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着武则天一步步走上权力巅峰,身为皇帝的李治,是何种心态?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的状态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发生变化,唐高宗李志也是如此。
分析李治的心态,可以把他从与武则天接触到去世这段时间分为三个阶段。从这三个阶段可以看出当时李志的心态是怎样的。
一、缠绵期
武则天是开国元勋武士彟的二女儿。十四岁时,她就这样进入后宫,因为她雍容华贵,而且爱上了李世民。起初,武则天踌躇满志,希望在后宫展示自己的实力,但时间稍纵即逝,根本激起不了丝毫风浪。
一入宫,武则天就被封为才子。这个有才华的人做了十二年,没有任何进步和提升。李世民的后宫有很多嫔妃,武则天并不那么引人注目。但在贞观晚年,武则天发现了机会,李世民得了风病,太子李治对父亲照顾有加,经常通宵达旦,全心全意侍奉父亲。
就在这时,武则天遇到了李治。作为李世民的仆人,武则天也四处帮忙。后来有一天,李治赶去照看父亲,正巧看见武则天在附近忙着。一眼就注定了,李志爱上了这个比自己大四岁的女人。
虽然武则天当时地位不高,但她的野心从未消失。她从李志的眼神中发现了暧昧的感情,立刻抓住机会,扑进了李志的怀里。也许李治对武则天有真感情,也可能武则天只是为了李治互相利用,但最后还是走到了一起。
在孤独的病床前,李志要全心全意地照顾李世民,没有一丝懈怠,没有一丝怨言。但李志也是人。长期没有一个孝子在病床前,李志心里会感到厌烦和煎熬。从认识武则天开始,照顾病人变得有趣起来。
历史记录:
“我是王子,我是唐太宗的仆人。我很高兴看到人才吴石。”
此时,李治的心灵受到爱情的重创,只想多陪陪武则天。他当时没有办法给武则天任何名分,因为武则天还是李世民的妃子。
历史记录:
“忌日,我去庙里做香。我看到的时候,吴的家人都哭了,我也哭了。”
李世民死后,李治正式成为皇帝,而武则天被赶出皇宫,被迫去坎耶寺理发。等到一年后,李治去坎耶寺朝拜时,又见到了武则天。李志想起往事,忍不住哭了。武则天也哭了。因为这次会面,武则天得以再次入宫。
在苟延残喘期间,李志的想法很简单。她很喜欢武则天。他没有实现武则天的野心,只是把她当妾看。
二、理性期
入宫后,武则天侍奉在王皇后身边。由于她的聪明和狡猾,她赢得了王皇后的青睐。在她的美言和努力下,武则天终于被封为赵一。
暗地里,武则天极力培养自己的势力,结识一切能帮助她的人。直到时机成熟,她开始攻击王皇后和萧淑妃。武则天不惜杀死自己的亲生女儿,还英年早逝,并把杀女罪归咎于王皇后。李治听后大怒,对王皇后更加冷漠。
皇后之位岌岌可危,李治当即要“废王”了。这段时间,李志过得很艰难。李世民死后,李治被委以孙昌无极、褚遂良、李世基等重要官员,其中以孙昌无极最有权势。即使是皇帝李治处理政务,也必须征求孙昌无极的同意,才能正常发布和实施。
自从李志上任后,他发现了问题的严重性。如果孙昌无极不废除他所有的权臣,他将永远是一个傀儡皇帝,这是李治所不能接受的。
恰好李治要废皇后,在其中,李治发现了武则天的政治才能,搞政治也是需要才能的。在李治和武则天的共同策划下,他们招募了自己的亲信,如李义府、许景宗等人,先后支持立皇后,坚定地站在皇帝一边。
时机成熟,李治再次获得李世基的支持,当即下令废除王皇后和的平民身份,放入条款,立武则天为皇后。随后孙昌无极、褚遂良、郁志宁等人被贬流放。
在李治废黜皇后的帮助下,她重新掌握了朝廷大权,武则天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武则天有了双丰收。她不仅得到了梦寐以求的皇后宝座,李治也基本听命于她。
这段时间,经过长时间的观察,李治发现了武则天的独特之处。她不仅才华横溢,而且政治经验丰富。她是一个标准的政治家,在与世隔绝的皇宫大内,武则天将是他最好的帮手。
有人说李治有点昏庸。武则天让他做什么?事实上,并非如此。李治的每一步都有深刻的政治目的。
的。公元660年,李治的风疾就开始发作,对于一个满腔抱负的年轻皇帝,这是多么令人痛惜的事。迫不得已,李治就得分担部分政务交于武则天处理,这是理性,也是无奈之举。
三、成熟期
随着武则天的权势越来越大,李治对也这位强势皇后也越来越忌惮。公元664年,宰相上官仪上奏,请求废掉武则天的皇后,李治脑袋一热,就同意了,诏书的墨迹还没干,武则天就得知了消息,来到了李治面前。
李治见到了武则天,就像学生见到了老师,乖得像只听话的小猫:
“我本没有这个想法,都是上官仪给我出的主意。”
随后上官仪等一概人等抓的抓,杀的杀,大概从此之后,李治就再没有生出什么废掉武后的想法。
武则天要求一同参加泰山封禅,李治立马同意,天下灾荒,武则天请求辞去皇后职位,李治立马拒绝。在病痛折磨下,李治考虑问题也越来越成熟,与其将权力交给不靠谱的大臣们,还不如交给媳妇武则天。而在长时间的观察下,李治发现武则天的确为了李唐天下在尽心竭力地做事。
哪怕权力落到武则天手中,等到百年之后,武则天也会将权力移交给李家。于是乎,李治心安了,他不再犹豫,而是将军国大事的裁决权交给了武则天。
就这样,674年,李治称天皇,武则天称天后,很多朝政大事都由武则天处理,直到李治弥留之际,仍然留下遗诏:
“太子李显于柩前即位,军国大事有不能裁决者,由天后决定。”
所以,李治不是不知道武则天的野心,而是明知道她的野心,还是给她创造这个机会。
只是他没有想到,武则天会狠心到,自己的亲儿子顶了自己一句,就把李显废黜为庐陵王。又把自己的四子李旦立为皇帝,当然,也是名存实亡的皇帝,并无实权。
如果李治知道武则天以后会做的事,他会不会后悔呢?
我想,从他封武则天为天后,并让她参与朝政那一刻起,就已经无力回天了。他或许也明白,如果自己再次产生了废黜武则天的想法,哪怕是想法,可能小命不保啊。
听天由命,得过且过,把问题都甩给子孙,这就是李治的真实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