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症腹胀、恶心、呕吐、泛酸、食欲不振、腹泻。
中脘《循经》有一句话:‘脾胃百病皆可治。’这个穴位的瘦身效果早在2000年前就有记载。比如33,360,010-30,000中的33,360,010-30,000所说的‘胖了就患了膏药的病’;以及‘胖子痰多湿多气虚多’的说法。中脘是常用的穴位之一。
‘中’的意思是中间部分,‘万’是空腔,‘上万’的意思是这个穴位是胸腹部中间的空腔。它是胃的募穴和八会穴。此穴有和胃、健脾、降逆、利尿的作用。中脘穴虽为任脉之穴,但也是胃脘穴。腧穴是脏腑之气直接灌注的地方,也是腑之会,所以对六腑疾病,尤其是胃病有很好的疗效。
其功能可概括为健脾胃、通腑降气。因此,按压中脘穴可防治胃痛、腹痛、腹胀、恶心、呕吐、泛酸、食欲不振、腹泻等消化系统胃肠功能紊乱。
疗法
梁丘穴和下巨虚穴治疗急性胃肠炎:肝俞、太冲、三阴交、公孙穴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万、两门穴治疗胆道蛔虫病:气海、足三里、内关、百会穴治疗胃下垂。
人肥胖的原因有很多。中医经络理论认为,肥胖是由于经络失控,脾、胃、肺、肝、肾等脏腑功能失调,人体不能正常清除废物,脂肪不能正常燃烧,使脂肪糊堆积。
胃肠功能紊乱是肥胖的主要原因之一,对这类人节食只能适得其反。肠胃功能紊乱会导致水分无法在体内代谢,导致体内多余的水分堆积,脂肪的分解也无法正常工作。70% ~ 80%的肥胖患者容易便秘。吃多吃少怎么可能不肥胖?
所以为了加强肠胃功能,可以按摩或按压中脘穴,可以解决现代人常见的疲劳性胃病,提高脂肪的分解。此外,如果胃痛是由于胃寒或吃了太多寒性食物引起的,可以选择按摩中焦或艾灸温中焦,散寒止痛。注意,孕妇此时不宜艾灸。
位置
中脘穴位于人体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它是上体前部中间骨头最低边缘与肚脐连线的中点。取穴时,可以取仰卧位。此穴位于人体上腹部,前正线上,即胸骨下段与肚脐连线的中点。
按摩方法
双手中指同时按揉,上穴中线下一寸,有刺痛感。早晚用左右手交替按摩,每次1 ~ 3分钟。
穴位按摩
准确取穴
穴位选择技术
具有和胃健脾、减毒利尿的作用。
主治:胃痛、腹痛、腹胀、恶心、泛酸、食欲不振。
联合治疗
急性胃肠炎:中脘与梁丘、下巨虚;
十二指肠溃疡:中脘配肝俞、太冲、三阴交、公孙;
胆道蛔虫病:腹腔与腹腔、门静脉相匹配。
按摩手法
将手掌对准这个穴位,双手手掌同时按压穴位,有酸痛感。每次左右手交换按压1 ~ 3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