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看过《长安十二时辰》的人,都还会记得它那快捷酷炫的信息传输系统——王楼系统。但是,小说终究是小说。唐朝虽然确实有建筑存在的希望,但只是用来监视。真正具有一定传递信息功能的是瞭望塔的雏形之一——钟鼓楼。
在古代,钟鼓楼是一座主要用来报时的建筑。毕竟那时候还没有手表。一般分布在宫廷或市中心,城市一般围绕它而建。如今,钟鼓楼仍然存在于许多历史古城——北京、Xi、银川、茂名.而且都成为了城市符号和历史符号。所以,来到曾经的古甘州,不能错过张掖的钟鼓楼。
在曾经商旅繁忙的丝绸之路上,也有许多饱经风霜的钟鼓楼。现在,虽然大部分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功能,但它们却像历史的见证者,静静地看着时代的变迁。张掖、武威、白银、酒泉作为丝绸之路重镇,曾在河西四县有钟鼓楼。但张掖因其“张果之臂系西域”的地位,拥有四县中最大的钟鼓楼。
当我们到达张掖时,已经五点多了。听司机师傅说今天下了一天的雨。我们住的酒店离钟鼓楼只有两个街区,到达张掖的第一天没有任何计划。但是时间到了7点半,离夕阳西下还有一个小时,天上的云彩渐渐退去,好像有人在西边的天空撕开了一个口子。压抑了一天的阳光从缝隙中倾泻出来,整个城市都被染成了金黄色。作为摄影师,很抱歉这个时候不出门。今晚,燃烧的云无法逃脱。拍摄首选一定是钟鼓楼。
转过拐角,你可以看到远处的钟鼓楼。砖石祭坛之上,一座三层木质塔形建筑在夕阳的照耀下,散发着金色的光芒,仿佛在这一刻,饱经风霜的钟鼓楼重获青春。
去过Xi安的人会觉得两地的钟鼓楼有些相似,但张掖的钟鼓楼完全是仿照Xi安的。它建于明朝郑德,毁于清朝顺治年间的战争,几经修缮,仍保持着明朝的建筑特色。早起打鼓,张掖的城门大开,市场里的小店也开门营业;夜幕降临,战鼓又开始敲响,城门紧闭,全城一片寂静――古代大多实行宵禁。作为当时丝绸之路上的十字路口,几乎每一个往来的商队都听过它响亮的钟声。
随着手表和手机的普及,钟鼓楼制造业卸下了报时的任务,成为了这座城市的地标。为了更好地保护钟鼓楼,这里已经禁止游客上楼。但是一点也不影响我的感受。毕竟有无人机可以在空中从各个角度欣赏张掖城和钟鼓楼的风景。
我去过张掖博物馆,那里有一个赣州古城的沙盘。就像故宫在北京一样,从沙盘上可以看出,不仅东西南北四条主干道在这里交汇,赣州城所有的建筑和城墙都是围绕着它而建的。而且,它也是这个城市最高的建筑。站在城楼上,不仅可以俯瞰整个城市,还可以俯瞰白雪覆盖的祁连山。据说站在这座楼上,可以看到东边长安、兰州的春雨,西边玉门关的月亮。不知道是真是假,但在古代,没有太多污染,也没有那么多高楼,能见度是可以达到的。
随着日落的来临,天空中的云彩渐渐被夕阳点燃。从淡黄色、橙色到红色,钟鼓楼和周围的建筑也随着天空的颜色而改变颜色。
最后,整个天空都变成了红色,燃烧的云朵一砖一瓦、一窗一柱地映衬着,古老的钟楼显得更加凝重和威严。历史已经g
低矮的民居早已被高楼大厦所代替。天色渐暗,城楼上的灯光也全部打开,原本暗淡下去的钟鼓楼瞬间披上了金甲,在四周高楼大厦灯光的映衬下格外耀眼。没有了晨钟暮鼓,没有了熙熙攘攘的商旅,见证了这座城五个世纪兴衰转变的钟鼓楼依然矗立在那里,像一位老者,静静地看着这座城的日新月异。