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古文字活起来,让学生参与进来。
交大师生会介绍一些商周时期的象形文字。
做了一个“防疫表情包”
生动有趣。
用汉字讲述战争和流行病的故事
乐观生活,积极抗击疫情。
随汉字移动!
让古文字活起来
汉字,尤其是古文字,是传承使用至今的文字,堪称中华文化的“基因”。近年来出土资料呈现井喷式增长,在国家政策的推动和支持下,古文字的研究和推广迎来了新时代。
如何让艰深难懂的古文字变得生动活泼,让学生一扫学习过程中的枯燥感,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的问题。此外,古文字的使用、推广和信息化一直是这种“冷门独尊”研究中的短板。但当代大学生,尤其是交大的大学生,并不缺“技术人”。如何发挥学生的技术优势,增强大家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感,也是积极探索的方向之一。总之,让古文字活起来,让学生参与其中,提高他们的文化自信,是交大人文学院古文字教学的一个目标。
防疫表情包
3月以来,上海疫情复杂。为了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减少学生在闭环管理中的焦虑,积极鼓励学生乐观面对,所以我们把商周时期一些象形度高的文字做成“防疫表情符”。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他们在创作,绘画,动画等方面的技能。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目的是重新激活三千多年前的古文字,让更多的交大学生喜欢古文字和中国文化。以下是我们的一些“劳动成果”:
注:以下“象”指“象形字”,如人和人体部位的形状。
上图是中国古汉字中的“从”字,形似人一前一后地跟在后面。特别适合代表一个保持距离和秩序的核酸团队。
上图是一个不识字的人,出现在商代晚期的一个鼎上,像一个直立的人物,双手高举着什么东西。我们把它想象成疫情期间在家锻炼的图文,把双手握着的物体当成哑铃,让它动起来,提醒大家隔离期间不要忘记锻炼。
上图出现在一枚商代晚期的青铜筘上,文字从“雅”到“瑶”。在商周时期,“雅”字常常与其他文字组合在一起,作为某些氏族的族徽。同学们把“亚”当成疫情期间的闭环管理室,“瑶”当成正在跳舞的乐观豁达的人。有了笔记和动态效果,一张俏皮的图片出现在纸上。
我们两人中间的部分视为疫情期间运送的物资,两人目的是让大家记住在抗疫期间,在物资运输和发放中辛勤工作的志愿者们。
上图是商周青铜器铭文中常见的“客”字,就像一个人跪在屋里迎客。我们对“开门”和“关门”两个词进行了加工,赋予了坐在家里的人的造型新的含义,让安静灵动的隔离状态呼之欲出。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实用功能是其内在本质。这些表情包虽然大多没有沿袭古代汉字的本义,但却被赋予了新的含义,记录了当下的语言生活。通过动手,学生对古文字的产生、构成、发展、演变的规律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对古文字的简化、简化、倒置、变形、装饰、借用、改造等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我们把这个表情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