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村和杏花村酒
新冠肺炎在疫情期间把自己隔离在家里,有充足的时间,所以他又学了一遍诗《清明》。“打扰了,有个馆子,牧童指点杏花村”,一个“遥指”最为出神入化,从而塑造了“杏花村”的诗酒意象。据说这首诗刚出现的时候不叫《清明》,叫《杏花村》。所以,这一次,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清明》和杏花村酒。
据初步统计,中国有20多个杏花村。杜牧所指的杏花村是谁?真是见仁见智了。目前因为“杏花村”的经济价值,竞争最激烈的是山西汾阳的杏花村和安徽池州的杏花村。山西汾阳杏花村说汾酒与杏花村融为一体,意思是汾酒是杏花村的酒,杏花村就是汾酒的意思。安徽池州杏花村说他们那里也酿酒,杜牧曾经在池州做过官。没有资料显示杜牧去过汾阳。芬杏花村又举了一个例子。杜牧自己写的诗《并州道中》,池州杏花村认为诗不靠谱。
2000年,池州杏花村重建古井址。一年后,我申请注册了“杏花村”旅游服务商标。此举一出,立刻引来了汾阳杏花村的不满,因为早在1957年,汾酒酒厂就已经在酒类产品上注册了“杏花村”商标,后来被认定为驰名商标。此后十年,两地为商标的使用权和所有权打官司,多次起诉和上诉都是池州杏花村胜诉。媒体称,判决标志着杜牧写的《杏花村》分裂,山西有“酒”,安徽有“戏”。
可见杏花村是有自己的历史的,是真实存在的。但各个杏花村的长期历史基本不为人知。它得名的时候,不能追溯到唐宋。汾阳杏花村名气太大了,唐代只有果扎镇有记载。就连民国初年的杏花村村民,在唐代也只是被称为“吴杏花”(作家萧湘1922年游记,《诗人歌咏的杏花村》)。在没有可靠资料的情况下,只要我们仔细阅读诗歌《清明》,就会知道“杏花村”的字面意思并不是村名,而是杏花盛开的村庄。除了杜牧的诗,杏花村还出现在晚唐其他三位诗人的诗中。许浑《下第归蒲城墅居》:“挫折引三径,伤春留九门。细柳路,潇潇杏花村。纵牧仍唤犊,邻翁亦抱孙。不知郑宇之苦,但迎马问寒。”薛能《春日北归舟中有怀》:“终日绕盘,归蜀门。杨柳渡,山干热杏花村。镜空山明,孤灯极昏。城市的边缘不是意义,回眸不是恩典的尽头。”文《与友人别》:“半醉,不去京师,满眼愁云。晚上白杨社,冷食杏花村。暮色抽离心情,春日伤身。方本无穷,何况孙岚。”这些杏花村无一例外都不是指村名。所不同的是,杜牧的《杏花村》与酒结缘,因其朗朗上口、意境深沉而广为流传,使《杏花村》逐渐演变为一种诗意的酒意。
根据历代酒文化书籍的记载,古代汾酒酿造需要杏仁。在众多的宋代酒字中,朱践的《北山酒经》最具学术价值。它记载竹叶青羊肉酒配方时,反复提到杏仁:“杏仁曲,每边百斤作杏仁十二两”。明朝的郜琏在他的《遵生八笺》中也提到了汾州羊酒的配方:“肥羊肉七斤,酒曲十四两,杏仁一斤。”这意味着杏树自然会在汾州酒厂附近大面积种植。很有可能是杜牧的诗《清明》流传开来后,汾酒最有名的酒厂慢慢叫兴化六
汾酒是一种黄酒,起源于唐朝以前。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汾酒应该也是黄酒。只是过滤得更“清楚”,质量高。在北齐酒色皇帝高湛的宣传下,它更加出名了。公元《清明》年,在晋阳邺城写信给他的侄子康小雨说:“我喝两杯汾清,劝你在邺城喝两杯。”
中唐李昭《唐代名酒《锦绣万花谷》表》有:“河东枯河、葡萄、颍州富水、婺城水、荥阳洞泉、阜平石冻泉、剑南焚泉、岭南灵溪、博罗、翼城九云、浔阳水、京西。”喷头也有三种,波斯产的。这三种洒水喷头被称为鼹鼠型、珀利型和赫利型。“品种是惊人的,但是粉青好像已经去掉了。到了唐代,汾阳(即河东)兴起了“干河”和“葡萄”。
杏花村还产一种羊酒,始于唐代,宋元时期出现。《北齐书》曾经记载了唐太宗与大臣许的一段对话:“臣以为大臣中只有卿仙,却有犯错之人,何以见得?”许景宗答道,“春雨如霜,孕育万物。农民喜欢湿润,行人讨厌泥泞。”秋天就像一轮美丽的月亮,到处都闪耀着光芒。美女享受它,小偷讨厌它的光芒。天地不能遂人愿,何况大臣?我没有羊肉和酒,怎么调节人群?“可见羊肉酒在唐代是很有名气的。
宋的孟长老在《唐国史补》的《旧唐史》中描述了它的价格:“本店是最贵的酒店,银瓶酒72分,羊酒81分。”转角葡萄酒容器也是一种测量工具。元代李德宰在《东京梦华录》中说:“金坛子里全是羊酒,不像金芽”。明代王世贞在《宣德楼前省府宫宇》中称赞:“羊酒出自孝义、汾州等县。像冰一样白,像冰一样美,味道十足。远在香菱之上。”关于羊酒的作用,李时珍曾在25卷《散曲》中评价:“羊酒大补元气,健脾胃,益腰肾。”
杏花村人与少数民族接触频繁,对蒙古族的口味和习惯非常熟悉。元代对羊酒工艺进行了改革,酒的品质更加独特,受到蒙古人的高度赞扬,并远销英、法等国。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里有一个瓷制的方形酒瓶,里面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柳树下,一男一女在跳舞,还有一男一女两只山羊,悠闲地四处张望;另一边,一男一女正要过桥。桥上有一座牌坊,上书“圣贤桥”。在桥的上空,有几只鹤在飞来飞去,桥的旁边有一朵杏花。然后双方
是一副对联:“金蹬高跨芳草地;玉楼人醉杏花天。”酒瓶上刻有杏花、又写着“杏花”,应该是开创了杏花村贴商标出口的先河。杏花村的羊羔酒在世界崭露头角,在海外扬名,到元末时,杏花村各酒坊所产之酒作为汾州府最重要的特产,几成汾州府的代名词,据说杏花村各酒坊的酒自此一律称为汾酒,外销时统一署名“山西汾酒”。汾酒走向世界,晋商思想开放,到了十八世纪中叶,汾酒在俄罗斯开厂酿造,被俄罗斯人称为“中国人的伏特加”,而晋商称之为“北特加”。清末民初是汾酒的又一个大发展时期,工艺改进,产量上涨,质量提高,1915年参加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夺魁,获得甲等金奖,一举跻身世界名酒之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全称为“庆祝巴拿马运河开航太平洋万国博览会”,是美国国会为了庆祝巴拿马运河开航,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市召开的国际性大型博览会。当时盛况空前,共有31个国家,20万家展品生产厂和送样单位参加,展品在农业、工业、食用、园艺等11个陈列馆分别展出。开幕的第一天,参观人次达20万,整个展览期间参观人次达1900余万,是20世纪世界著名的国际博览会之一。
汾酒是汾阳地区生产的酒的总称,具体酒名很多,但无论叫什么名称,元朝及之后,说到汾酒都可以叫杏花村酒,说到杏花村酒都可以说是汾酒。汾酒集团公司在宣传资料中说汾酒曾经有过三次辉煌:1500年前北齐武成帝高湛极力推崇,被载入廿四史,使汾酒一举成名;晚唐时期,杜牧《清明》诗的千古绝唱使汾酒二次成名;1915年,汾酒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甲等金质大奖章,成为中国酿酒行业的佼佼者。其实《清明》诗不仅使汾酒二次成名,更是使汾酒通过与杏花村的融为一体深入了人心。
当代,汾酒集团以“杏花村”为商标生产了很多个系列的酒,其中有一个系列直接就叫了杏花村,不知其品质如何,当一尝为快。
特别说明,部分资料来自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