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自《考古》,2015年06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临汾市文物考古工作站。
为配合临汾三星凤凰府建设工程,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临汾市文物考古工作站于2013年11月至2014年1月对施工区域内的赵茜遗址进行了发掘。遗址位于临汾市尧都区尧庙镇赵茜村西100米处。南北长约2000米,东西宽300米,总面积约60万平方米(图1)。
此次发掘面积近2000平方米,已清理遗址52处,其中灰坑12处,墓葬40座,其中墓葬是本次发掘的重要收获之一。主要有隋代墓葬2座,唐代墓葬10座,金代墓葬1座,元代墓葬2座,元末明初墓葬6座,清代墓葬12座,年代不详的墓葬7座。现将出土墓志的三座唐墓(M2、M17、M45)报道如下。
一. M2
M2位于发掘区的东北部,已被盗。方向是195度。砖墓由墓道、地道、墓门和墓室组成。位于墓的南面,垂直的金字塔形金字塔形金字塔形金字塔形金字塔形金字塔形金字塔形金字塔形金字塔形金字塔形金字塔形金字塔形金字塔形金字塔形金字塔形金字塔形金字塔形金字塔形金字塔形金字塔形金字塔形金字塔形金字塔形金字塔形金字塔形金字塔形金字塔形金字塔形金字塔形金字塔形金字塔形金字塔形金字塔形金字塔形金字塔形金字塔形金字塔形金字塔形金字塔形金字塔形金字塔形金字塔形金字塔形金字塔形金字塔形金字塔形金字塔形金字塔形隧道用砖块封堵,长0.94,宽0.8,高2.35米。墓门已坍塌,宽0.8,残高0.77米。墓室呈长方形,在弧形的边缘,半砖半砖地。草室长4.95,宽4.7,残高2.36米。在墓的西部发现了一个头骨,骨架凌乱,埋葬方式不明。根据清理结果推测,随葬工具为木棺。墓葬等级在墓室的中西部,主要包括陶罐、俑、兽面砖和鎏金铜饰、铜镜、铜泡钉、铁器、玻璃器皿和石制墓志(图2)。
1锅(M214)。从墓道里。已被禁用。泥泞的灰色陶器。方唇,宽边,短颈,斜挎肩,腹部略鼓,平底。从肩膀到小腹,有白色画的弦和云纹,脱落严重。直径12.3,底径15.3,高30.3厘米(图3,1)。
有4个陶俑,形状大致相同。浑浊的棕色陶器。眉和额骨突出,眼睛宽阔,手臂和胸肌强健,腹部隆起,双手放在小腹上,双腿跪在底座上。M2:七、九岁。有的部位火烧后呈灰色,有的部位表面涂有白色颜料。M2: 7号,后背是直角的。身高8.7cm(图3,2)。
M29,背面呈弧形。身高8.9厘米。M210,后背是平的。全身涂有白色颜料,眼、口等处涂有朱砂。高9.2厘米(图4)。
1张动物脸图案瓷砖(M23)。已被禁用。沙灰陶器。侧轮更宽更平,脸型高于侧轮。面对面的动物脸图案,倒‘V’形眉毛,愤怒的大眼睛,高鼻子,嘴里露出獠牙,胡子又短又密。当瓷砖背面有划线槽时。直径18.5 ~ 18.8,边轮宽2.5 ~ 3,厚5cm(图5)。
镀金铜饰1件(M213)。损坏严重,碎片很多。剩下的部分是长方形或叶状的。胶囊大部分是金色的,有针孔空洞。最大的碎片近长方形,有残余的棱
mg src="https://tupian.lamuhao.com/pic/img.php?k=临汾字体元素设计,临汾创意字体设计10.jpg">石墓志1合。深灰色青石质,经磨光处理。志盖和墓志分离,志盖(M2∶1)中间断裂,平放于墓室中部,墓志(M2∶2)竖立于墓室前部。志盖以篆书题写;"大唐晋州洪洞县何君墓志铭",四刹阴刻卷草纹、侧面阴刻四神。志盖北侧为双朱雀,南侧为玄武,西侧为青龙,东侧为白虎,青龙及白虎均有线条形的翼(图八)。
墓志侧面阴刻卷草纹,表面用阴线划出方格。志文字体为楷书,秀丽规整,保存完好。墓志长57、宽56、厚14厘米(图九)。
二、M17
M17位于发掘区域中部偏西,在M2西南约420米处。土洞墓,未被盗扰。方向205度。墓葬由墓道、墓门和药室构成。墓道位于墓室西南部,剖面为不规则的阶梯状,平面为长方形,长7.2、宽0.8、深3.2米。墓门位于墓道和墓室连接处,没有封堵痕迹,宽0.8米,高度不详。墓室平面为多边形,顶部塌陷,墓室中部东西向放置一具木棺,墓室最长4、最宽3.2、高1.82米。人骨二具,保存较好,据木棺残留痕迹判断,应共用一具木棺。木棺西侧较大,东侧较小,棺长2.4、宽0.9~1.09米。头骨均位于木棺西部,男主人位于北侧,为仰身直肢葬;女主人位于南侧,为侧身屈肢葬,面部朝向男主人。随葬品主要位于墓室南部,包括陶风帽男俑、单刀半翻髻女俑、骑马人物俑、武士俑、镇墓兽、羊、狗、猪、牛、磨和开元通宝、砖墓志(图一〇)。
陶风帽男俑20件。据形态和服饰等特征,分二型。
A型∶俑整体较修长,脸部呈椭圆形。18件。高24.2~25.8厘米。俑面部及风帽边缘涂有粉色颜料,脸部轮廓模制成型后以细墨线勾勒眉毛、眼睛和胡须,并以朱红色颜料涂唇,部分俑脸部粉色颜料及朱红色涂唇脱落。头戴及肩风帽,外穿翻领究轴长袍。内穿圆领襦衫,腰部束带不明显,大腹外鼓。左臂贴身下垂,左手藏于衣袖中,右臂抬起弯于右胸下,右手紧握成拳状。右臂关节与身体接触部分有一小圆孔,排测原插有武器或乐器等。腿着宽口衿,脚下有圆角方形的底座。6件俑的外袍没有颜色,圆领襦衫为浅蓝色。
M17∶41,通高25厘米(图一一)。
5件俑没有任何彩绘。M17∶28,通高24.2厘米。5件俑的长袍为深红色,圆领糯衫为浅蓝色。M17∶3,通高24.3厘米(图一二)。
2件俑的外袍上为橘红色,圆领糯衫为浅蓝色。M17∶51,通高24.8厘米(图一三)。
B型∶俑整体较粗壮,脸部近圆形。2件,1件脸部已残损。风辑形态和外袍的翻领与A型稍有不同。腿穿宽口袴有明显的衣褶痕迹,脚下没有底座。长袍上未见颜料痕迹,圆领襦衫为浅蓝色。M17∶14,高24.2厘米(图一四;图一五)。
陶单刀半翻髻女俑
俑11件,形制墓本
相同。高30.5~31.9厘米。单刀半翻署被涂黑,脸部有白色或淡黄色装饰,嘴部及部分疲肩下部涂朱。头梳高大的单刀半翻髻,身穿袒胸长袖襦衫,长褶裙高束至胸部,裙前有两根较长的系带。左右臂相交于腹部,两手藏于襦衫长袖中,肩上的岐帛绕过两臂下垂至长褶裙下部,裙裾曳地,腿和脚均藏于裙中。长褶裙饰黑白相间条纹。M17∶29,高31.6厘米(图一六;图一七)。
陶骑马人物俑6件。依马匹形态、大小和骑马人物形态的不同,分二型。
A型∶大型骑马人物俑。2件。人物腰部以上已残,马匹保存完好。马整体被涂成深红色,鞍幕均为黑色。马头略微偏左,张嘴露齿作嘶鸣状,头部用墨线绘出络头,未见镳衔痕迹,眼睛被涂黑,马耳部有两个插孔,推测原插有竹木等制成的马耳,前胸以黑色墨线绘出攀胸。马鬃齐整,马背上用泥块做出鞍幕,前鞍桥直立。后立桥向后倾斜。尻部则绘出黑色的鞘带,马尾较宽且四腿下垂。直立于长方形底座上。M17∶8,长36.3、残高36.5厘米(图一八)。
B型;小型骑马人物循4件。据骑乘者性别的不同,分二亚型。
Ba型∶男骑马人物俑。2件,形制、大小墓本相同司。马通体为深红色,鞍部被涂成黑色。马头下垂,耳部有两个插孔,头部用小泥条塑出络头,鬃毛齐整,尻部用小泥条塑出鞘带,腿部粗壮且中间加有铁筋,尾部下垂。俑头部略微偏右,头戴黑色幞头,浓眉大眼,留八字须,面部涂有白色颜料,身穿翻领窄袖长袍,黑色短靴套在马镫中,两手弯曲至腹部。
M17∶9,长袍为红褐色。长24.3、通高31.4厘米(图一九)。
M17∶17,长袍为浅蓝色。长23.9、通高31.3厘米(图二〇)。
Bb型∶女骑马人物俑。2件,形制、大小墓本相同。马与Ba型相似。骑乘者梳黑色单刀半翻髻,面部涂有白色颜料,穿束胸长裙,裙前有两根较长的飘带,左手弯曲至上腹部,右手下垂。皱帛缠绕两臂后下垂,双脚踏于马镫上。马鞍为薄泥片塑成,整体被涂黑。
MI7∶11.长裙及飘带均为红褐色。长24、通高33.9厘米(图二一)。
M17∶12.长裙为浅蓝色,飘带为深红色。长23.8、通高33.7厘米(图二二)。
陶武士俑2件,形制墓本相同。表面色彩局部脱落严重,前胸部分均有不同程度的残缺。头戴兜整,浓眉大眼,高鼻梁,八字须,颈部系有结领巾,双肩下系黑带。内穿长袍、战袍,长袍露出战袍的部分可见黑色和红色条纹,外穿铠甲,椭圆形护心分置于左右。右臂弯曲置于身体右侧,右手握拳状,左臂下垂置于左侧腰部以下。腰系黑带,下身穿宽口袴,脚穿黑靴,立于近梯形的底座上。
M17∶49,兜整后面两耳间的纵向区间先后被涂成红色和黑色,兜鉴其他部位及脸部为红色,战袍身体前胸部分多为红色,护肩、后背及腰部以下多为白色,绘有虎斑纹,战袍露出铠甲的部位多为黑色,底座露出宽口袴的部分同样被涂成黑色。通高51厘米(图二三)。
M17∶7,兜整后面两耳间的纵向区间被涂成黑色,其他服饰颜色和纹饰与M17∶49墓本相同,战袍露出铠甲的部分为浅蓝色。通高51厘米(图二四)。
陶镇墓兽2件,形制相同。后背为橘红色,红色双耳内绘有白彩。脸部为红色,前胸、前腿多处被涂成白色,额上、脸颊两侧及前胸部分白彩上绘虎斑纹,底座被涂成黑色。兽面似虎,双耳上翘。眉骨突出,怒目圆睁,大嘴微张露出牙齿,前腿较细呈直立状,中间发现有铁筋,后腿粗壮蹲踞于底座上,尾上翘且紧贴于后背。M17∶5,通高26.4厘米(图二五,1;图二六)。
陶羊2件,形制大体相似。头部及躯体造型较粗糙,眼、嘴、鼻、角、尾等细部特征不明。全身涂成灰白色。跪卧状,前腿向后、后腿向前弯曲。
M17∶25,头、尾、前胸、前腿和身体等部位有大块的墨绘黑斑。长9.9、高6.4厘米(图二五,4)。
M17∶24,仅在头部、嘴部、前胸和后腿局部发现有墨绘黑斑。长10.6、高6.4厘米。
陶牛1件(M17∶6)。全身涂成灰白色,嘴、鼻、眼部位涂朱,头部有墨线绘制的络头,尾部用墨线绘出网状纹饰。站立状,身体略后倾。头部较大。嘴巴宽短,鼻孔较高,眉骨明显,眼睛突出,周围有墨线绘出的睫毛,耳及角均有圆形小孔,推测原插有竹木等制成的牛耳和牛角。颈部粗短,前胸下垂,身体粗壮,尾向右侧弯曲,部分残损,四腿立于方形底座上,腿部发现有铁筋。长27、通高19厘米(图二五,3)。
陶狗2件,形制大体相同。全身涂满灰白色并绘有大块黑色斑块。身体向左蜷曲俯卧于略呈椭圆形的空心底座上,两耳套拉,长嘴贴地,前爪分置于头部两侧,右后腿压于身下,左后腿露出身体并向前弯曲,尾较长,绕过左后腿后弯曲于背上。M17∶52。身体的灰白色颜料及黑色斑块保存较好。长12.7、通高5厘米(图二五,2;图二七)。
M17∶4,身体的灰白色颜料及黑色斑块保存较差。底座平面近椭圆形。长12.2、通高4.4厘米。
陶猪2件,形制墓本相同。全身涂成黑色,颜色脱落严重。跪卧状,头大而肥,嘴部较短,耳向后,鬃毛齐整。右侧两腿及左侧后腿均向前弯曲,左侧前腿向后弯曲。MI7∶27,长14、高7厘米(图二四,5;图二八)。
陶磨1件(M17∶23)。泥质红陶,表面被涂成灰白色。制作较粗糙,用模具做出磨盘及底座的形状。磨盘边沿有凸棱,磨盘上有一较平的凹面。磨盘直径5.5、底径8.3、高47厘米(图二九;图三O)。
开元通宝8枚,2枚位于男主人口中,6枚出土时位于男主人上腹部。保存完好,形制墓本相同。制作精良。M17∶1-1,直径2.5、穿宽0.7厘米(图三一)
(M17:47)方砖制成。紧邻木棺立于北侧。通体磨光,墓志写有志文的一面和志盖与之相邻的一面磨光较好。用阴刻竖线划出10列,志文墨书,保存较差,目前无法释读。墓志长32、宽3 2、厚7厘米。
三、M45
M45为砖室墓,已被盗。位于发掘区域南部,在M2西南约950米处。方向195度。墓葬由墓道、甬道、墓门和墓室构成(图三二)。
墓道位于墓室南部,剖面为不规则的阶梯状,平面为长方形,系在生土中挖出,长4、宽0.9、深1.4米。甬道长1.5、宽1.4、高1.4米。墓门砖砌,已塌陷,宽1.4、高1.4米。藜室为砖砌,砌筑方式为三顺一丁,地面铺条砖,墓中北部东西向放置一具木棺,墓室长4.2、宽4.15、残高1.3米。墓室北部发现人骨二具,保存较好。头骨均向西,男主人位于南侧,仰身直肢葬;女主人位于北侧。侧身屈肢葬,面向男主人。男女墓主各用一具较小木棺后再将小棺置于一具较大木棺中,大木棺长2.25、宽1.12、残高0.15米。随葬品位于墓室中部和西部,主要有三彩瓶、陶罐、鎏金铜泡钉、鎏金铜提手、铜带具和砖墓志。
三彩瓶1件(M45∶1)。胎体白色,质地细腻。喇叭口,圆唇,细颈,溜肩,鼓腹,平底微内凹。颈部有明显的凸棱和较浅的凹弦纹各一周。口沿内局部施釉,外壁通体施釉,釉色呈黄、绿、褐三色,玻璃质感较强。口径6,3、底径8.1、高25.5厘米(图三三,1;图三四)。
陶罐1件(M45∶5)。泥质灰陶。小口,展沿,短颈,溜肩,鼓腹,平底内凹。口径5.1、底径10.2、高23.7厘米(图三三,2)。
鎏金铜泡钉1组21件,形制、大小墓本相同。钉帽鎏金。钉帽为球面形,钉身为四棱形。M45∶2-1,通长1.9、钉帽直径1.4厘米(图三五,2)。
婆金铜提手1组2件,形制相同。由六出团花垫片、铜环和连接二者的固定条构成。垫片中间有一小圆孔,垫片向铜环一侧微外凸。垫片表面、铜环及固定条露出垫片圆孔的部分鎏金。M45∶3-1,垫片最大直径5.3、铜环直径3.8~4、固定条长3.7厘米(图三五,1)。
铜带具1组14件(M45∶4)。青铜质。保存较好。由带扣、带铸,锌尾和带环等组成,其中带筠11件,带扣、铊尾、带环各1件。带扣由椭圆形扣环、"U"形铜片和扣针组成,"U"形铜片可分为上下两片、中空,通过2个铆钉相互连接,扣环与"U"形铜片相连接的地方可自由活动。通长6.3厘米。带包括4件方形带筠和7件马蹄形带鹤,方形带筹大体为长方形,由上下两个铜片构成,中空,铜片之间有4个铆钉,扣面上有长方形穿孔。长3.3、宽2.9、厚0.7厘米。马蹄形带筠结构和铆钉数与方形带跨相同。长3.1、宽2.1、厚0.7厘米。带环为圆角长方形,形体较小。长1.3、宽1厘米(图三六)。
砖墓志1合(M45∶6)。出土时志盖和墓志平放于墓室中部偏南。方砖制成。志盖为叠顶形,有无内容不清。墓志字体为行书,以白色颜料书写,保存不好,无法完整释读。墓志中有"长安三年十二月七日奄"等内容,其中"年"、"月"、"日"均为武则天时期新造的字。长42、宽42、厚8厘米(图三七)。
四、结语
通过对西赵遗址3座唐墓资料的整理,我们将对与之相关的墓主人、出土器物和墓葬年代等问题进行讨论。
M2根据墓志内容可知墓主人姓何名洛,字通达,"晋州洪洞县"人,"汉大将军进之华绪"、"祖齐卓郡太守"、"考隋朝请大夫"。"以永隆二年二月六日葬于州南三里"。唐初,晋州属绛州总管府管辖,洪洞县为晋州所辖的五县之一,平阳应是当时晋州的治所。大将军进即东汉末年的大将军何进,字遂高,南阳宛(今河南南阳市)人,因异母女受宠之故汉灵帝时进封为大将军,灵帝死后拥立灵帝长子刘辩为少帝,权倾一时,后死于十常侍之乱。"齐卓郡太守"应为北齐卓郡太守,参考《北齐地理志》P等研究成果,目前所见文献中还未发现关于北齐卓郡的资料,因此这一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朝请大夫"在隋代为文散官,官阶为正五品",唐代继续沿用。永隆为唐高宗李治的年号,永隆二年即公元681年。M2不仅是临汾地区首次发现的唐代纪年墓葬。也是山西地区首次发现玻璃器的唐代墓葬。类似的玻璃器在西安新城长公主墓、李爽墓和宁夏固原史诃耽墓"、史道洛墓围及甘肃合水魏哲墓等唐菜中曾有发现,结合新城长公主墓的玻璃花及铜构件,我们认为M2所出玻璃器与铜鎏金饰件可能是一起作为装饰品使用。
M17由于出土墓志墨书内容保存不好,我们只能通过陶俑等的比较研究来确定墓葬的相对年代。风帽男俑的形态与服饰等与西安郊区516号初唐墓出土风帽男俑几乎一致。单刀半翻髻女俑(M17∶31)的形态、发型及服饰等与西安郊区唐刘宝幕(麟德二年,公元665年)的单刀半翻髻女俑极为相似,与河南偃师柳凯夫妇合葬墓2(麟德元年,公元664年)出土同类器物也较为类似,和新城长公主墓(龙朔三年,公元663年)壁画中单刀半翻髻侍女的形象也较接近。骑马男俑、狗、猪、羊的形态及羊身上绘有大块黑斑等与新城长公主墓同类器物也具有很大的相似性。镇墓兽的形态、武士俑的形象与服饰同陕西长安南里王村初唐菜所出镇墓兽和武士俑也较相似。因此,M17的年代应与上述几座纪年墓葬的年代大体相当。
M45据墓志可知墓主人死于长安三年(公元703年)十二月七日,墓志中出现武则天时期的造字,因此墓葬年代应在武周时期,即墓葬的年代下限应在长安四年,故其年代应在长安三年或长安四年。该墓出土器物虽较少,但既有三彩器,也有鎏金器物、以及一套铜带具。虽然墓志无法完整释读,关于墓主人的更多信息还无法确认,但铜带具的发现为研究当时的典章制度和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资料。
目前山西地区发现的唐墓主要集中于太原和长治两地,大同、忻州、汾阳等地也有少量发现,而运城、临汾两地的唐墓发现数量则较少。目前运城地区发表的唐墓仅有薛做墓141座,临汾地区发表的唐墓主要集中于侯马一带,目前有5座。此次发现的10座唐代墓葬及出土器物不仅丰富了山西地区唐墓的资料,而且纪年唐墓的发现也为进一步了解和研究山西唐墓提供了较为准确的参考。特别是M2出土的玻璃器为山西唐墓的首次发现,对研究山西唐墓乃至全国唐墓具有重要价值。
附记∶领队为王金平、杨及耘,参加发掘的有李永敏、张新智、狄根分等。发掘资料由王金平、杨及耘、李永敏、王飞峰、张新智、狄根分整理,线图由马教河绘制,照片由解宙鹏拍摄,拓本由杨梅制作。
执笔者:王金平 王飞峰 杨及耘
李永敏 张新智 狄根分
- 上一篇:参谋工作是部队的灵魂,参谋工资
- 下一篇:整箱茅台酒有几瓶,贵州茅台酒玻璃瓶90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