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unsplash
照片星球,作者,文吴仙芝,编辑,王攀
从虚拟现实到产业再到资本层面。
18日夜,业内有传言称,字节跳动战略投资部门裁员或转岗,旗下金融投资部门解散。有人认为这与有关部门要提前审批一些大型互联网公司的投融资有关,但一天后该消息被官方驳斥。
即便如此,也没有人否认互联网行业面临收缩,戴着紧箍的巨头们不再肆无忌惮地横向扩张。BAT走下神坛的时候,制造业加速回归才刚刚开始。
1月21日,36Kr报道称,吉利旗下的手机公司吉星时代正在与魅族接触收购事宜。吉利的回应是不评论市场传言。目前,高端手机研发;吉星时代的d业务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希望建立一个开放的、一体化的生态伙伴关系。相比之下,魅族的回复似乎难掩:感谢大家对魅族的关心。
七年前,魅族完成了第一次战略融资。当时基金的拥有者是阿里,总融资规模6.5亿美元,其中5.9亿来自阿里。因为这笔投资,阿里在去年11月20日被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处罚。谁想到,现在我准备打包全部买下。
吉利收购魅族只是众多制造业巨头投资的一个具体例子。新能源处于风口浪尖的同时,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上游的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还是下游的车企;无论是造车的旧势力还是新势力,在一路奔跑中做生意的同时,也在通过投资布局加速成长。
投资既有巩固市场地位的考虑,也有打通上下游的算计。
宁王来袭
刚刚过去的2021年很可能是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投融资最活跃的一年。
数据显示,去年新能源汽车融资89笔,为2018年以来第二高。融资规模上,根据披露的具体金额,投融资规模创历史新高,2021年总金额至少1237亿元。
数据来源:IT桔子
其中有数十亿甚至数百亿的融资事件,涵盖了电能、储能、整车制造等领域。
例如,蜂巢能源,R & ampd动力电池制造商,长城汽车电池部门的前身,7月完成102.8亿元人民币的B轮融资。上市公司阳光电力公司6月份完成40亿元规模增资,拟将募集资金24.18亿元投入年产100GW新能源发电设备制造基地项目。
整车方面,随着韦小立的成熟,陆续登陆资本市场,资本开始向中腰蔓延。比如哪吒、零跑、拜腾、爱知,甚至明年就要量产的极氪,都先后完成了不同规模的融资。
在众多种类的融资中,我们可以看到行业内的巨头都出现了“企业优秀就投资”的情况,其中当代安普科技有限公司就是一个典型。
数据来源:公开信息整理
早在2016年,当代Amperex Technology,Limited就加入了磷酸铁锂电池材料研发公司Puulaid,在随后的三年里鲜有动作。2020年,随着韦小立走出生死线,传统车企反目成仇,新能源行业竞争加剧,极大刺激了锂电池需求。于是最近两年,投资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的频率突然加快,去年共发生27笔交易,达到高峰。
与互联网巨头的“跑马场”投资不同,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的大部分投标都与自身业务密切相关。可以概括为:以电池为核心,向上下游拓展,辅以软件、芯片、金融。
在过去的六年里,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已经投资了至少九家与电池相关的公司
1月18日,当代Amperex科技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时代电务发布换电服务品牌EVOGO(乐行换电)和联合换电整体解决方案时,外界可能没有注意到,投资覆盖早在去年上半年就已经完成。一方面,通过投资升华新材料、蓝谷智汇新能源、云快充,形成了多项换电服务;另一方面,电力系统规划企业时代永福已被收购。
目前在国内换电市场,蔚来(部分电池主要是武汉威能)在私家车中占有绝对优势。博坦科技和北汽蓝谷主要倾向于运营汽车,而奥东新能源两者都有。在上述企业中,可以看到武汉威能和蓝谷智慧新能源(北汽蓝谷电力交易所运营主体)的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
除了能源服务,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继续增加车企数量,试图开辟第二战线。
我们看到,新车越来越不愿意看到一个巨无霸——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在上游。个别头部车企出于供应链安全考虑,试图引入新的供应商,不受他人控制。例如,小鹏之前已经将ABC Lithium纳入其供应商体系,这对平衡当代Amperex Technology有限公司具有明显的意义。
看在眼里,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自然不会坐以待毙。新车的造离不开“电”和“钱”两个要素,所以很多中腰车企融资的时候我们都能看到。
到挥舞着支票的宁王。除了2018年与一汽参与拜腾汽车5亿美元B轮融资外,去年5-11月,爱驰、极氪、阿维塔、哪吒以及两轮车制造商速珂智能先后完成了新一轮融资,而宁德时代皆参与其中,尤其是哪吒汽车数额不详的D+轮,仅有宁德时代一家参投。
电池巨头不止宁王,比亚迪近些年也频频出手,比如在刚刚过去的12月中,分别向锐成芯微与速腾聚创进行了战略投资。前者是一家半导体代工与封装企业,后者则是一家激光雷达环境感知和解决方案提供商。
宁王与比亚迪入局资本市场只是整个新能源风潮下的一个具象,还有一些车企也带着各自目的来到投资市场。
光子星球梳理了储能巨头宁德时代、两家自主品牌车企(比亚迪与吉利)、两家新势力(蔚来与小鹏),从数量上看,皆呈现相同趋势。
数据来源:IT桔子
2019年因为整个行业跌入谷底,投融资活动低迷。最近两年,因为电动车渗透率增长,相关企业投融资活跃度日盛一年。储能需求催生了宁德时代与比亚迪,接下来,“四化”之争或许会在车企间掀起一番资本大战。
新旧势力资本战
其实,投融资的博弈并非只存在于供应链,在电池两强博弈的过程中,造车新旧势力间也在暗自较劲。先看新势力。作为风口上的猪,造车新势力的一举一动都被万千媒体所瞩目,以至于每当有投融资消息传出,相关报道、分析就会铺天盖地而来。
以近年出手频繁的蔚来资本为例,虽能明确看出投资方向以智能电动汽车产业为主轴,但时不时也会掺杂产业外的企业。
2020年2月,蔚来资本跟投石墨文档B+轮融资,坊间一度传出蔚来要打造车载办公场景的消息。但其实蔚来资本并不等同蔚来汽车,二者或许更像是小米与顺为资本的关系。
蔚来创始人李斌曾告诉光子星球:“蔚来资本的投资逻辑大多看向企业的业务模式与前景,将企业产品看作加分项而非必选项。”
即便蔚来资本频频出手,但其投资逻辑同蔚来汽车的造车业务并非完全耦合,彼此存在有一定的空间。但不可否认的是,蔚来资本近年疯狂撒网,还是网住了几条大鱼。
2018年到2021年,蔚来资本曾多次注资激光雷达制造商Innovusion图达通,而后者不负众望交出了全球首批量产上车的高性能激光雷达――猎鹰激光雷达,成为蔚来今年第一季度交付的ET7的量产标配。
与蔚来不同,造车新势力的另一员――小鹏汽车,投资项目不多,但笔笔皆有深意。
翻看小鹏汽车近年的投融对象,福迪汽车为整车厂,小鹏汇天主打低空载人飞行,一径科技提供激光雷达解决方案,千挂科技则是主攻无人驾驶货运场景。
显然,小鹏投资逻辑背后,精准布局的产业链式打法十分明显:拿下整车厂,解决硬件制造的桎梏;进军自动驾驶赛道,技术与场景双线并行;染指低空载人飞行领域,以高科技背书营销造势的同时,还能提前布局下一个未来。
因此,不管蔚来还是小鹏,投融资布局似乎都隐含着新势力们当下的技术焦虑。
过往,新能源赛道的竞争远没有如今这般激烈,造车经验欠缺的新入局者面对技术问题,更倾向于寻求合作伙伴加以解决。
然而,随着新能源市场蓬勃发展,造车就此成为一件美事,一众互联网、科技企业纷至沓来,就连以往的合作伙伴,也逐渐展露出了司马昭之心。
以供需并不平衡的动力电池领域为例,宁德时代凭借其产能优势,在合作中享有绝对的话语权。车企为保供应只得任由宁德时代绑定需求,共担风险。
核心元件如此,核心技术亦然。威马曾以失去自研自动驾驶的可能换取百度Apollo的自动驾驶技术,然而百度转头便与吉利合作成立集度,让威马陷入尴尬境地。
基于此,当手头不再拮据,新势力们自然会将钱砸向技术方面,毕竟谁也不愿一直上门拿电池、喝酒谈芯片。
其实,陷入技术之争的玩家并不只有造车新势力。觊觎新能源赛道的老牌车企们,也正在加速出手布局。
尽管造车老炮们手握有供应链,但新能源汽车始终不是油车,过往的技术与资源不一定能复用。相反,一旦技术路线踏空,便很可能错失最后的上车机会。
因此,不管是比亚迪,还是吉利,投资逻辑都在这几年间逐渐调转:比亚迪的胃口从锂电池垂直产业链延伸向汽车板块;而吉利则是由汽车多场景向新能源汽车归一,卫星、手机等都是其覆盖的领域。
尤其是近两年,传统车企投融资步调明显加速,且投资方向剑指其自身最为薄弱的芯片、自动驾驶领域。
面对不断打下江山的造车新势力,传统车企也不得不下场,切入投资赛道,这也成为他们补齐短板的重要途径。
结语
在上述背景下,回看吉利收购魅族一事,在当下的投融资愈发狂热的车圈似乎不足为奇,毕竟早在去年9月吉利进军手机市场的消息便已传出。彼时,鲜有人理解为何吉利会投身于手机赛道,毕竟当下市场需求早已收紧,蛋糕也早已被各大品牌瓜分殆尽,况且格力手机前车之鉴尚在,制造业出身的吉利并没有理由入局。
但转换思维,跨界造手机极有可能是为备战智能网联汽车战场,二者同为智能场景,倘若生态耦合,朝向智能化转舵的进程亦将加快。
早年,一众互联网巨头深陷生态战,大肆砸钱、拉帮结派,最终落得泡沫满地,自身也走向离散。
现如今,“宁王”也好,造车新老玩家也罢,疯狂投资更像是“实战”,推动其频繁出手、脱虚向实的并非长梦,而是近渴。毕竟当下的新能源赛道四方来袭,坐以待毙,很可能成为朝阳中的背景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