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从深海到高山,从沙漠到雨林,地球上到处都有植物的痕迹。随着岁月的变迁,气候的变化,地质运动,栖息地的变化,植物经久不衰,在不断的进化中保持着一个多元化的世界。中国科学院之声与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联合创办“花与万物”。在这里,我们关注植物的生存、竞争、繁衍和死亡,展现自然界的奇异变化,解读生物的万千气象,探索生命的神奇秘密,向这个寂静而又生机勃勃的世界致敬。
通常,口香糖被认为是一种非常“现代”的食物。你能想象古代人嘴里嚼口香糖的样子吗?但是,有时候经验往往是不准确的,口香糖的历史可能比你想象的要早。
古人也嚼“口香糖”
考古学家总能给人惊喜。这不,英国考古学家曾经在瑞典西海岸的一个古代渔猎村的废墟中挖掘出一种古老的“口香糖”——从桦树皮中蒸馏出来的黑色粘稠焦油,上面残留着古人类的齿痕。英国考古学家的发现把人类嚼口香糖的历史推到了新石器时代。
在几千年前的汉朝宫廷里,“口香糖”也很流行。相传东汉时,有个叫刁村的老臣,有口臭。每次他告诉皇帝一些事情,皇帝就皱起眉头。有一天,皇帝给了刁村一些东西,命令他放进嘴里。刁村不敢多问,只好顺从。东西入口时,只有刺鼻和刺痛的味道,但刁村以为是皇帝给的毒药,不敢咽下去。退役后,刁村匆匆赶回家,想和亲人告别。正好有个同事来拜访,觉得这事可疑,就让刁村把“毒”吐出来。我不觉得,在“毒”被吐出来之后,我居然闻到了一股浓烈的芳香气味,我的口臭也没有了。其实这个“毒”就是“鸡舌香”。这里的鸡舌香指的是的植物丁。
据《汉书》记载《汉宫仪》,“尚书含一鸡舌之香,黄门郎俯首听命,故称商持兰带香,奔离。”此外,很多古代文献也描述了鸡舌头的气味。如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三省吾身,郎官,口中衔一鸡舌,欲言其事,以香答之。这意味着丁香治疗呼吸,到目前为止这本书是真实的。”再比如唐代刘禹锡的诗《早春对雪奉澧州元郎中》,说“辛恩共管天下,昨日含鸡舌之臭。”可见,丁已成为当时王公贵族、大臣们清新口气的必需品。而“丁香之衔(此处应为丁)”也逐渐演变成了入朝为官的意思。明清以后,朝臣学者屏息增香已成为日常之事。
丁香和丁子香
这里特别受大家欢迎的是,“鸡舌香”丁和我们常见的“丁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植物。从植物分类学的角度来说,我们常见的丁香,是指木犀科丁香属植物,是一系列常见丁香属物种的总称,如丁香,原产于中国,但不能作为口香糖使用。“鸡舌香”是桃金娘科植物,原产于印度尼西亚。贾思勰曾在《齐民要术》中写道:“一鸡之舌,好闻,俗人以为如,故称丁。”“丁”是“钉”的古字,形容它的干芽,还没有完全开花,看起来就像一个钉子。
丁香(来源:中国植物图像数据库)
丁(来源:中国植物图像数据库)
以植物为原料的口香糖
我们今天吃的口香糖通常是以天然树胶或甘油树脂为主要原料,混合糖浆、薄荷和甜味剂,其发明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期。
一名墨西哥将军在加森托战役中被俘。他被释放后,带着一颗干果口香糖来到了美国纽约。他本想通过研究这种口香糖来代替橡胶,但在与合作伙伴沟通协商的过程中,他把口袋里的一小块口香糖放进嘴里咀嚼。这一举动恰好被后来的“现代口香糖之父”亚当斯注意到,并进行大规模生产。这是最早的口香糖。
对现代口香糖的诞生做出巨大贡献的植物是开心果。雌雄同体是木犀科铁线莲属植物,因其纵剖面看起来像人的心脏而被称为雌雄同体。用来制作口香糖的植物胶基料来自开心果树干中所含的白色牛奶,也就是俗称的“奇科胶”。但是因为原料有限,开心果胶做的口香糖价格也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们开始用合成树脂制作口香糖,降低了口香糖的价格,最终风靡全球。
在我国的粤语方言中,开心果和人参果的发音完全一样,所以有人把两者混为一谈。不过,虽然没有《西游记》人注定吃一颗人参果能活47000年这种神话色彩,但开心果的营养价值确实非常丰富。
马尼卡拉萨波塔
(图片来源:《分子植物育种》)
人参果(Solanum muricatum)
口香糖带来的环境问题
随着现代口香糖成为了全世界的“弄潮儿”,口香糖残渣所形成的“城市雀斑”问题却也给全世界带来了无尽烦恼。但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有一个城市因为这种口香糖残渣形成的特殊景点而闻名世界。它就是位于美国西雅图的“口香糖墙”,也被戏称为“世界上最恶心的景点”。这道“口香糖墙”上面粘有几百万块嚼过的口香糖,从远处看五彩斑斓,每年特意到此参观的游客数不胜数。
位于美国西雅图的“口香糖”墙(图片来自网络)
发展到今天,现代口香糖主要由五种成分组成:胶基、软化剂(通常是植物油)、香料、甜味剂以及玉米糖浆。其中胶基是人造橡胶、树脂、脂肪、乳化剂和蜡的混合品,难以降解。虽然近年来已陆续有可降解的环保型口香糖登录市场,但正确处理口香糖咀嚼物唯一正确的方法仍然是用锡纸将它包起来丢入垃圾桶,由专人将其与其他不可降解的垃圾一起处理。
从人类新石器时代起,在世界各地许多早期文明中,都能发现各自“口香糖”的遗迹。它们主要由树脂制成,虽然依据当地生长环境可提取的植物而略有不同,但相同的是――它们都来自于人类咀嚼的本能,人类也因此从中受益匪浅。
如果说,这些“口香糖”保护了古代人类的牙齿,缓解了他们狩猎、劳作时的疲倦,那么,也可以说,口香糖间接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寿命,也因此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脚步。
参考文献:
1. 史军.唐朝人的口香糖.饮食科学.
2. 口香糖-人类最古老的零食.北京日报.
3. 科学奥秘-口香糖的消化.科普中国.
审核:张守君
来源: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