候就是看具体的爻辞而不再是卦辞了。

  

《周易》一共有64个卦,每个卦有6个爻,一共64*6=384个爻,乾坤两卦还各多了一个用爻,所以一共就386个爻。也就是说,整部《易经》描述了人生386种情况。其实这384个爻还可以再演化,这个就深了,先不说了。

  

根据我上面说的,第一步先确定卦,第二步确定爻,就可以断卦了。

  

这里面有一些特殊情况,比如全是动爻,全为静爻等等这些我们后面说。

  

关于爻这里补充一个细节。

  

我还是放一下乾卦的图:

  

  

阳爻九表示,阴爻用六表示。九为奇数,六为偶数。奇数为阳,偶数为阴。

  

如果一个卦的最下边的爻为阳爻,阳为九,下位为初,所以称为:初九。如果第二爻还是阳爻,就称为九二,如果第三爻还是阳爻就称为九三。

  

反过来,如果一个卦最下边的爻是阴爻,就称为初六,第二爻还是阴爻就称为六二,第三爻就称为六三等等。

  

卦画由下而上排列,第一爻称“初”,表示时间的变化,包括今天农历我们说初一、初三等等,也是指时间,两者都是一致的;

  

第六爻称“上”,上下的“上”,上是一个空间概念,在六爻中可象征空间的变化;

  

所以一个卦它表示的是时间与空间的组合,这个也是古人为什么可以用它来推测万物的原因之一。

  

三、各爻之间的基本关系

  

这个之前说过,所以这是只引用一部分,其它的可以翻阅旧文。

  

在六爻之间,根据各爻的位次、性质、远近距离等关系,最主要的就是“承”“乘”“比”“应”四大关系,下面我一个个说。

  

1、什么是“乘”?

  

凡相邻两爻,如阴爻在阳爻之上,称为"乘刚”,简称“乘”,如泰卦,六四乘九三等。

  

  

象征弱者(柔者)乘凌强者(刚者),“小人”乘凌了“君子”,爻义往往不吉。如几个阴爻都在一个阳爻之上,则这几个阴爻对这一阳爻都可称“乘”。

  

2、什么是“承”?

  

相反,凡相邻两爻,如阴爻在阳爻之下,则被称为“承刚”,简称“承气象征卑微者(柔弱者)顺承尊高者(刚强者),请求援助。如井卦,初六爻承九二爻,六四爻承九五爻等。

  

这时爻义的凶吉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一般来说,两爻阴阳当位者为吉,两爻阴阳不当位者多凶。如一个阴爻之上有几个阳爻,则这一阴爻对几个阳爻都可称“承”。

  

3、何谓“比”?

  

凡相邻两爻,都可称为“比”(比近)。两爻互比,象征事物处在邻近环境中的作用与反作用,这个还要再通过两爻的阴阳承乘关系加以分析。

  

4、什么是“应”?

  

“应”各位可以理解为“呼应”“感应”。

  

在一卦中,下卦三爻与上卦三爻在相应位置上是两两对应的(初爻与四爻,二爻与五爻,三爻与上爻)。

  

  

对应之爻,如为一阴一阳,则互相感应,称为“有应”;如果都是阳爻,或者都是阴爻,不能交感,就称为“无应气爻位的“有应”“无应”。

  

在剖析爻象时经常用到,这象征着事物之间的和谐、统一与矛盾、对立的运动规律。

  

各爻之间的承、乘、比、应的关系相当复杂。比如,“应”就常常受到承、乘、比的影响,这构成了复杂的关系网。而各爻关系又与各爻的爻位特征的种种规定性交织在一起,其复杂程度可想而知,然而非如此也不足以反映万事万物的复杂变化。

  

在这里,以六爻的变化模拟事物错综复杂的变化,六爻又是某种事物在某种时空中的象征。所以爻象的推演程式是十分繁复多变的。只要在每一卦的学习过程中,不断运用我们所提到的破译“密码”的要诀,执简来驭繁,《周易》这座神秘迷宫是一定可以解开的。

  

我们继续往下解释,我再补充几个。

  

5、什么是“中”?

  

《易传》提出“中”的观念,认为上下卦之中位即第二、五爻往往决定卦的吉凶性质,因为“中”或“中正”为事物的稳定合理状态。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那是因为第二爻处于下卦的中位,第五爻处于上卦之中位,这两个位置优越,称为“居中”,象征守持中道,行为不偏的含义。

  

阳爻居中位,则有“刚中”之德;阴爻居中位,则有“柔中”之德。如果刚好阴爻处于第二位(六二),阳爻处于第五位(九五),那就更好了,是既“中”且“正”,称为“中正”,这是最完美的,在爻位中是最为美善的象征。

  

《周易》崇尚“居中”“中正”,符合先秦儒家所提倡的中庸之道、中和之美。

  

以前文章中我说过好多次,蒋中正占了个好名字。

  

讲到这里正好说一个问题:上次我说了蒋介石、蒋中正这两个名字是出自易经就有人问:易经这么厉害为什么他还败的这么惨?

  

有没有人能回答这个问题?有的话评论区回答一下吧。

  

我们继续说原理。

  

补充一个“当位”的概念。

  

当位

  

从爻位上来看,一个卦(共六爻)从下往上数,第一、三、五爻的位置为奇数为阳位,如果在这三个位置上的爻是阳爻(即阳爻居阳位),那就说该爻为“当位”;

  

反过来,还是从下往上数,第二、四、六的位置为偶数为阴位,如果在这三个位置上的爻是阴爻(即阴爻居阴位),那么就称该爻为“当位”;

  

如果不是上面我说的这两种情况,阳爻居阴位或阴爻居阳位,就称为不当位。

  

很多人说我看这些名词解释有什么用?名词解释就是基础,有了这些名词的解释你以后看别人的书才不会费劲,越到后面你就越知道我这样写的苦心。

  

而且你早晚要读古文的,比如读“十翼”,不知道这些你不可能读懂的。当然如果有遗漏,欢迎各位补充。

  

四、大衍筮法

  

有没有人看文章看到这里,就是冲着“大衍筮法”来的?

  

如果你想入门千万不要投机取巧!我个人认为天道忌巧。最初我钻研四柱,我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没有一个人是既定的,四同也不是既定的!周易里面的吉凶就更不是固定的了。

  

易经里面说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现实是“自强”容易,“不息”太难,今天一个想法,我要努力,我要奋斗,两周以后没有了,这就不能叫“不息”,这就是“息”了。

  

话说回来,如果非要把周易一分为二的话,那么周易你可以理解为哲学部分与预测部分。这就像是文科与理科,二者都不可心偏废,如果偏科了,你走不远,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京房!

  

京房就是一个典型的偏科生,他可以把周易理论理解的炉火纯青,自成一派,但是对于哲学部分,易经里面说的做人的道理却一概不用,最终结局也是非常惨的。

  

他的师父焦延寿常说:“得我道以亡身者,必京生也。

  

翻译一下就是:能能够学会我所有的本事,但是却给自己带来灭顶之灾的一定是京房了(他师父也是个牛人)。

  

古人说“善易者不卜”,不是说神神叨叨说错了话天打五雷轰,是你懂了易经的道理你压根用不着卜。

  

但是作为易经中明确记载的“大衍筮法”,我今天还是给各位翻译一下,以方便各位有一个了解。

  

大衍筮法即蓍草揲蓍法,是“四书五经”之《易经》原文中所唯一记载的一种最为古老的方法。

  

筮即策,说白了就是把数字与易经的爻辞、卦辞一一对应起来,结合《易经》卦爻辞来判断的一种方法。

  

以下内容截选自朱熹隶定的易传《系辞上传》:

  

辞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

  

其实很多人推崇的“大衍筮法”就是上面这两段文字,下面我会详细给各位说一下怎么理解易经,系辞传里面这段话。

  

这里我要特别说一下大衍之数“五十”,我个人认为这个地方应该是有省略。上面也提到过“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后面怎么会实然出来一个“大衍之数五十”呢?所以我个人认为后面应该还有两个字,即:“有五”,合起来就是:“大衍之数五十有五”。

  

这个不是我凭空猜测,我们首先要知道“天地之数”是怎么来的?所谓的"大衍之数",就是"天地之数”。“天地之数"是多少呢?

  

它最初来自于河图,所以我们看河图。

  

  


  

河图上的"天数"是1+3+5+7+9=25,"地数"是2+4+6+8+10=30,“天数”、“地数”加起来就是“天地之数”,"天地之数"就是五十五。

  

"大衍之数"、“天地之数"就是55,这种说法听起来太玄乎。很多人说天地这么大,它的数怎么就只有五十五呢?

  

其实,“大衍之数"、"天地之数”就是"阴阳之数",也就是十个最小的奇数和偶数的总和,易经所有的数与二进制是似的,都是由这十个最小的奇数和偶数组成的,这个就可能说的有点深了,现有有很多人在研究易经的二进制,这个我们以后单独介绍,所以这些看似最小的数,其实是当之无愧的"大衍之数"、"天地之数"。

  

总之不管是55也好,50也罢,最后用的时候一定是用49,就是说你如果用55根,就拿出6根来,如果用50,就拿出1根来,最终是要剩下49根的,这个是不变的。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

  

易经《系辞上传》里面这段话什么意思呢?为方便大家理解,我用筷子给大家翻译一下。

  

所以我们会再次用数学的方法来数一下筷子,用筷子是方便各位理解。

  

1、“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这个怎么解释呢?

  

就如同是你如果你准备了50根筷子,但是这50根不能都用,要拿出一根来放在桌子上一直不用,两只手里只能拿49根。

  

2、“分而为二以象两”,这个怎么理解呢?

  

你手里目前不是有49根吃饭的筷子嘛,分成两组,左手一组(A组),右手一组(B组),所以这就叫“分而为二以象两”。

  

“两”就是两仪,就是易经里面太极生两仪的意思。

  

其实整个过程就是模拟易经里面太极的变化:太极生两仪(刚才拿出来的那一根就是太极,分成两组就是两仪),两仪生四象……

  

我们继续。

  

3、下一句,“挂一以象三”怎么理解呢?

  

分成两组之后,从A组里面拿出一根放在左手小指与无名指之间,其余的放在桌子上。这就叫“挂一以象三”,这个“一”就是拿出一根来放在左手小指与无名指之间。“三”是有争议的,你可以理解为“天、地、人”三才,也可以理解为“过去、现在、未来”,这不是重点。

  

拿出一根来还没有结束,下一句是“揲之以四以象四时”。

  

A组拿出一根来,然后把剩下的数除以四,也就是4根一组,4根一组,看看最后一组还剩下几根,这个就叫“揲之以四以象四时”。

  

4、归奇于扐以象闰

  

上面说4根一组看剩下几根,那么会剩下几根呢?想想也知道,要么1根,要么2根,要么3根,要么4根,

  

这个时候不管剩下几根,把剩下的余数也放在小指和无名指之间。

  

这个余数象征什么呢?象征闰月。

  

所以“归奇于扐以象闰”就是这个意思。

  

5、最后一句是: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

  

什么意思呢?

  

上面1-4说的是A组,A组的步骤告一段落,我们最开始的时候是分成两组的,A组结束后我们开始B组,B组的操作有一个关键点:

  

刚才A组的时候,我们最开始是先从A组拿了一根放到左手小指与无名指之间的,叫做:“挂一以象三”,B组没有这个流程,所以B组直接4个一组,4个一组来分就可以了,

  

同样的,B组分到最后也会有余数,1,2,3,4这四种情况,把余数也是放到小指与无名指之间,这个就叫“故再扐而后挂”。

  

然后,把小指与无名指之间的所有的筷子都拿出来,放到桌子左上角。

  

最后一步是做什么呢?数一下桌子上还剩下多少根筷子。

  

当然我也可以直接告诉各位结果,桌子上不是有40根,就是44根,只可能有这两种情况。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是44或40根呢?

  

前文一再提醒不管你准备55根,还是50根,你都要用49根,49根是一个总数,这个不变。

  

第一步,你先拿出一根来象征太极,这个时候50-1=49根。

  

第二步,然你分成两组后,你从A组又拿出一根来放在小指与无名指之间(挂一以象三),这个时候还剩下49-1=48根。

  

第三步,然后你开始4个一组进行划分。你要知道4个一组你是要把A组与B组的余数都放在小指与无名指之间。

  

但是分成AB两组了,所以两组的余数就会如下情况:

  

情况一:A组余数为4,那么B组余数就为4,所以48-4-4=40;

  

余数不可能为0!这里特别注意,要么是1,要么是2,要么是3,要么是4!

  

情况二:A组余数为3,那么B组余数就为1,所以48-3-1=44

  

情况三:A组余数为2,那么B组余数就为2,所以48-2-2=44

  

情况四:A组余数为1,那么B组余数就为3,所以48-1-3=44

  

(再不懂的自己去数一遍就懂了,我感觉我能做的就只能做到这里了。)

  

所以不是40就是44。

  

以上就是第一次运算!然后我们开始第二次运算。

  

第二次运算是在第一次运算的基础上进行,就是第一次运算后剩下40根筷子就用40根,如果剩下44根那就用44根。

  

跟第一次运算一样,

  

1将所余的44根或40根.任意分为AB两组。

  

2.重复第一次运算中的所有步骤(也就是上面的1-4)。

  

最后也是要把左手二指之间的筷子数放在桌子左上角上,扣除第二次的余数之后,此时桌子上应还剩下40或36或32根筷子。

  

以上是第二次运算,不要急,接下来我们开始第三次运算。

  

在第二次运算后剩下的结果上(40或36或32根筷子),开始重复第二次的步骤。

  

第三次运算后桌子上剩余的筷子应该是:36根,或者32根,或者28根,或者24根。

  

最后不管剩下多少根,我们把它除以4,这样三次运算以后就可能会如下结果:

  

结果1,如果剩下了36根,36÷4=9;

  

结果2,如果剩下了32根,32÷4=8;

  

结果3,如果剩下了28根,28÷4=7;

  

结果4,如果剩下了24根,24÷4=6;

  

费了这么大的劲,6,7,8,9这四个数才是我们最终想要的!

  

这一个数代表什么呢?

  

上面我说到过易经里面不仅有卦,还有爻,卦是由爻组成的,那这每一个数你就可以理解为:

  

代表一个卦中的一个爻!

  

第一次得到的数就是初爻,第二次得到的数就是二爻,依此类推,所以你要想得到一个卦,就必须要得到6个爻,而得到一个爻,必须要运算三遍,所以就是说你要想得到一个卦,就要运算18遍!

  

经过18遍的操作,你得到了6个数,这6个数组成了一个卦。

  

简单总结一下就是:

  

三变成一爻,六爻成一卦。

  

你得到一个卦之后,还没有结束,得到了一个卦只是表示当前的状态,那未来的状态看什么呢?

  

看“之卦”!

  

之卦是由本卦的“动爻”变化之后形成的卦。

  

所以本质上还是看动爻。

  

什么是动爻?

  

在易经里面这四个数又代表四个不同的含义。我们说刚才三次运算其实就是模拟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的过程,四象是指哪“四象”呢?

  

太阴(老阴),太阳(老阳),少阴,少阳这四象!

  

6,7,8,9这四个数对应的就是太阴(老阴),太阳(老阳),少阴,少阳。

  

易经里面有一个原则奇数为阳,偶数为阴。

  

所以:

  

6,8为阴,阴在易经里面用“”这个符号表示。

  

7,9为阳,阳在易经里面用“”这个符号表示。

  

再细分一下:

  

9为阳之最,也就是阳到了尽头,所以9是太阳或者是老阳;

  

6是阴之最,也就是阴到了尽头,所以6是太阴或者是老阴;

  

同样的:

  

7是阳,但是还没有阳到尽头,类比到四象里面,所以7是少阳;

  

8是阴,但是还没有阴到尽头,类比到四象里面,所以8是少阴;

  

易经里面还有一句话叫:“阳极生变”,有“阳极生变”就一定有“阴极生变”,就是说阳到尽头,或者阴到尽头就要开始变化了。

  

6代表阴的尽头,9代表阳的尽头,就是说6、9马上就要变化了,因为到尽头了嘛。

  

所以6或者9就是动爻!

  

动爻就是可能会变化的爻。前面说到9为阳之尽头,6为阴之尽头,所以这两个爻是会发生变化的。

  

也许有人会问:会不会没有动爻?

  

会!

  

比如777888这六个数就没有6也没有9,那就代表没有动爻!

  

如果有动爻,动爻变化以后所形成的卦就叫“之卦”。如果你得到的本卦是谦卦,本卦的第四爻为动爻,第四爻变化后形成的卦(雷山小过卦)就是之卦。

  

最后补充一个朱熹的理论。

  

宋代朱熹的《易学启蒙》里面有一段详细介绍,我翻译过来各位可以看一下:

  

1六爻皆不变者,只有本卦而无之卦,则参考本卦卦辞。

  

2一爻变者,则参考本卦变爻的爻辞。

  

3二爻变者,则参考本卦二个变爻的爻辞,但以上爻为主。

  

4三爻变者,则参考本卦及之封的卦辞,但以本卦为主。

  

5四爻变者,则参考之卦中二不变之爻的爻辞.但以下爻为主。

  

6五爻变者,则参考之卦中不变之爻的爻辞。

  

7六爻皆变者,则参考之卦卦辞。

  

有人说说,六十四卦的卦爻辞,有“月印万川”的功效。就是说,六十四卦的卦爻辞就像天上的月亮,能倒影世间的一切。

  

最后,要再一次提醒大家,看卦爻辞必须先会看卦象,因为卦爻辞是从卦象里面"提炼"出来的,它里面的每一个字都是以卦象为依据的。

  

有一些大师注解的《易经》书籍,把卦象抛到一边,仅仅从文言文的角度来翻译卦爻辞,那是盲人摸象,根本无法解读卦爻辞的真相,建议大家不要看,越看你越糊涂。

免费咨询
免费获取加盟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